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绿野(ORG)网站注册开始爬山,就对山上那些古迹遗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2月我第一次从厢红旗上山时我还没有参加绿野网站,一路上只是随手拍了一些照片,当时只想把我的爬山经历记录下来,并没有想到六年后的今天却成了我写博文的重要资料,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的重要。
当年去厢红旗爬山时,去看了看我小时候的母校:培红小学,现在已经改名叫:培星小学。
http://s1/middle/58d11450tbd8e9056c830&690
又去看了我的故居,可是现在我没法进去了,只能远远的拍了一张照片:
http://s1/middle/58d11450tbd8e98649310&690
之后我便开始上山了。
这几天一直在看《日下旧闻考》,没想到我当年的上山路线和书中描述的路线惊人的相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郊垧西十》中记载:绕功德寺后,过金山口见一高峰峰,顶有绀殿角。急趋之行数里,荒寂絶无僧舍,路多砾石,而所见绀殿已不可即矣。仅见一谷口颇幽邃,骑不能上乃下马,步上坡三里许稍南度大壑。又三里许朱门焕然上书:宝藏精蓝。入门又二里许披宿莽陈根而行,上石磴为天王殿。再百步上石磴为宝藏殿,殿右石栈凡五转,每转可二丈余。栈尽为台,台有观音殿,二十里外所见绀殿角即此也。寺系正统四年为西域僧道深建,初名:苍雪庵,后勅赐今额,(山行杂记)臣等谨按。宝藏寺今尚存明碑一在寺门外僧道深撰正统四年立;本朝重修碑二一礼部主客司郎中沂水刘侃撰康熙四十七年立;一乾隆三十一年立。
从厢红旗到百望山的各山峰分别为:大昭山、二昭山、三昭山、黑山头和百望山(望儿山)。其中黑山头就是我小时候大家叫狼耳山的那座山,而叫“望儿山”的现在叫百望山。
先说这几座叫昭山的老大,老二和老三。其实是由于在山上有昭庙而得名的。
西大昭遗址:
http://s6/middle/58d11450tbd8efdc64325&690
http://s2/middle/58d11450tbd8f01322051&690
http://s11/middle/58d11450tf679616d1c7a&690
西小昭遗址:(就是红线划着的黄色建筑)
http://s4/middle/58d11450tbd8f1c891b03&690
西三昭遗址:
http://s1/middle/58d11450tbd8f25f67d30&690
那么这些遗址当初是干什么用的?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
乾隆年间在西郊三山五园的内部和周边山区修建了一系列的大小寺庙,有汉式的,也有藏式的,大昭山上的寺庙群就是这时的产物。除此之外还有香山周边和海淀地区的众多寺庙。这些寺庙除了以前就存在的之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规模比较小的“点景”寺庙,由太监管理。其实就是皇家园林借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昭示清朝以佛教立国的姿态(实际上清代对藏传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严格限制的),团结各个民族。与承德行宫周边的寺庙差不多。这些寺庙依托的是皇家园林。当道光年间下旨撤除三山宫殿陈设、废弃大部分园林的时候。周围的这些“点景”寺庙也都撤走管理太监,任其自然荒废了。
再说说宝藏寺,这个西山有名的寺院现在保存完好,但因为地处军事要地,无缘瞻仰,只能远远的看着。
《日下旧闻考》中是这样记载的:寺系正统四年为西域僧道深建,初名:苍雪庵,后勅赐今额(山行杂记),臣等谨按。宝藏寺今尚存明碑一在寺门外僧道深撰正统四年立;本朝重修碑二一礼部主客司郎中沂水刘侃撰康熙四十七年立;
可见宝藏寺最初叫:苍雪庵,乾隆年间改为:宝藏寺。
远眺宝藏寺:
http://s8/middle/58d11450t795ef59a4257&690
宝藏寺近照(网上转帖)
http://s7/middle/58d11450tbdb59e608556&690
宝藏寺所在的军事重地就是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军队大院,现在有些怀旧了,喜欢回忆了,也说明人步入中年了。在山上远远的眺望了留下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
http://s15/middle/58d11450tbdb5b62b9ebe&690
http://s14/middle/58d11450tbdb5b87879cd&690
上面这张照片中右边有两个不大的山头,从右到左分别是:红山和平顶山,两山中间的山口就是红山口。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纠正一个从小就深信不疑的说法:百望山原名叫望儿山,上面那个残存的建筑基座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因佘太君在此盼望四郎归来而得名:望儿山。其实这都是人们善意杜撰的传说罢了。
《日下旧闻考》中有详细的记载: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长安客话)臣等谨按百望山今改名安河山。山巅神庙三楹,内奉石佛一尊。山麓有东西百望村。原百望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师,出百望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流驶。
此文前段援引《长安客话》,此书为明朝蒋一葵著,可见自明朝这里就叫百望山,乾隆时改名安河山。山上残留的建筑基座是神庙的遗迹。
通过爬山,对古迹开始感兴趣,通过读书,了解了儿时驻地附近的历史。爬山即健身又长知识,真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