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莎士比亚的对比技巧

(2011-11-02 11:01:24)
标签:

莎士比亚

对比

罗密欧

情节

认识论

分类: 勤学慎思

·旧文翻晒·

试论莎士比亚剧作的对比技巧

——原文载于上海文艺出版社《’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论文集》

http://s9/middle/58cde10fgb0b7d5455788&690

    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全世界流行了四个世纪。“莎士比亚热”历久不衰,看来还要长久保持下去。

    没有一种戏剧现象能够重复莎士比亚所造成的长时间的轰动。

    无怪中外研究者们发出由衷的礼赞:

    莎士比亚是“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泰纳);

    莎士比亚——“它的意义和内容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垠”(别林斯基);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演不完的莎士比亚”(张君川)。

    为什么好的剧作始终能够如日中天,光芒万丈;有的剧作却只能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更有些剧作连丁点儿火星也燃不起来?

    人们对文学艺术魅力的讨论,经常归结于思想的崇高与否,人物的真实与否,情节的曲折与否,结构的妥帖与否,语言的娴熟与否。然而人们对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及其作用,却总是讳莫如深。

    “技巧”是客观存在着的。其实,一件作品所显示的思想性、艺术性,从头到底,从里到外,无不反映作者的技巧水平。

    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可以感觉不到他自己“技巧”的存在;但高明的教练,却可以通过训练把“技巧”的要素,融进有一定素质的运动员身上,使他的水准跃上新的台阶。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大师们可以无视技巧的存在,挥舞如椽大笔,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小作者们可不行,苦心经营,兢兢业业,仍然登不上大雅之门。

    因此,我们如果把莎剧的“技巧”揭示出来,或者如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只想稍微把那阻碍我们有限的眼睛看到无限的世界的帷幕的一角揭起一下”,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感到轻松得多。或许,在借助于对大师的技巧分析的同时,能些许提高一点自己作品的水准也未可知呢。

 

    通读莎翁全集三十七个剧本,在惊叹莎翁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感悟到莎剧技巧的一个秘密。

    莎剧技巧的核心是“对比”。莎功娴熟而精巧地使用对比手法,使他的戏剧产生难以预料效果。

    人人都懂得对比。通常意义上,对比就是把两件以上的物事放在一起,“对着比较”。但人们并不一定善于运用对比,自觉地、恰到好处的使用对比。

    莎翁的每一个剧本中,都充满着对比,从整体到局部,上下纵横,无所不在。

    对比能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对比凸现事物,使之立体型地显现。对比使情节充满动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对比中能出现不同的面貌,使人感觉常新。艺术的魅力就此产生,如春风扑面而来。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设置人物,刻画性格。http://s14/middle/58cde10fgb0b7d9757c5d&690

    《驯悍记》里设置了泼辣凶悍的姐姐凯瑟丽娜,偏偏再设置一个贞静幽娴的妹妹比恩卡;有了为金钱求婚、甘愿担任驯悍重任的彼得鲁乔,便另设下为比恩卡的爱情而憔悴的多情公子路森修。

    《无事生非》中克劳迪奥和总督的女儿希罗是一对好事多磨的恋人,偏有一对憎恨异性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多磨后成好事的宝贝)相映成趣。

    《奥瑟罗》剧中的奥瑟罗,他英勇豪迈爽直轻信的个性,被忠诚厚实的凯西奥和邪恶奸诈的伊阿古烘托;纯洁善良又勇敢的苔丝狄蒙娜,也有伊阿古那个单纯幼稚的妻子艾米利娅做衬垫。

    《裘里斯·凯撒》中,光明磊落的博鲁托斯与阴险自私又狡猾的安东尼对阵。

    《李尔王》里,李尔自始至终在他的遭遇里,比较着他的三个女儿的不同性格和为人。

    如果说,用对比原则设置剧本中的人物,能使戏剧情节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是情节产生的源头的话,那么,设置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对比,就能进一步刻画人物,丰富情节,使戏剧效果大大加强。试看:

    开场时凶悍泼辣的婆娘,落幕时成了温柔驯良的妻子;

    打定了主意要一生一世做个光棍的人,坠入了爱河;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豪门大款,最后成为穷光蛋,遁入荒林,憎恨人类;

    战场上的盖世英雄,拜倒并死在美人的裙下;

    原本正直善良、头脑清醒的军人,在功成名就之中野心膨胀,走上弑君灭主的罪恶道路,最终灵魂扭曲,自取灭亡。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性格,就是这样大起大落地转折,由正向反或由反转正。即使没有读到他的剧本,光听到人物转折的梗概,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设置情节,展开情节。

    莎士比亚研究家们很早就指出,莎剧的情节跌宕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是多层次多线索的,或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有驻场之别,有的难分主次,而是彼此衬托,互为补充。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莎剧多层次多线索的情节设置,是为其按照对比原则设立的人物服务的。

    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平行发展,是对比情节的典型范例。《无事生非》最能说明问题。

    克劳迪奥和总督女儿希罗由相识、相爱、婚变到冤情昭雪;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由相互间冷嘲热讽、遇见不平一起挺身而出,到真诚相爱、终成眷属,这两条线平行发展,始终相互陪衬,并作鲜明的对比,使全剧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交错式进行的情节线,如李尔王在三个女儿家中的遭遇,《驯悍记》中的驯悍线和爱情线,其进行过程是交错的、时起时伏的,其实质却仍然是对比,只是并非同时横向地作比较,而是在先后纵向进行比较而已。

    运用两条以上的情节线来进行平行或交错的对比,只要指出这种现象,人们不难把莎士比亚的一个个剧本予以解剖,而找到其中的奥妙之处。然而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莎士比亚另一种情节对比技巧,那就是同一情节发展中的对比态势的设置。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全剧的情节线是单一的。如果平铺直叙地叙述这个爱情故事,则剧本无疑将会湮没在几千年来太多太多的爱情悲剧之中。但莎士比亚展开的情节不同凡响:罗密欧不http://s14/middle/58cde10fgb0b7df0c2d4d&690想动手,非得动手;不想杀人,非得杀人;不想分离,非得分离;神父的设计,偏遭瘟疫阻隔;可以生合,偏叫死别。这种对比的情节态势如同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造成了惊心动魄的效果,使《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千古绝唱,成为爱情悲剧中的经典之作。

    在《哈姆雷特》中也有端倪可寻。生来为善的王子第一次看到了“恶”,精神高尚而行动软弱的他,揭开了罪恶的内情,他思考着人生哲理,在消灭罪恶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在整个情节的展开中,充满着“刽子手的职务不合他的性格,而命运却又偏偏要他做个刽子手”的矛盾。这种设置在情节发展中每个细节处的对比态势,使人物和情节产生无穷的动力,同时提高了剧本的品位。如果是一个单纯的宫闱复仇故事,能产生得了哈姆雷特这样一位忧郁、犹豫、沉思而优美的复杂矛盾的王子形象吗?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烘托场景,制造气氛。

    以造成罗密欧灾祸的那一场决斗为例。场面开始时,他和对手提伯尔特正处在截然相反的心情之中。罗密欧刚刚在神父的主持下和朱丽叶秘密结合,怀着万般柔情,想对凯普莱特家族的每一个人表示亲善。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却怒气冲冲,为了在第一幕开场的殴斗气还未消尽,为了罗密欧居然敢潜入凯普莱特家参加假面舞会,他正要找罗密欧算帐。因而他们一见面,便有以下的对话:

 

    提伯尔特  罗密欧!我对你的仇恨使我只能用一个名字称呼你——你是一个恶贼!

    罗密欧    提伯尔特,我跟你无冤无恨,你这样无端挑衅,我本来是不能容忍的,可是因为我有必须爱你的理由,所以也不愿跟你计较了。我不是恶贼。再见,我看你还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人。

    提伯尔特  小子,你冒犯了我,现在可不能用这种花言巧语掩饰过去。赶快回过身子,拔出剑来吧!

    罗密欧    我可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冒犯过你,而且你想不到我是怎样爱你,除非你知道了我所以爱你的理由。所以,好凯普莱特——我尊重这一个姓氏,就像尊重我自己的姓氏一样——咱们还是讲和了吧。

 

    接下来的场面尽人皆知。罗密欧的好友不答应,和提伯尔特拔剑相斗。罗密欧加以阻拦,提伯尔特趁机将其好友刺倒致死。罗密欧这才燃起怒火,在决斗中也将提伯尔特刺死。莎翁用对比的心态把这一场戏烘托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和读者完全站在罗密欧的一方,同情他的无奈举剑。

 

    在悲剧《李尔王》中,当李尔被两个女儿逐出门外的时候,这位昔日的君王在狂风暴雨中流浪,内心里翻腾起更大的暴风雨,他吟诵出那著名的独白:“吹吧,风啊!猛烈地吹吧!”紧接着,外在的雷电风暴和内心的雷电风暴联系对比起来:http://s15/middle/58cde10fgb0b7e898cb1e&690

   “雷电,你尽管轰吧!尽管吐你的火舌,喷你的雨水吧!风、雨、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你们的高兴,降下你们可怕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老头作对。啊,啊,太卑劣了呀!”

 

    这场暴风雨,随着李尔内心风暴的起而起,止而止。莎士比亚呼风唤雨用来烘托、创造气氛的本领,可谓大矣!

 

    还应该对“对比”做些思考。

    构成戏剧情节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戏剧技巧中应该还有铺垫、伏笔、悬念等元素。它们与对比之间有什么关系?

    矛盾冲突,是由对立性的差异引起的。差异或不同正是因对比而获得。因而在戏剧结构中,下列因果关系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对比——对立性差异造成的障碍——矛盾冲突——戏剧动作。

    铺垫、伏笔、悬念,究其实质,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对比,只是按时序排列,把对比的结果加以延滞,到一定时间以后再加以显现而已。

    这样看来,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所领悟到的对比技巧,实在不能小看。

    就一个剧作家来说,如果能像莎士比亚那样,在创作中运用对比的原则设置人物、编写情节、营造场景气氛,并以他全部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语言积累,去实现他的对比性的构思,这样的剧作至少在技巧上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有一定的可读性、可看性。

    进而言之,如果按照对比原则筛选生活素材成了习惯,引起了观察方法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剧作家就有可能将对比技巧融进自身的素质之中。就像大师们那样,进入创作的自在境界。

    这样看来,“对比”不仅仅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了。

    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

    容我们在另一个场合再作讨论吧。□

 

http://s12/middle/58cde10fgb0b7ec5a47cb&690

http://s13/middle/58cde10fgb0b7ee1b2ee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