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游香山上的进香古道:双泉寺到狮子窝摩崖石刻

(2012-04-07 19:43:50)
标签:

香山古道

    香山进香古道东起南河滩,西到慈善寺。这条古道已经残破不全了,只是部分古道还依稀可见,沿途的古迹也残破得很厉害。以前也走过,今天(2012年4月7日)又约了几个山友重新走了这条路,又有了新的收获。

     春暖花开正是爬山的好时节,为了避开香山众多的游客,我们几个山友相约从黑石头村进山,开始从西向东的古道穿越。

     第一站就是双泉寺,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都城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还有一说是:双泉寺是金章宗御封的八大水院之一:双水院。据称八大水院是金朝金章宗在金中都的西山修建了八大行宫,称为西山八大水院:

    圣水院--位于凤凰岭,现称黄普院。

    香水院--位于妙高峰山麓,现为法云寺,建有老醇亲王奕缳的坟,奕缳排行老七,故称七王坟。

    金水院--位于阳台山,现称金山寺

    清水院--位于阳台山南麓,现称大觉寺

    潭水院--位于香山山坡上,现双清别墅位置。

    泉水院--位于玉泉山麓,现有芙蓉殿

    双水院--位于石景山双泉村北。

    灵水院--位于樱桃沟村北部,现称栖隐寺

    走到双泉寺惊奇地发现,那里已经修缮一新了,工程还没有完成。

http://s5/middle/58d11450tbd15c24ce834&690

这两张是几年前照的,很破败的双泉寺:

http://s6/middle/58d11450tbd15ca0e62a5&690

http://s6/middle/58d11450t794efb6b2835&690

这是寺中的一块石碑,名曰: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

http://s16/middle/58d11450tbd15eb58af5f&690

山友们研究了很久,没有读全。

http://s10/middle/58d11450tbd15f0706049&690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全文如下:

    重修翠微山双泉寺记都城之西山自太行迤逦而来,二千余里层峦叠嶂盘礴於翠云苍烟中,叹*丽甲於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有山名翠微者,左岗右泉,曲**峙,云岚飞动,土脉丰腴,以地有双泉故又名双泉山寺,称双泉寺山之西旧有香盘寺,明成化间建,二碑尚屹立,庙址久祀,双泉在其左,为嘉靖元年太监冯重修,阅四百馀年,虽屡有增葺而榱桷倾欹,门径萧索,经函尘合,斋鱼不闻,过者增太息焉。福慧寺住持刘诚印、张诚善、张义岂者,系龙门邱祖岔支霍山派第一代张真人,宗睿字耕云老律师门下高弟,立愿重建鸠工元村经,始於光绪癸未三月初三日,落成於光绪甲申九月十九日,旧有大殿三间焕然一新,顺大殿左右复增葺正客堂各三,又增东西客堂各三,耳室各一,二门罩壁颇壮观瞻,其外院之东西葺客堂各三楹,抱厦一,山门一,角门旗杆各二,缭以周桓,饰以金碧,寺之东南添建过涧石桥一座名曰万善,并舁香盘二碑於寺院,观者骇叹,而住持之心亦良苦矣,尝考西山各刹多属明代司礼监所修,其豪横可以想见,我朝纪纲整肃,家法綦++,总管各处诸君率皆乐善好施,无薰灼气焰,余於兹寺之告成,既叹住持志愿之诚,尤喜众善士之勇於辅助,有仍旧更新之美而无借侈逾制之嫌也,爰乐而为之记。

赐进士出身记名御史翰林院编修加三级谢祖源撰,梁耀礼书

    碑上记载的过涧石桥:万善桥,就在双泉寺南面不远处。

http://s16/middle/58d11450tbd161b3d044f&690

http://s6/middle/58d11450tbd16176c7985&690

http://s14/middle/58d11450tbd161830b2bd&690

    这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始建于金代,原名双泉桥,规模小且低。明朝弘治年间,由太监戚至昌和戈公受命督修,1493年修成,光绪年间又重修。该桥高为10米,宽3.1米,跨于4.2米的山涧之上。在青石护栏外,刻有“万善桥”三字。而周围村民则多称之为“罗锅桥”。

    过了万善桥向南偏东有一条小路直达“满井村”,这里是西茶棚的遗址

http://s11/middle/58d11450tbd1700c9f89a&690

这就是传说的神秘满井:

http://s4/middle/58d11450t794f1a689f13&690
    满井是一口很特别的井,据说这井里的水什么时候都是满的,它便因此而得名。可惜现在井口已经封闭加锁,不能直接鉴定一下这个传说了。

    过了满井,我们沿陈黑路继续前行,过一片石不远就是念佛桥:

http://s9/middle/58d11450tbd1746844998&690
   《日下旧闻考》记载此桥时说,桥旁有石刻“念佛”二字,故称念佛桥。然而,当地人却称为面板桥、面子桥。因何称面子桥呢?相传明弘治年间某年春天,寿王到福惠寺进香进香完毕,从寺内出来,时间尚早,寿王欲到香盘寺一游。一路行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沿途美景,令人目不睱接。寿王的宝马香车,在古老的香道上徐徐而行。突然,车马陷进泥潭之中,且越陷越深。寿王无奈只好下车,随从将车抬过山涧,寿王回头看了看山涧,自言自语道:“要是有座桥就好了。”声音虽不大,却被身边的管家听到了。管家眼珠一转,心中暗忖:要是真的有桥,下次再来就不受抬车之苦了。想到这里,管家向寿王深施一礼:“多谢王爷建桥修路!”寿王不过随口说说而已,这么一来,不修倒不合适了,管家进一步说:“王爷就给个面子吧!”面子桥由此而来。

    实际上,面子桥、面板桥,是针对罗锅桥而言的。因念佛桥面平直,形似面板,故以面板桥相称。桥长15米许,宽3米许,券形单孔,桥以北的崇山峻岭坡上,有块石碑,碑文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某官员至此,“谓左右曰:此地当造一桥,有利于往来者,可否?左右嘉其善举,遂建其桥,额曰:吉祥宝胜仙桥。桥内供石佛,乃释迦如来尊像也。”遗憾的是,碑文磨泐不清,究竟是哪位“官员”,已无法确认。

    这就是那个石碑,字迹已经没有了,被现在人给废物利用了:

http://s8/middle/58d11450tbd175d861197&690

    该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却是毫无疑问的。

   过了念佛桥有一小段古道:

http://s15/middle/58d11450tbd17704dcbfe&690

    过了古道便上了防火道,走不远就到了“三间房”,这是一个废弃的房子,在房子东边的密林里有一个石碑,叫“修道功德碑”

http://s4/middle/58d11450tbd2394c60773&690

碑文如下:

    宝相寺喇嘛蔡福寿敬施满钱伍拾吊,信士王彬敬施钱拾吊,殷亳隆银拾两。自此道口往西至念佛桥,上三家店,通天太山桥东太平院。行僧源方弟子广达月米助工,共修石道三百六十丈。 乾隆三十四年穆克登额镌记。

     碑文中记载的念佛桥今天还在,天太山今天叫天泰山,天太山桥就是今天我们看见的万善桥,但桥东的太平院却已经荡然无存了。有些文章提出的太平院后经修缮改为双泉寺的说法看来不对,古人不会把方向弄错的,双泉寺在万善桥北。

     过了功德碑有一段古道遗迹:

http://s14/middle/58d11450tbd3edb9ce54d&690

    向东不远,古道分叉,一条向北通往青龙山福惠寺,一条向东南通向普渡桥。

    青龙山福惠寺:据《日下旧闻考》载:此寺殿壁曾绘有五百尊罗汉“穿崖渡海,神通游戏,”是明宣宗时吴伟手笔。殿内悬挂清雍正御书“卧松云”匾额。   

    福惠寺始建年代不详,据《重修青龙山福惠寺碑记》记载:明嘉靖年间,太监魏双庆、五福喜曾捐巨款,使废刹福惠寺焕然一新。清康熙年间,曾重修福惠寺,易名“太平院”。乾隆年间,再次重修,同治年间,太监刘多升等三人,重修太平院,恢复了福惠寺的寺名。

     现在该寺已经残破不堪,位于军事禁区内,我们无缘进去访古探幽。

     普渡桥是一个茶棚遗址,对应满井茶棚,这里叫:东茶棚,现在仅存一个摩崖石刻:“普渡桥”和两棵参天的古槐树。

http://s2/middle/58d11450t79531c213421&690

http://s2/middle/58d11450tf64770c9e8a1&690
    离东茶棚遗址不远处有一处摩崖石刻:

http://s9/middle/58d11450tbd3f29a2afd8&690

    这个崖壁东南处是一个大的悬崖,上面有一个防火瞭望岗,叫做:老虎崖。崖下面是一段古道的遗迹,在往东的古道已经不复存在了。沿着防火道下山就直达西山公园的大门。

    古道之行就此画上了个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