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中西医结合 |
中华民族的古人对各种食物功能的观察、研究由来已久。食品可调节生理状况,滋阴补阳、养肝润肺、轻身健体、延年益寿。对各种食物“食疗”作用和营养学功能的观察有许多发现: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指出:“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描述了食物结构的不同对人类体质的潜在影响。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了解豆类的营养功能,“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揭示了谷类营养存在的不足; “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则明确揭示了豆类食品在平衡膳食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肉类;同时绿豆、红小豆、豌豆、黑豆、刀豆还被用作中药。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大豆上体现得最为集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近年将大豆列为“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可见大豆的保健养生功能不仅有历史依据,也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公认。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寓医于食”传统营养学理论的科学性。
传统养生学记述五谷杂粮中的薏苡仁(Adlay)性凉、味甘、淡,可治疗因积热而发的痤疮、以及热毒产生的扁平疣。1982年平野京子教授发现薏苡仁中的木瓜蛋白酶(papain)可分解体内的病变细胞,对薏苡仁治疗痤疮、扁平疣和抗癌的功能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齐民要术》所论42种果品中,枣居首位,与桃、李、杏、栗并称为五果。红枣性温、味甘,补益脾胃、壮胃气,健肾,调和药性,养血宁神。可改善怕冷、苍白、手脚冰冷证,并可减少烦躁与抑郁。红枣赤豆粥、红枣糯米粥用于补虚;红枣煲花生可疗脚气病;红枣莲藕汤是补血、润颜、滋养佳品;红枣与芹菜煎服,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红枣与少许西洋参煎服,可健脾胃、清热气。《本草纲目》中有栗能“治肾虚、腰脚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胃肠”的记载。老年人肾亏、腰脚无力或小便频数者,早晚各细嚼慢咽生栗1~2枚,常食有效。宋代诗人苏子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唐代诗人杜甫年迈时患脚气病久治不愈,遇一老农、见状献方说:以栗去壳捣烂,早晚生食或煮汤食即愈。杜甫依方而行,半月后脚气病果然痊愈。
有“食疗”功能的食物材料可分为食药兼用的食品,如甲鱼、乌鸡、鱼翅、木耳、燕窝、海参、猴头蘑、姜、枣、蒜、枸杞、梨、蜂蜜等;以及中草药,如人参、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芪等,它们可以与香辛料一起作为炖鸡、煮肉、火锅等调治虚弱,食品烹制时的佐料强壮身体。也可以针对某些证候,如:风寒感冒喝“红糖姜汤”,体弱补以“当归乌鸡汤”,止咳润喉用“蜂蜜贝母雪花梨汤”等等。
饮食养生保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药膳同功”成为传统饮食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发展和创造了“寓医于食”的营养学理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写道:“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说明至少在6000年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就在努力探索食物与养生保健的关系。从中医学的观点,食物的客观效果与中药药物有相似之处,历代《本草》等古籍中也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煎熬复方中药就是发挥、综合多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和多种食物搭配、烹饪,使具有一定比例的食物发挥其营养功能的综合协调如出一辙。中医强调以食物预防疾病,在世界医药学领域,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而倍受青睐。自古以来“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食忌(食禁)”就成为中医饮食调理的理论基础,而“药食同源,寓医于食”作为中国传统营养学遵循的重要原则得到广泛的应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