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融让梨批判的批判
(2014-03-11 10:56:57)
标签:
杂谈文化 |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天下没有一样的树叶,你怎么能假设梨子的大小会差别很大呢?谁又能保证梨子都会绝对的一般大小呢?会不会有可能都差不多大?即使这样,也有相对较小的,或在“孔融来看”那个就是比其他的小,而在“别人眼里”反而会是大的,人和人的判断也不是绝对一样的眼光。学生主观武断,一看到小,就认为大小会非常明显,这种主观武断的思维方式在美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上面的表现比比皆是。)
老师:……(老师的无语,说明了他的水平)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了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武断虚妄的基础立定了,以此基础引发的逻辑就不足为据了。再说了,原文并没有说爸爸让孔融分梨,只是他自己拿了一个小的,也许爸爸让孔融分梨是讲故事的人演绎的。即使是爸爸让孔融分梨,为什么就不是是爸爸对孔融品性的考察呢?从分梨的事件中让所有人得到教育,不管公平或是不公平,大家都从中得到教育,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这才是目的啊。哪里像美国小孩想的,仅仅是一个吃梨的事情,这样太狭隘了吧?)
老师:……(老师的无语,再次说明了他的水平)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那不行吗?(原文也正是孔融自己去拿了个小的,没说孔融把梨子分给大家。有时候讲故事的人的演绎歪曲了原本的故事,这也是觉者、圣人的话被今日小人歪曲的现象比比皆是的原因。)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这个老师的狭隘可见一斑,公平不公平,只是个既得利益的较量,而从公平不公平的事件中对大家都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这才是目的)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注意这一段学生的自相矛盾的悖论:按照学生的话,孔融做了自己的选择,而下面学生反而又假设孔融违心,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即使这样,学生又怎么能主观假设,其他人不可以再重新分一次呢?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来一次,表现自己的意愿。如果假设,就把所有的可能假设,而不是只假设一个,然后来批判这个假设。这就是强盗逻辑。这种逻辑在小人批判别人的时候常常用到。如只拿出别人的一句话而没有上下文,或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批判别人而别人的表达根本不是这个小人的理解。)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老师水平极低,自己或许对孔融让梨的原文根本就没有看到,故事根本没有“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老师把“学生片面的假设”当成故事的真实,歪曲了原文,逻辑犯了大问题,从而跌入陷阱。)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推人落井,不可一论。愈加其罪何患无辞,正如说别国有核弹有大规模杀生武器从而堂而皇之的侵略。)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水平极低。难道只是表现吗?难道不是孔融真实的心性品德吗?)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原文正是孔融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并没有分给大家。学生啊,你以错误的开始,引发错误的发展,能行吗?)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同上。这也说明,一个小智之人作为老师,真是可恼,非但没有用一个好的典范教育学生,反而给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观点,误人不浅啊,罪过!!)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catch22,美国俚语),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这可以说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是用自己认为的一个“可能”, 就把孔融说成虚伪。为什么就不能想到另外的可能呢——孔融真实谦让的品性。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带什么眼睛,就看到什么色彩。你家人怎么教育的你用反面的思想来看别人?你的学校怎么教育的你用反面的思想来看别人?你的国家对你们的教育是如何引导的?就是这样自己先主观武断的假设一个不好的现象,然后来批判这个这个现象吗?你这是在自己思想批判自己的思想,你不知道吗?你还以此种逻辑祸害别的国家,你不觉得无耻吗?人不知耻,天下无敌,怪不得是世界一霸!孔融的祖先,圣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喂,你们整天活在意淫中的人懂吗?)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这里的一切批判从自以为是的假设为前提。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修身齐家都做到了,学生却认为没有行为能力,这只能说明你们的行为能力太差了,进化了几千年还是多毛的畜生!再说一次,没有孔融分梨,只有“融辄引小者”“ 宗族奇之”真怀疑你们能否看懂这句话的意思。你这个老师怎么教的?师者,传道授解惑也,你传不了道,别给人家增添迷惑好吗?还是——你是故意的!误导人家攻击正道!)
老师:……(你不说话就是你默认了,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一个四岁就懂得修身齐家的小孩,被诋毁成扭曲自己。人之所以不同于畜生,就是人能超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压抑会扭曲欲望。你懂什么是超越吗?就是一个畜生突然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别人。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老虎想吃东西,吃饱了就行了,不再伤害另外的生命,而一些人根本不知道啥叫满足,啥叫超越,以海盗文化、殖民文化为主,到处抢杀掠夺,看看你们的枪炮还有没到过的地方吗?看看你们到过的地方没有杀过人吗?畜生不如!然后进化到畜生、然后到人、然后到圣人。算了,给你们说你们也不懂。)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只顾自己的思维,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进行圣人的教育和自我修行,没有学习超越的能力,永远是欲望的驱动)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哪里错了?老师不会“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主观武断的片面假设,然后再批判这个假设。当老师的,你能不能学会点儿当机逗教啊?意思就是在问题一出现的时候能正确引导,把畜生教育到圣人,引导超越欲望,不然这个世界还是被畜生不如的强盗逻辑搞得乱七八糟啊。老师啊,你以为讲个故事就是老师吗?你在害人啊,你没有圣人的胸怀,你没有超越的思维,你没有平天下的智慧,你没有仁的理念,你,你在干嘛呢!小孩子不懂,你也不懂?这场讨论里,你连小孩子的逻辑都不如,最起码小孩子还有套强盗逻辑,你的逻辑在哪里?哪怕是强盗逻辑也好啊!你连分辨错误逻辑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有脸做老师呢?!老师的解惑,就是有分辨逻辑的能力,从而让人从错误的思维逻辑里跳出来,不然如果有人一直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侵略霸占其他人,有人以为自己拥有必须让别人失去,这个世界不乱套了吗?!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但是我看到有人用这个故事在反世界上最和平的文化!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一切霸业,皆为恶道,如果像小孩子的想法,自己想要就去要,完全是欲望的趋势,没有任何超越欲望的悟性,我们看到一些霸权国家,依然是这样,如我国春秋时期的七国称霸。因此我们知道,这些国家在悟性上的进化,远远落后于儒家文化2000多年。他们的国家,依然是以私利欲望为驱动,以斗争,屠杀,占有来形成自己的霸业,搞得其他国家民不聊生,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情。
从齐国的霸权主义,到鲁国的仁德文化,依然不够,还要进化到“道”的层面。
这世界,不是你一个人在活,如何让世界安宁和平,只有谦、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一切法度,即做事情的原则,其目标是“和”,这才能胸怀他人,胸怀天下,这才是一个人超于自己的欲望,照顾天下的和谐的智慧,若只考虑自己欲望的诉求,不顾他人的感受或死活,天下能安吗?
在易经中,只有谦卦最吉祥,因为中国的文化高度向来是以全天下为目标,所以,只有全天下的人能从畜生不如的阶段进化到圣人的层面,从自我意淫的强盗逻辑跳出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才能温暖旁边的人,才能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这绝不是曲意奉承,压抑人性,而是悟性的超越。对于毛发遍身的畜生来讲,也许他们根本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