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四大名医孔伯华孔伯华医馆当代中国中医中药 |
分类: 历史资料 |
京城四大名医
作者徐怀谦先生文章链接
受朋友所托,编写《京城四大名医》一书,有机会领略四大名医精湛的医术,更感佩他们身上崇高的医德。
对于“四大名医”,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但在中医界,一提起他们,人人都翘大拇指。这一名称的由来,比较统一的说法是,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在北京进行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任命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试题的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四位医生几乎在同时悬壶应诊,医术高明,患者信服,所以被称为“四大名医”。
在我看来,“四大名医”的“名”一靠医术,二靠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医术没有医德,那就是个赚钱机器,不会落下什么口碑;只有医德没有医术,只是一个好心的庸医,也不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只有两者备于一身,才堪称为名医、大医。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德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条:一是大爱,二是淡泊名利。
这四大名医无一例外都要求弟子们熟背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论》中的一段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说,行医之人要有慈悲恻隐之心,对待病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俊丑,也无论是仇人还是亲朋,都要一视同仁,把他们当做自己最亲的人来看待。因为有这份爱心,孔伯华当年悬壶应诊时,早上前十个病人往往是免费的,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就排队等候看病,而且还为这些病人准备免费的早餐。因为有这份爱心,施今墨在1959年无偿献出了治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炎等十大验方。这十大验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为成药,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后来,施今墨为实现兼爱天下、济世救人的人生理想,又陆续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医生——不光是医生,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关,都喜欢挂匾、挂锦旗,诊所里挂什么“华佗再世”啦、“妙手回春”啦等等,琳琅满目;政府机关挂什么什么先进单位,满墙满屋都是。客观地说,名医能得到患者赠匾,当然是很荣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书画展览,则不免有炫耀之嫌。这四大名医对赠匾都看得很轻。萧龙友的家门口只用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刻着“萧龙友医寓”五个小字,仅供求医者辨认住址而已。许多被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上乘、装饰优雅,但一块都不往墙上挂,积多了还叫人刨平,变成制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书斋就叫“泊庐”,取淡泊明志之意。他曾经说:“医家之技术如何,病家自有公论,何用自我吹嘘?”“医者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唯有恪遵仲景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充实自身,始能济世活人。联匾等踵事增华之物,不过一宣传品耳,于学问何补哉。”凡有患者赠送匾额的,他都婉言谢绝,对那些不容推却的,他也从不悬挂。
有人会说,这些医德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医院、诊所要讲经济效益,就要炒作。没有钱,怎么请名医、盖大楼,怎么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这些,怎么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可是如果医院没有爱心,只认钱不认人,那么逼着穷人把活着的病人送往殡仪馆的悲剧就还会重演,诱导富人花550万的高价也没有保住一条生命的个案就还会发生;如果医生没有爱心,那么手术刀和杀人刀之间就没有多少区别。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医院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一台吞钱的老虎机,一场无休无止的噩梦,什么名医、大楼、先进设备,只是冷热不均的势利眼,什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过是挂在墙上,起一点象征作用的标语而已。
回望四大名医的时代,并非没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军阀们的骄奢淫逸、达官显贵的名车豪宅难道不是诱惑?但四大名医能永葆赤子之心,淡泊名利,普济众生,不能不说与他们深受大医精诚思想的影响有关。
大医精诚,这是怎样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气象,一种抱负!四大名医,何以成其大;今日庸医,何以如此多?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思量,不过两个字:“精诚”而已。
对于“四大名医”,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但在中医界,一提起他们,人人都翘大拇指。这一名称的由来,比较统一的说法是,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在北京进行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任命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试题的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也有人说,是因为这四位医生几乎在同时悬壶应诊,医术高明,患者信服,所以被称为“四大名医”。
在我看来,“四大名医”的“名”一靠医术,二靠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医术没有医德,那就是个赚钱机器,不会落下什么口碑;只有医德没有医术,只是一个好心的庸医,也不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只有两者备于一身,才堪称为名医、大医。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德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条:一是大爱,二是淡泊名利。
这四大名医无一例外都要求弟子们熟背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论》中的一段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说,行医之人要有慈悲恻隐之心,对待病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俊丑,也无论是仇人还是亲朋,都要一视同仁,把他们当做自己最亲的人来看待。因为有这份爱心,孔伯华当年悬壶应诊时,早上前十个病人往往是免费的,他知道只有穷人才会早早就排队等候看病,而且还为这些病人准备免费的早餐。因为有这份爱心,施今墨在1959年无偿献出了治胃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炎等十大验方。这十大验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为成药,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后来,施今墨为实现兼爱天下、济世救人的人生理想,又陆续地把自己的一些秘方无偿献给国家。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医生——不光是医生,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关,都喜欢挂匾、挂锦旗,诊所里挂什么“华佗再世”啦、“妙手回春”啦等等,琳琅满目;政府机关挂什么什么先进单位,满墙满屋都是。客观地说,名医能得到患者赠匾,当然是很荣耀的事,但如果弄得如同书画展览,则不免有炫耀之嫌。这四大名医对赠匾都看得很轻。萧龙友的家门口只用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刻着“萧龙友医寓”五个小字,仅供求医者辨认住址而已。许多被治愈的社会名流赠送匾额,虽然书法上乘、装饰优雅,但一块都不往墙上挂,积多了还叫人刨平,变成制作家具的木料。汪逢春的书斋就叫“泊庐”,取淡泊明志之意。他曾经说:“医家之技术如何,病家自有公论,何用自我吹嘘?”“医者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唯有恪遵仲景之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充实自身,始能济世活人。联匾等踵事增华之物,不过一宣传品耳,于学问何补哉。”凡有患者赠送匾额的,他都婉言谢绝,对那些不容推却的,他也从不悬挂。
有人会说,这些医德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医院、诊所要讲经济效益,就要炒作。没有钱,怎么请名医、盖大楼,怎么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没有这些,怎么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可是如果医院没有爱心,只认钱不认人,那么逼着穷人把活着的病人送往殡仪馆的悲剧就还会重演,诱导富人花550万的高价也没有保住一条生命的个案就还会发生;如果医生没有爱心,那么手术刀和杀人刀之间就没有多少区别。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医院就像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一台吞钱的老虎机,一场无休无止的噩梦,什么名医、大楼、先进设备,只是冷热不均的势利眼,什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过是挂在墙上,起一点象征作用的标语而已。
回望四大名医的时代,并非没有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军阀们的骄奢淫逸、达官显贵的名车豪宅难道不是诱惑?但四大名医能永葆赤子之心,淡泊名利,普济众生,不能不说与他们深受大医精诚思想的影响有关。
大医精诚,这是怎样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气象,一种抱负!四大名医,何以成其大;今日庸医,何以如此多?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思量,不过两个字:“精诚”而已。
前一篇:孔少华临床医案实录(七)
后一篇:孔少华临床医案实录(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