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得好更要报得好

(2007-06-02 21:14:35)
分类: 儿子教育
 

考得好更要报得好 专家支招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日期:2007-6-1] 来源:  作者: [字体: ]

 

调查显示,在我省每年高考录取中,由于志愿填报不合理而落榜的考生接近30%。所以――考得好,还要报得好

  近日,许多读者给本报民情热线来电询问高考志愿填报的情况。为此,我们咨询了省招考中心、太原市招考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自我定位要准确

  在5月20日举行的高招咨询会上,部分家长盲目索要各高校的招生简章等资料,而缺乏对考生实际的把握,进行针对性的咨询。招考工作人员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必须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首先,算出自己在历次模拟考试中各科的超常发挥、平均成绩和失常发挥的总成绩,确定自己的上、中、下幅度;其次,重视各县区一模、二模成绩,在确定自己发挥正常的情况下,与县区划定的参考线作比较,衡量自己的整体水平;第三,看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即根据自己在学校乃至区里的排名情况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

  估分原则需掌握

  针对我省高考考后估分填志愿的情况,估分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首先,要求考生在考后能够准确回忆和核对自己所做的答案;其次,详细解读《评分标准》,力争领悟每道题的考查意图以及每一个得分点的给分、扣分依据,然后再进行初步估分。另外,招考工作人员提醒,数学、物理、化学的答案步骤、程序比答案更重要;政治、历史则属于“踩点得分”,即答案接触到给分点即可;第三,在紧扣答案的情况下估一次分,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估一次分,循环三次后,取中间值作为志愿的参考分。

  “大小年”现象应注意

  所谓“大年”,就是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也就相应升高,而“小年”却正好相反。具体来说,若某学校去年是“大年”,今年的报考人数可能会相对减少,“小年”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考生正好遇上“小年”,就可能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理想高校。考生需要参考前3-4年的录取分数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的录取比例一直是比较平稳的。“大小年”现象只是作一个参考。

  填报志愿要有梯度

  首先,考生要慎重选择第一志愿,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从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尤其是名牌院校,热门专业,所以考生一定要慎重报好各批次的第一志愿,不可高估自己的实力。其次,在第二至第四志愿间一定要拉开10分左右的差距,特别是后两个志愿,要填写分数较低,自己又愿意去的学校保底,避免出现高分考生未被录取的情况。第三,成绩中等的,定位自己在一本末梢二本前列的考生,在慎报一本志愿的同时,选择四年后就业形势较好,录取把握大的二本院校,也是明智的选择。

  未来就业是关键

 

高考前后,每当咨询会时,不少招办的咨询老师表示,最头疼的就是家长总会问一些“没用”问题。下面就整理一些“没用”问题给考生家长借鉴。

  1.我的孩子在 XX区排 XX名,考你们学校希望大吗?

  纵观所有大学,几乎都会给出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不是各专业在某区招收考生的排名。

  2.我孩子特别喜欢您二批里的这个专业,能不能一批报?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二批专业一批录取的时候根本不去看档案志愿。

  3.咱们学校今年 X批 X科招多少人?去年 X科最低分多少?

  所有学校都会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放在现场显眼的地方。

  4.您学校提档线是多少?

  所有学校不可能按100%提档,现在学校都在尽量降低提档率,避免耽误学生被录取。

  5.我们孩子如果就差几分,交多少钱能进您的学校?

  没有一所大学会公开说自己能够让考生走后门进来。

  6.这个专业毕业了怎么样?

  您问的时候就该想想谁能预测出未来4年这个专业的就业趋势呢?

  7.XX学校说没有专业级差,为什么你们学校有?

  严格地说几乎所有学校都会有专业级差,所以建议您在填报专业的时候把专业级差考虑进去。

  8.我们孩子得过很多的奖,如果来你们学校肯定会给你们做很多贡献,能不能多照顾点分?

  一般市教育局承认的加分奖项,大学都会在提档时照顾10 20分。

  9.这学校和那学校比怎么样?

  对于哪个的学校的好坏不能妄加评价,家长不妨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学校的办学、师资、就业等情况。

  10.一批和二批毕业后有什么不一样?

  只要是本科毕业,毕业证的学历就是本科。是一批的还是二批的根本看不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