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少华学术辩证解读
先父孔少华,临床50年,在家学渊源基础上,师古不泥,不断创新,其独创的三线防治体系,无论是临床中的实际指导,还是对于养生保健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均有着极为实用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以下就先父学术观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疾病预防方法和认识,分章介绍如下:
先父在其著作开篇自序中写道:余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素问》、《灵枢》,明辨《伤寒》之论理、《金匱》之成方,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辩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
上述自序中的一部分,也是先父从医以来的心得体会。话虽不多,但反映出了中医学之博大。轩指轩辕黄帝,岐伯乃黄帝之臣,相传黄帝与岐伯论医药之事。《素问》和《灵枢》统称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研读的经典著作。伤寒指得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温病条辨》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因时因地,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可以为医,因为中医用药是灵活多变的,而这个灵活性在于前面的“因时因地和辩证施治”原则。臂如生活在海南岛的人与生活在吉林的人,如果所患疾病是一样的,但因其禀赋不同,食品结构不同,感受外来邪气的不同等等,其用药是绝对不一样的。南方人常常煲汤,里面放些人参之类的进补之品,这是可以的,因为南方人的身体特征适合,我们北方人若是按照南方人的吃法,非上火不可。换句话说,东北三宝中的人参如果拿到海南种植,长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人参了,也许变成罗卜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传》)早就告诉了我们天地间的道理,这里的方是位置的意思。徐大椿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将用药之法比喻为用兵之法,作有《用药如用兵论》,其在文章结尾写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医学之理与很多科学道理一样,是来源于生活实践中的。自汉献帝建安初年开始不到十年的时间,张仲景家族中有三分之二人口死于瘟疫,《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完成的,是《黄帝内经》后又一部医学经典巨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