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就是生命--《波斯语课》影评
(2021-03-20 16:48:57)
标签:
《波斯语课》影评 |
分类: 影评 |
一、电影概述:反映德国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另类电影
二战纳粹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录之一,很多文艺作品通过各种形式,选择各种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除了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胜利大逃亡》等等之外,德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都拍摄了很多电影。很多人以为同类题材的电影已经拍不出新意的时候,《波斯语课》这部电影别出心裁标新领异地选择了另类的角度,另类的形式,让我感受到更恐怖,更真实,对战争和生命的更深刻反思。
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不足千分之一,所以每个幸存者的经历都是传奇。而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的幸存方式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靠编造的波斯语给一心想学波斯语的德军上尉讲课而苟活下来。他编造波斯语的方法竟是用集中营囚犯花名册当词典。近一年时间内,他用自编的波斯语教授德军上尉2840个词语,最后又靠这2840个词语,复录出2840个集中营囚犯的名字(德军溃败前把囚犯人名等罪恶证据全部烧毁了),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
有人可能质疑他所记忆人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用心看完这部电影,这种质疑自然烟消云散--这种记忆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的,这些人名不仅是同牢囚犯的名字,也是他自己得以苟活的唯一法宝--他自己曾经失误过一次,险些丧命,以后就再也记不错了,甚至说梦话以及发热病说胡话等无意识状态下都在不知不觉地说着他编造的波斯语--他是用生命在记在学呀!
电影结尾时男主角含泪读出2840个人名时,我也不禁流泪且哽咽。电影借鉴了《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的艺术手法,只在最后才由黑白转成彩色,特别是象征生命的绿色。
二、战争与生命的反思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虽然战乱不断,但都是小规模局部战争,没有发展成世界大战。有些军头、军火商和政客等鼓吹战争,都是心怀鬼胎,为了一己私利,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号,不惜牺牲苍生性命,这些可鄙可憎的战争犯从来都是历史罪人。而更可悲的是,很多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明明自己就是炮灰,却也无知无畏地跟风叫嚣开战,实在是更可鄙更可憎。
欧美日韩等国家对遇难者名字这件事极为重视,因为遇难者名字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记得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有个极为震撼的情节,就是七君子之一在法庭上读出遇难者名单,这就是最有力的驳斥,最有效的抗议,最真实的证据。。。。。
而在这个星球上的某个地方,天灾人祸死亡人数是个谜,即便公布,也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没有名字。。。。
电影中一个波澜不惊却又震撼人心的高潮桥段就是德军上尉用刚学到的“波斯语”做了一首讴歌和平的浪漫抒情诗,这首诗的每个字符每个单词都是一个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无数平民的尸骨和血泪,化作权贵们“桃花扇上点点红”,何止是人血馒头那样虚伪和冷酷。所以男主角驳斥德军上尉说“他们不是无名之辈,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并不比你差,至少他们不是刽子手。。。。”所以,电影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反复出现焚烧集中营死去犹太人名单的蒙太奇,名单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名单虽然被烧毁了,但是其中部分名字却被这种奇特的方式记忆并留存下来,供后人缅怀和反思。。。。。
三、学外语
作为外语爱好者,我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也曾经历很多困惑。这部电影也展示了学外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德军上尉学习波斯语的方法,首先学会常用词,并不断重复(他用的卡片记忆法等)和应用达到熟记的程度,然后学会常用句,并不断通过实景练习达到基本交流的程度。这样,德军上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波斯语(虽然是编造的,但是这种方法是他们通用的有效方法)。而电影男主角其实也是在学习他编造的语言,当然从学术角度和技术方面,编造一门语言的难度远远大于学习一门语言。他运用的方法也是德军上尉那种方法,只不过迫于生存的压力,他学得更拼命--不拼命就没命呀!
前一篇:很多家长都忘了教育孩子的初心
后一篇:山野奇人之三十四:深山寻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