校注〈廊坊防疫录)部分
(2010-01-13 22:19:27)
标签:
知识共享孔医堂孔伯华张菊人杨浩如中医辨证文化 |
分类: 历史资料 |
近日,经同门王彤、宇宁、劲平、严洁等众师兄弟妹协同努力,终将祖父孔伯华与杨浩如、张菊人等编著的廊坊防疫录校注完成,不久将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以为医界同仁参考!现在此粘贴一二,先睹为快!
廊坊防疫录
序言
《气交变大运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大己之岁为不及,不及则土气不能制水而郁,郁则发。”今岁己未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岁土不及经训甚明,民病霍乱甚于往昔有足征也,自西学东渐,五运六气悉置不论,病之阴阳伤感亦芒然,惟以防为主,此次廊坊时行霍乱,势甚汹涌,行者居者咸有戒心,于是若内务若交通若陆军提署警厅当会商防疫之策,而京师警察厅吴总监独成竹在胸,知西医之防逊于中医之治,遂遣外城官医院医长杨浩如,医员陈世珍张汉卿等至廊坊。临时施治靡不应手。不匝月而报肃清于总监。并辑霍乱治验为一卷。以存施治之成绩也。夫霍乱一证,有阴有阳有感有伤。有阳证似阴,有阴证似阳,病情错综治法不一。今之治霍乱者,不知岁运不知征人事。或拘于古人之法,或矜于一得之验,便欲自号于众曰:我能治霍乱矣。迨临诊而十失七八,不亦慎乎。是案于霍乱诸证虽为全备。亦因今夏湿郁热遏,清气下降浊气上腾,处此气交之中咸苦闷劳力之徒席凉饮冷取快当时。一旦郁发大抵相同。故治法亦分清化浊为多。经所谓治病岁气者非此耶。读者勿以未备,而小之也可。
己未中秋吴县陈舒企董甫序于外城官医院
缘起
民国八年夏秋之交。霍乱时行各省,靡不有之。盛于京津。以廊坊为最重。是时也,防者治者悉力奔走。浩如正备位京师警察厅外城官医院中医长。奉总监合肥吴公之命。设临时施诊处于廊坊。伯雅菊人并针科二人偕行。当成立伊始,邻曲妇孺智识未广,未了解防疫意旨。经浩如召集绅商村长宣布当局仁爱,遣中医拯民疾苦之意。使之户喻。除本处按时治疗外,并游行村堡随时施治。就诊者日数百十人。往治者亦不数十人不等。十九皆差。亦云盛矣,经云:丑末之年太阴司天,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又曰岁土不及,民病霍乱。今司天适值太阴,此天气之应有此病也。而役形劳神者不遑宁息。感受暑热亦已不浅。该地之人民咸以打瓜为事。渴饮瓜汁皆取烈日之中。热毒入胃发则更剧。日入而息,饱食露宿取快一时。外感内伤交迨于中此人事之应有此病也。故凡受病之人,大都暑湿热滞阻痞为烈。清不得升浊不得降者为多。即王孟英所谓湿热霍乱。陆九芝所谓饱食填息霍乱。而伤寒霍乱于数十百人之中仅得一人也。事毕归辑治验之要者为一卷。存之以志是役之征劳云尔。
注:原文“浩如”二字即为小字。今从之。
霍乱症治辑要
霍乱一症,自王孟英先生荟集古今各名医一切病源治法为《霍乱论》,并附转筋及绞肠痧二症。酌古酬今而治霍乱治法于以大德。然其大旨则以霍乱之属热者主病之常,众之所同。霍乱之属寒者他气之逆,人之所独。故一下分症亦以热证寒证分为两大门。审证用药已无()义。今夏霍乱时行,总监派外城官医院医长杨浩如带员往廊坊施治。事毕辑所治医案为一卷。并将《霍乱论》中寒热两证诊治撮其大要于左。
热证
先吐泄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而发者多。先心腹痛而吐泄者从暑气而发者多。均宜先刮其皮肤而痧不内攻,若心腹胀闷腹中绞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刺刀割。虽痛极而不吐泄者名曰干霍乱。乃已入荣甚为危险。宜先针刺两臂弯及两腿弯使之出血。又必以通关散等药取嚏。则气通不至闷死。若胸痛拒按者,宜先以白矾水饮之令其吐。吐则必泄。上通下亦通也。然后再审其因而药之。大抵吐泄以后仍有热象者,如身热,头痛,面赤,目红,口渴喜凉,舌苔黄或厚或燥,小便赤,大便虽泄而热浊甚臭,胸腹作痛拒按等症。又有身热,烦躁,气粗,喘闷,而厥逆即燥扰者,慎莫认为阴症。皆不可妄投热药。但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热。种种燥热之剂误服即死。且此等证,脉多伏闭或细小紧,或坚劲搏指,中带促结,皆是阴逆阳伏之象。万不可误为阴证。古方皆主五苓散。不知五苓散内有官桂。孟英戒以不可妄用。然此等病不外乎湿,用五苓散用平胃散皆所以治湿,湿化热者多,则宜用四苓散加凉药为是。如芩连知柏炒栀竹叶等药皆可酌用。若热多湿少则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甘露饮肉桂栀子豉汤,湿盛者加滑朴。热盛者,佐以芩连。驾轻汤,致和汤等剂均可择用。各方列后。
寒证
霍乱已吐下。首重汗出手足厥逆。四肢拘挛。虽发热恶寒而脉微欲绝。与冷水饮后吐出者,此阳虚之体。寒邪得以直而入为霍乱也。发热恶寒者,身虽热而恶寒。身热为格阳之假象。恶寒为虚寒之真谛。四肢拘急,手足厥逆,阳气衰少不能柔于筋而温于四末者也。首重汗出为阳欲外亡之象。且小便清利,下利清谷,各症具见,为寒证无疑。则以四逆汤主之。若见厥逆,四肢拘急,脉来沉细弦紧。面如尘土,泻而不臭,虽属阴寒而无汗出之侯。则宜用冷香饮子。盖四肢拘急乃筋强不能屈伸之谓。与热证之转筋迥别。临证极宜分辨。倘颠倒误施祸成反掌。其病之较轻者,则用理中或附子理中。若暴泄如水,汗多出冷,气少。脉沉或脱者,则宜用浆水散。并加暖脐散纳入脐中,以暖膏贴之。各方列后。
外治转筋法
转筋起于足腓,俗名腿肚。但以烧酒摩拍其硬痛处。软散即愈。又以棉絮浸烧酒中煎滚取出,乘热裹腿肚上,则痛止。或令病人仰卧,将膝后委中穴,用手蘸热水轻轻拍之。待红紫筋现起用磁锋针出血可愈。
外治刮法
以铜钱或绳蘸香油或水刮项前后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臂弯,两腿弯。皆向下顺刮自轻而重。
热证方
五苓散 伤寒论
治霍乱吐泻口渴欲饮水头痛身痛发热者
猪苓 茯苓 泽泻 术 桂
为末白汤和服
白虎汤 伤寒论
治暑火炽盛而霍乱者
石膏
水煎米熟汤成去渣服
人参白虎汤
治证如前而元气已虚者
前方加人参一味
竹叶石膏汤
体虚受暑,霍乱吐泻及暑邪深入等证
竹叶 石膏 麦冬 人参 半夏
水煎服,治热极似阴之霍乱用地浆水煎更妙
黄芩加半夏汤
治体虚伏热之霍乱
黄芩 芍药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栀子豉汤
治暑热霍乱之主剂兼解暑
栀子 香豉
水煎服
鸡矢白散 金匮
专治筋入腹
芦根汤 千金方
治霍乱烦闷
芦根 麦冬
水煎服
注:历代名“芦根汤”者甚多,此处芦根汤与《本草纲目》卷十五引《千金方》之方相同。《千金方》卷二有“治妊娠头痛,壮热,心烦呕吐,不下食方:生芦根一升,知母四两,青竹茹三两,粳米五合”,未出方名。《活人书》转述此方,名曰芦根汤。
桂苓甘露饮 河间
治暑热霍乱之圣剂也
茯苓 肉桂 猪苓 泽泻 白术 甘草 滑石 石膏 凝水石
为末每服三钱 水调服 桂苓白术即本方去猪苓加人参也
六一散
治暑热霍乱
滑石 甘草
为末水飞每服三钱新汲水下
左金丸
治霍乱转筋火邪内炽
黄连 吴萸
末之米饮丸梧子大每服三钱以陈木瓜五钱煎汤下
黄连香薷饮
治暑热霍乱
黄连 香薷 厚朴
水煎服
六和汤
治湿热内伏外冒风凉霍乱吐泻交作
香薷 砂仁 藿香 人参 甘草 扁豆 厚朴 木瓜 杏仁
水煎服
(注:原书未标出处,查此处六和汤与局方六和汤同,故补出。)
平胃散
治湿热内盛霍乱吐泻
苍术 厚朴 橘红 甘草
上为末每服七钱水煎
四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陈皮
水煎服、
茺蔚汤
治干湿霍乱腹痛剧深赤斑毒俗呼为番痧
益母草
以水浓煎少投生蜜方温,恣服取效,或加生芦菔汁(注:即萝卜汁)半杯良
燃照汤
治暑秽挟湿,霍乱吐下,痞满烦渴,外显恶寒肢冷者
草果仁 淡豆豉 炒山栀 省头草 制厚朴 醋半夏
水煎服
连朴饮
治湿热内伏之霍乱兼能行宿食涤痰涎
川连
水煎服
驾轻汤
治霍乱后余邪不清身热口渴及热邪内伏身冷脉沉汤药不下而发呃者
鲜竹叶 淡豆豉 炒山栀 冬桑叶 金石斛 生扁豆 陈木瓜
水煎服
注:《随息居霍乱论》驾轻汤为:“鲜竹叶 生扁豆各四钱
枇杷叶刷 二钱,橘红盐水炒 陈木瓜各一钱
致和汤
治霍乱津液不复,咽干舌燥,小水短赤
北沙参 枇杷叶 鲜竹叶 生甘草 生扁豆 陈木瓜 金石斛
陈仓米
水煎服
蚕矢汤
治霍乱吐利转筋痛,口渴烦躁,危急之症
晚蚕砂 木瓜 生苡仁 大豆黄卷 川连 醋炒半夏
酒炒黄芩
以阴阳水煎稍凉徐徐服之
冬瓜汤
治霍乱大渴
冬瓜去皮瓤
水煮清汤俟凉任意欲之
(注:俟音四,等待之意。)
寒证方
理中丸
治寒霍乱口不渴者
人参
为末蜜丸亦可水煎,作汤合五苓散名理苓汤
附子理中丸 伤寒论
治症如前而寒盛者
前方加附子
四逆汤
治阴寒霍乱汗出而四肢拘急小便后利脉微欲绝而无头痛口渴者
甘草
水煎服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治阴寒霍乱愈后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
干姜 甘草 附子 猪胆汁
水煎服
桂枝汤
治寒霍乱身犹痛者
桂枝
水煎服
吴茱萸汤
治少阴吐利厥逆烦躁无治厥阴寒犯阳明谷即呕之症
吴茱萸
水煎服
浆水散
治阴寒霍乱暴泻如水汗多,身冷气少。沉或脱者。
桂枝 干姜 附子 甘草 良姜
大顺散
治()源饮阴寒抑遏阳气而成霍乱水谷不分脉沉而紧者
甘草 干姜 杏仁 桂枝
为末每服二三钱汤和服
(注:《局方》原方之甘草为炒甘草,且甘草与后三药之比例为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