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机制、检测及现状
(2009-11-26 20:57:27)
标签:
罗庆勇杂谈 |
分类: 肿瘤治疗 |
摘要:在恶性肿瘤
治疗和预后研究
中,转移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及判断其疗效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恶性肿瘤转移的研究已发展到细胞及分子水平,肿瘤微转移概念也已逐
步建立起来。有关微转移的机制目前主要有淋巴管生成、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微环境的改变等学说,肿瘤微转移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肿瘤微转移的检测也
日益被肿瘤专业界重视和关注。本文对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机制、检测研究状况和目前所存在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恶性肿瘤;微转移;机制;检测
1
2 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机制
目前关于肿瘤转移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是“种子与土壤假说”:认为是否形成肿瘤转移要看被转移部位组织的环境是否适宜原发瘤细胞的停留和生长。二是 肿瘤异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瘤细胞遗传性状的不稳定,由单克隆起源的瘤细胞在不断增殖的过程中会发生异质性,导致瘤细胞的转移潜能有高低之分[ 2 ]
有关微转移的机制目前主要有淋巴管生成、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微环境的改变等学说。
目前已建立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学和非形态学方法两类。形态学方法有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法,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非形态学方法有流式细胞术,RT-PCR技术以及免疫-磁分离技术等[3] , 常规连续切片HE染色法 连续切片法一般用于淋巴结的微转移检测,其检出率与切片间距有很大关系,连续切片的细致分析,可从常规单张切片检查阴性的淋巴结中检出10%左右的微转移[ 4 ] ,而连续切片法一个标本需切几十至几百张切片,工作量大,临床难以推广,且对未形成转移灶的少量癌细胞难以检出,故近年来已很少使用。
3. 2 免疫组化法 由于操作较简便,成本相对较低,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该技术较早应用于临床。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费时,较昂贵,且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
3. 6
肿瘤微转移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1 ] 孙宁,尤云峰. 恶性肿瘤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J ]. 临床肿瘤杂志, 2004, 9 (2) : 208-214.
[ 2 ] Fidler IJ.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the biology of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J ]. Cancer Res, 1978, 38 (9) : 2651-2660.
[ 3 ] 陈意生,史景泉等.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52-55.
[ 4] Mcguckin MA, Cummings MC,Walsh MD, et al. Occult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 their detection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J ]. Br J Cancer, 1996, 73 (1) : 88-95.
[ 5] 骆成玉, 祝学光. 肿瘤微转移检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24(5):57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