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常用药食同源类食物
温病之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分为风温、暑温、湿温、温毒,其发病原因,多为感受外界不正之气所引起,更因阴虚内热之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温病的基本特点。
温病属于热性病,因而用药往往以辛凉为主配以滋阴之品,这也符合当前都市人群体质特征,现将《温病条辨》一书中所列药食同源类食物列述如下,以供饮食参考!
品名
性味
功
效
大
枣
甘温
健睥和中安神
杏
仁
苦温
化痰润肺
杏仁粉
苦温
化痰平喘
梨
汁
甘微酸寒清热生津润肺化痰
梨
浆
甘凉
清热生津止渴
梨
皮
甘寒
止咳润肺
荸荠汁
甘寒
清热化痰消积开胃
藕
汁
甘寒
清热凉血润燥散瘀
甘蔗汁
甘寒
清热土津和中健脾
苇根汁
甘寒
清热散结解表利湿
银花露
甘寒
清热消暑解毒
木
瓜
酸温
敛肝和胃去湿舒筋
山楂肉
酸甘温 健睥消食去积行瘀
乌
梅
酸温
收敛生津下气除烦热
槟
榔
辛温
消食逐水下气除痰
莲
子
甘平
补中益气长精神
芡
实
甘平
安中补五脏
覆盆子
甘酸平 补肝肾缩小便固精明目
桃
仁
苦甘平 玻血行瘀润燥滑肠
枸杞子
甘平
滋补肝肾润肝明目
菊
花
甘苦凉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荷叶露
甘涩于 清暑去·湿升发清阳
鲜荷叶边 苦涩平
清络中暑热余邪
生
姜
辛温
发表散寒止呕
千
姜
辛热
温中散寒回阳通络
炮
姜
苦辛温 温睥止泻
千姜炭
苦温
温脾胃
姜
汁
辛温
开痰止呕
姜
汤
辛温
和胃散寒
丝瓜皮
甘凉
清热解毒消肿
桔
梗
苦辛平 宣肺祛痰排眩
葱
白
辛温
解散表寒
川
椒
辛热
温中下气消痰
苏子霜
辛温
下气消痰
小茴香
辛温
疏旰理气温稗肾祛寒上痛
肉
桂
聿甘太热补命火温阳散寒止痛
白芥子
辛温
化寒痰治风中
大茴香
辛温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
高良姜
辛热
温胃散寒止痛
砂 仁
辛苦温
行气调中醒脾和胃
茯
苓
甘淡平 渗湿利水益睥和胃安心神
生扁豆
甘微温 和中下气解毒
鲜扁豆花 甘淡平
清暑和胃健脾化湿
薏苡仁
甘淡微寒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淡豆豉
苦寒
解毒除烦宣郁
赤小豆
甘酸平 利水消肿解毒
赤小豆皮 甘酸平
利水解毒行血消肿
粳
米
苦甘平 益胃气止烦止渴
秫
米
甘微寒 止寒热利大肠
谷
芽 苦温
消食下气
小
麦
甘微寒 除热止烦渴益胃气
麦
芽
甘微温 消食和中下气
陈仓米
甘淡平 养胃渗湿除烦
绿豆皮
甘寒
清热解毒利尿
胡麻仁
甘平
补肝肾润五脏
火麻仁
甘平
润燥滑肠通淋活血
大豆黄卷
甘平
清解表邪分利湿热
山
药
甘温
补中益气长肌肉益阴液
神
曲
甘辛温 消食健脾调中和胃
白蔻仁
辛温
行气化湿去口臭
冰
糖
甘寒
清热止渴
米
醋
酸温
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何首乌
苦甘涩温补肝益肾养血祛风
胶
饴
甘微温 润肺和脾补虚乏
牛
乳
甘平
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
鸡子黄
甘平
滋阳润燥养血熄风
猪
肤
甘凉
清肺除烦利咽润爆
白
蜜
甘平
补五脏和百药
鹿
茸
甘咸温 补血壮阳填精髓
乌骨鸡
甘平
养阴退热
羊腰子
甘温
补肾气益精髓
猪脊髓
甘寒
补阴益髓
海
参
咸温
滋阴补血壮阳润五脏
淡
菜
咸温
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
鲍
鱼
甘咸平 滋阴清热益精明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