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外感病生石膏外感热病杭菊花孔少华孔伯华医馆健康 |
一、外感病证
第一条主线是针对上焦之外感病。余认为今天的外感病多以风温为主,风寒者极为少见,且今人内热者多,化热迅速,故风温为病,初起在卫分时间甚短,多很快转为卫气同病,故余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取到药进热退之功。又因为今人阴虚湿热者多,且热病易伤阴,故在清热疏表的同时,常加利湿与滋阴之品,如滑石块、鲜石斛之类。
一般风温常用方如下:
生石膏30克(先煎)、生知母、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金银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条黄芩10克、鲜苇根30克、滑石块15克
此方中薄荷叶、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辛凉解表,金银花、金银藤、青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知母、黄芩、鲜苇根清气分之热。其中薄荷叶与地骨皮合用,解表退热效果极佳,解表同时又兼有护阴之功,临床观察并无敛邪之弊;全蝉衣、大青叶合用利咽止痛效果很好。诸药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退热效果甚佳。里热未起者减生石膏;肢体酸痛者,加嫩桑枝30克。里热盛或有郁闭之象者加羚羊镑1.5克先煎,紫雪一支冲服;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30克。临床上体会大多数外感热病初起皆是属于此种类型。
若邪热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一丸、九节菖蒲15克。
此方为解表清里之剂,应用时须注意生石膏一味。外感初起时,若热仍在表,尚未入气分者,宜减之;平素胃弱者,应慎用;脉浮大中空者,为里虚,不可用,当用甘温除热之品。但临床所见,外感入里化热者为多,大多数情况都属于生石膏应用范围。有医生认为生石膏为大寒之品,应用时非常谨慎,其实生石膏味辛性微寒,质重气轻,既能解表发汗,又能清气泄火,一般确属热证,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不是气血虚弱,或湿遏热伏者,但用无妨,取效甚捷。关于生石膏的应用,先父孔伯华先生在其《石膏药性辨》中论之甚详。
需要说明的是,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主,纯粹伤寒极为少见,大多数均为风温,余临床概以上方加减,若系确属寒邪束表,也往往化热甚速,故临床也以上方加减,酌加荆芥、豆豉、防风等辛温药,酌减生石膏黄芩等清里药,但余认为此种情况很少见。这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另外,夏秋之际,暑湿偏盛,此时的外感热病常伴有吐泻中满、周身困顿等湿浊阻于中焦之证,对此类外感热病,以藿香正气、三仁汤之类加减,常用方如下:
藿香梗1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0克、薄荷叶5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滑石块15克、白通草5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生薏苡仁30克、茅苇根各15克、法半夏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此方以霍梗、苏叶、白蔻法半夏、大腹皮芳香化浊,和胃化湿,滑石、通草生意仁淡渗清利;黄连厚肠止泻;配以桑菊薄银翘之清解,共奏化湿和胃、辛凉退热之功。
还有一种阴虚低热,症见午后或入夜潮热,多为素体阴虚而受外感,或热病迁延日久伤阴所致,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薄荷5克、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银柴胡1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尚有一种阴虚与湿热交织在一起的低热往往比较缠绵难愈,见症午后潮热,舌苔黄腻,以青蒿鳖甲汤合三仁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生薏苡仁30克、鲜茅苇根各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滑石块15克、
其它尚有邪伏募源之发热,以达源饮加减。
以上是余临床门诊常见之外感病的论治。临床体会外感热病风温者十之七八,湿热者十之二三,阴虚者也时有所见。治疗绝大多数以温病学说论治,颇为应手。当然,温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由表及里,变证很多,当依卫气营血三焦辩证论治,前人论治甚详,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