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世界上最大的三块“水晶”
标签:
水晶建筑卢浮宫梦想杂谈 |
分类: 大家的事 |
http://s4/mw690/58d18180gdb24df540aa3&690
第一块水晶,是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的会址“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
19世纪的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最强盛时期。为了促进国际贸易,也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英国在1849年提出要举办一届超过以往所有展会规模的“世界博览会”。倡议一经提出立刻获得了欧洲各国的热烈响应。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由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亲自主持,计有14个国家报名,展品多达25万件,博览会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
但是沉浸在筹办热情中的英国人忽然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英国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够同时展出这么多展品——其中包括几层楼高的锻压机和蒸汽机、火车等巨型展品!
组委会紧急向各国建筑师招标,一共征集到245件方案却无一中标。要知道,这必须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建筑,在此之前欧洲的所有大型建筑都是用砖石建造的,周期少则几十年多则数百年,而当时离世界博览会开幕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别说盖房子连所需的建材都来不及筹集。
英国面临着将在全世界面前现一个大眼的窘境!
正当整个英国一筹莫展的时候,组委会收到了34岁的约瑟夫·帕克斯顿的方案。这个皇家园艺师的儿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采用工业革命的产物钢架和玻璃板,造一个巨大的“花房”,而最让组委会满意的是,它可以“速成”!
帕格斯顿的设计方案顺利实现了。在伦敦海德公园内,矗立起了一个长564米、宽137米、高35米,总建筑面积7.27万平方米的玻璃宫殿。它一共使用了83500平米的玻璃板,3300根铸铁立柱、地下管道长达87公里。所有的材料、构件都是在工厂里加工好后运到现场进行组装,如此庞大的建筑奇迹般地仅用了不到半年就全部竣工,确保了伦敦世博会的如期开幕!
这座建筑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如梦似幻,桂冠诗人把它命名为“The Crystal Palace”(水晶宫)。然而“水晶宫”的神奇之处绝不仅仅是漂亮: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居然能把海德公园的百年古树包在里面,不仅解决了伦敦市民一直关心的因修建展馆毁坏树木的问题,更为水晶宫内部增添了一道绮丽的风景——很多国外参观者惊叹英国人怎么能在屋子里种出如此大的树来!全玻璃的外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展馆内的照明问题,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和电灯,如果是传统建筑的话,即使是在白天要为这么大的建筑提供内部照明也要耗费不知多少人力物力。模块化组装的结构不仅使搬运巨型展品极为便利——只消把一面墙拧开螺栓取下来,搬完后再装上即可——而且整座建筑都可拆卸,在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水晶宫”被完整地拆迁到伦敦南部的塞登汉姆,继续作为公共建筑使用,直到1936年不幸毁于大火。
http://s3/mw690/58d18180gdb24088357d2&690
http://s10/mw690/58d18180g7c5067527879&690
http://s1/mw690/58d18180gdb240a00f060&690
“水晶宫”的诞生过程可谓兼具了戏剧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人类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杰作,开创了标准构件、钢架结构、玻璃幕墙等很多现代建筑的先河,成为了伦敦世博会上最为耀眼的一件“展品”!
第二块水晶,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加登格罗芙的“水晶大教堂”(The Crystal Cathedral)。
1968年春,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罗伯特·舒乐博士找到了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请他帮助设计一座教堂。要求很高,“我要建造的不是普通的大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但离谱的是他没有一分钱资金——方案设计可以不受预算限制,但必须要有足够的魅力用来吸引募捐。
大师杰出的设计方案做出来了,造价是当时的天价700万美元。为了筹集这笔对普通人来说接近天文数字的预算,舒乐博士开始了漫长的奔走游说、沿门托钵的募捐生涯……
相比于发起人罗伯特·舒乐,这座教堂的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的历史地位可谓有过之无不及,他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此后数十年的设计生涯内始终在不断创新中引领着世界建筑设计的潮流,是“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是第一届普立兹克奖(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的获得者。
舒乐博士的梦想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实现,1980年“水晶大教堂”全部竣工。教堂最终的造价接近2000万美元,而这笔巨款全部由舒乐博士募集所得。整个大教堂被由冰凌般的钢结构支撑着的一万多块银色镀膜玻璃组成,从外部观之宛如晶莹的宝石,从内部向外望去通体透明,头顶的蓝天白云一览无遗,灿烂的加州阳光倾泻在教堂的每一个角落!水晶大教堂一经问世就与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千百年前大师们的杰作比肩,名列“世界十大教堂”之一。安装了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和同声传译、视频直播等设备,是十大教堂中最为现代化的一座……
http://s11/mw690/58d18180gdb240fcd271a&690
http://s6/mw690/58d18180gdb24108f3885&690
http://s1/mw690/58d18180gdb24118cb9c0&690
这是今人无愧于先人的献祭,是坚韧的理想者与天才的建筑师共同打造的人间奇迹!
第三块水晶,就是广为人知的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水晶金字塔”(The Crystal Pyramid)。
卢浮宫是法国王室历经数百年不断扩建的一个宫殿群,帝制取消后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博物馆。但由于馆藏的艺术品数量庞大,整个宫殿基本都是展示区,严重缺乏研究、保护和收藏的区域,同时宫内复杂的结构和绵延数公里的走廊也给参观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法国政府启动了卢浮宫改造计划。在法国政府咨询的世界上15位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中,有13位馆长推荐了美国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方案。
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设计大师,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最顶尖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山鼻祖格罗佩斯和大师马谢·布劳耶的得意门生。
传统与现代该怎样结合?这是一个困扰建筑设计界的难题。无论是在人们的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它们似乎都是对立的,似乎相遇时必须要有一方妥协,做出某种改变去迎合另一方才能获得相对和谐的结果。
贝聿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挑战这一规则,在古典主义的沧桑中嵌入现代主义极致的简洁,将传统与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置一处——贝聿铭在卢浮宫正门广场上建造了一个高21米、底边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并在这座大金字塔的南、北、东呼应了三座5米高的小金字塔,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一个晶莹的几何体——背后就是八百年历史的卢浮宫。
这个方案在论证阶段遭到了法国民间强烈的抵制,就连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95年当选法国总统)都曾带头上街抗议游行,贝聿铭回忆说他在整个负责卢浮宫改造工程的13年间至少有两年花在了吵架上!事实证明贝聿铭的创举成功了,1989年正式完工的金字塔获得了人们的接受,成了继埃菲尔铁塔之后巴黎的第二个标志性建筑。
当然,如果以为贝聿铭对于卢浮宫的改造仅仅是修建了“水晶金字塔”,那也太小看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和这项工程了。事实上,真正体现贝聿铭超凡能力的是他把老博物馆的主要部分:展览、接待、研究、修复、商店、图书馆、保卫行政部门等等全都移入了卢浮宫的地下——“水晶金字塔”仅仅是这个庞大的地下宫殿的入口。
http://s4/mw690/58d18180gdb2414de1f43&690
http://s3/mw690/58d18180gdb24158086e2&690
http://s11/mw690/58d18180gdb24161a8d4a&690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并在1983年被授予普立兹克建筑奖,以表彰他在世界建筑界的卓越贡献!
迄今为止,国际建筑界公认的以“Crystal”命名——而不是形容——的建筑仅此三座。
我们知道,秦砖汉瓦沧海桑田,世上没有不朽的建筑。总有一天,这三块曾经璀璨的“水晶”也会被历史的浩瀚湮没。但我们更知道精神是可以不朽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意的安排,这三块非凡的“水晶”仿佛一个深刻的寓言:“水晶宫”源自约瑟夫·帕格斯顿天才的创造;“水晶大教堂”源于罗伯特·舒乐的梦想;“水晶金字塔”来自贝聿铭的坚持——“创造”、“梦想”和“坚持”,人类社会的哪一次进步不是这三种精神闪光的结果?
历史更迭,薪尽火传,这三座建筑所蕴含的精神,才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永不褪色的水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