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浦淀山湖生态庄园中华文明奇人文化 |
分类: 旅游笔记 |
大千农庄和奇人黄海伯
一、关于大千生态庄园
http://s5/middle/58cde10fgb11a93b618e4&690
大千农庄坐落在江南水乡青浦淀山湖畔,比邻朱家角古镇,是上海首座有机生态庄园。占地共六百余亩,其中湖泊400亩、陆地200余亩,拥有生态十八岛及芦苇千鸟林。四周河道环绕,是庄园的天然界河,形成一个集自然风光、田园野趣、生态环境、农家生活为一体的世外桃源。
我早就听说过有这样一个庄园,而且还听说它与十几年前徐家汇著名的大千美食林,是同一个台商系统。慕名虽然很久,但直到上个月的一天(10月21日),我才有机会前往大千生态庄园造访,并且巧遇大千创始人黄海伯先生合影留念。迟到的缘份,也总归是缘份吧。
建设生态庄园的初衷,源于黄海伯先生心中的一个梦想。他在台湾、美国多年,工农兵学商中,自己只有农业还没有从事过,因此他想有机会再尝尝做农夫的生活。然而这个农夫并不好当,世纪初的2000年,他刚来青浦考察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四周都是废弃的鱼塘和水洼湿地,根本没有路,到处都是蜘蛛网,草丛里面有很多的蛇。黄先生拿下这块荒地以后,把一个个年久失修的鱼塘全部打通,变成了一个大湖,恢复到了两三百年以前原生态那种自然景观。再用一年的时间,平整土地,修建房屋,终于把这大块荒原建设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农庄。
http://s1/middle/58cde10fgb11aa6a917f0&690
我们在庄园总经理高先生的陪同下,走遍了农庄的每一个角落。
郁郁葱葱的农田里种植了卷心菜、芹菜、青菜、马铃薯等品种繁多的蔬菜,而且从不施加化肥农药,保证天然有机;树林里,浓荫滴翠、廊桥曲回、花茂果盛、鸟语蛙鸣,各种鸟类与小动物和谐相处;庄园水网密布、湖面宽阔,生养着鲫、鲤、青、草、鲢、鳙等鱼类达百万斤,是上海近郊超大型天然钓鱼场之一;湖面上数百只黑白天鹅与大雁友好相处;小岛上饲养着猴子孔雀可供观赏,十几只藏獒,黑獒雪獒,尤其罕见。http://s15/middle/58cde10fgb11aaae7871e&690
庄园供游人留宿的是独有的森林木屋。几十栋大小各异的木屋,散落在高大茂密的北美落羽松森林区里,极具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意境。木屋内设施俱全,还可以直接观赏湖景,让人忘却都市的繁闹喧嚣,足以令人留恋忘返。
在离城市闹区才一小时车程的近郊景点——大千生态农庄里,吃的是令人安心的绿色蔬菜食品,看的是森林、乔木、湖泊、天鹅,住的是看得见风景的林中小木屋,玩的时候呼吸的是充满负离子的新鲜空气。有这样一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真是上海人的福祉啊!
http://s1/middle/58cde10fgb11ab9f34190&690
二、关于奇人黄海伯
最令我钦佩的,还是黄海伯先生的为人。
我最早知道黄海伯的大名,是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上海徒步旅行家余纯顺遇难一周年之际。一帮好友商议要为余纯顺在遇难地点罗布泊立碑修墓。道路遥远而艰难,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谈何容易,实施更难!黄海伯先生不但慨然承诺全部资金空缺部分(余纯顺的生前好友也想表示心意),还捐助一块重800公斤的红色花岗岩主碑,请上海市原副市长龚学平写下“余纯顺之墓”五个金光闪烁的大字。主碑背面的铭文,是黄海伯先生自己撰写的,全文如下:
壮士余纯顺,1952生于上海普通工人家庭。早年生活困顿,但志存高远,有遗世孑立之貌,又于非常年代,十年务农刻苦自学,以凿壁取光之精神发愤进取,为广博的知识构建打下基础。并于1988年夏月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叩访3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行程八万余华里,又创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材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记录。威名震寰宇为众人景仰。民族之精神,从此注入新的内容,1996年6月在征服死亡之海罗布泊时不幸遇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英年早逝,时值46
岁。
壮士余纯顺,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旅程,不朽的是精神。
值此逝世周年之日,谨代表各地关怀者为壮士重立碑石,布奠倾觞,吊祭天涯。
浩浩乎!平沙无垠 穷不见人,云山万里
萍踪飘泊,罗布泊畔地阔天长,骨曝沙砾 不知归路。余纯顺君,浪迹天涯兮,风雨八载,中华壮士兮,一去不返。
天地孤身兮,连年奔走。斯人已逝兮,壮志长存。
黄海伯
一九九七年六月
400字的铭文,不仅把余纯顺的传奇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精神上给人以壮而不悲的鼓舞力量,所以当年我读到“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旅程,不朽的是精神”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后来又知道,黄海伯先生曾经给余纯顺装备上以巨大物质支持,还给了一张不限额的银行卡,以备不时之需。而余纯顺也是好男儿一个,直到他壮志未酬、身卧沙丘,他未曾花过银行卡上的一分钱。黄海伯与余纯顺之间的友谊,说他们可与中国古代俞伯牙和钟子期“摔琴谢知音”故事相比美,恐怕是并不过分的。
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我见到黄海伯先生时的第一句话,就要提到余纯顺。我说:
“海伯先生啊,久仰久仰,十几年前旅行家余纯顺遇难的时候,我就知道您的大名了。”
“对对,余纯顺是我们大千永远的朋友……”黄先生握着我的手,爽朗地回答。
我之所以把黄海伯先生看作是个奇人,因为他已经超越“儒商”的概念,和一般人心目中的“商人”太不一样了。
他有一颗社会公益心。从上面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到,黄海伯是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企业家,深知旅行探险家余纯顺的价值和意义。余纯顺要用自已的行动来探讨一种人生价值,并且给困顿的、无所作为的城市人和城市生活一点冲击,这就是让黄海伯钦佩和感动的地方。
他喜欢舞文弄墨。大千生态庄园的介绍图册,都是黄海伯亲自动笔写成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庄园。十里庄园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窗含大千千秋月,门泊诸葛借箭船。大千庄园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填词作赋,把庄园面向公众的宣传册,变成了自己个人的作品秀。由此可见,余纯顺主碑的铭文,即为黄海伯先生的力作。
他对食品的卫生要求严上加严。黄海伯的大千月饼在上海负有盛名,是因为他提出月饼是一项“良心工程”。他不会像个别厂商那样,将平时卖不掉的糕点、面包等烘干到完全脱水,然后压缩成粉,留到中秋节掺到月饼里;他也不会用一斤几元钱的劣质莲子去熬莲蓉,反正极少有人看得出来。为此,他专门建成月饼生产观光工厂,从用料到投料,全部一目了然,任何时间均开放参观。黄海伯甚至按手术室的卫生标准要求,来建造食品工厂。他的观念是,我们要求自己
100分,可能会挂万漏一,因此我们应该要求自己 120分、150分甚至于 200分,这样才能达到预期值。
他喜欢激流勇退、见好就收。1992年,黄海伯来到上海徐家汇,建起了一座七层楼的饭店,取名“大千美食林”,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就餐。由于他把世界各地的风味都集合在自己的饭店里,因此饭店一开始营业就异常火爆。生意最忙的圣诞节那一天,来的人太多了,六个层楼营业面积全部启用,来做这个圣诞节的生意,但还是装不下,把大门玻璃门都挤破了;一天收到的营业现金达到70多万元。即使在长期火爆的情况下,黄海伯还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毅然结束了这个忙忙碌碌的钱罐子,决心去当“首席农夫”。
他喜欢开创有意义的新事业。他没有满足于
“大千美食林”、“大千月饼”给他带来的成功。他及早地将目光瞄准了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产业。由他创建的大千生态庄园,已成为上海最大的休闲农庄,集休闲、运动、餐饮、住宿于一体。除此之外,他还在内蒙、江西、江苏无锡等多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生态庄园,在江西植树造林,养鱼蓄牧,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黄海伯先生是个奇人,是个实业家。中国需要实业家,更需要这样的奇人。
奇人们在事业上、生活中,总是创意无限,妙招迭出;带给自己和社会的是物质和精神财富。
奇人们的身上都有中华文明的烙印。我感到,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我活到75岁的这辈子,遇到的奇人实在不多。当然,要求到处都有奇人是不现实的,这才显示出奇人们的珍贵。
我们千万要尊重、珍惜和爱护奇人,总结、学习和宣扬他们的精神,让奇人多多地在中华大地上出现啊!
【资料参考:CCTV.com [台商故事]; 新浪 财经论坛 理财天地 cywchycjy2的文章】
http://s2/middle/58cde10fgb11ab22c4d41&690
标签:
莎士比亚对比罗密欧情节认识论 |
分类: 勤学慎思 |
·旧文翻晒·
试论莎士比亚剧作的对比技巧
——原文载于上海文艺出版社《’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论文集》
http://s9/middle/58cde10fgb0b7d5455788&690
一
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全世界流行了四个世纪。“莎士比亚热”历久不衰,看来还要长久保持下去。
没有一种戏剧现象能够重复莎士比亚所造成的长时间的轰动。
无怪中外研究者们发出由衷的礼赞:
莎士比亚是“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泰纳);
莎士比亚——“它的意义和内容像宇宙一样伟大和无垠”(别林斯基);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演不完的莎士比亚”(张君川)。
为什么好的剧作始终能够如日中天,光芒万丈;有的剧作却只能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更有些剧作连丁点儿火星也燃不起来?
人们对文学艺术魅力的讨论,经常归结于思想的崇高与否,人物的真实与否,情节的曲折与否,结构的妥帖与否,语言的娴熟与否。然而人们对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及其作用,却总是讳莫如深。
“技巧”是客观存在着的。其实,一件作品所显示的思想性、艺术性,从头到底,从里到外,无不反映作者的技巧水平。
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可以感觉不到他自己“技巧”的存在;但高明的教练,却可以通过训练把“技巧”的要素,融进有一定素质的运动员身上,使他的水准跃上新的台阶。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大师们可以无视技巧的存在,挥舞如椽大笔,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小作者们可不行,苦心经营,兢兢业业,仍然登不上大雅之门。
因此,我们如果把莎剧的“技巧”揭示出来,或者如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只想稍微把那阻碍我们有限的眼睛看到无限的世界的帷幕的一角揭起一下”,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感到轻松得多。或许,在借助于对大师的技巧分析的同时,能些许提高一点自己作品的水准也未可知呢。
二
通读莎翁全集三十七个剧本,在惊叹莎翁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感悟到莎剧技巧的一个秘密。
莎剧技巧的核心是“对比”。莎功娴熟而精巧地使用对比手法,使他的戏剧产生难以预料效果。
人人都懂得对比。通常意义上,对比就是把两件以上的物事放在一起,“对着比较”。但人们并不一定善于运用对比,自觉地、恰到好处的使用对比。
莎翁的每一个剧本中,都充满着对比,从整体到局部,上下纵横,无所不在。
对比能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对比凸现事物,使之立体型地显现。对比使情节充满动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对比中能出现不同的面貌,使人感觉常新。艺术的魅力就此产生,如春风扑面而来。
三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设置人物,刻画性格。http://s14/middle/58cde10fgb0b7d9757c5d&690
《驯悍记》里设置了泼辣凶悍的姐姐凯瑟丽娜,偏偏再设置一个贞静幽娴的妹妹比恩卡;有了为金钱求婚、甘愿担任驯悍重任的彼得鲁乔,便另设下为比恩卡的爱情而憔悴的多情公子路森修。
《无事生非》中克劳迪奥和总督的女儿希罗是一对好事多磨的恋人,偏有一对憎恨异性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多磨后成好事的宝贝)相映成趣。
《奥瑟罗》剧中的奥瑟罗,他英勇豪迈爽直轻信的个性,被忠诚厚实的凯西奥和邪恶奸诈的伊阿古烘托;纯洁善良又勇敢的苔丝狄蒙娜,也有伊阿古那个单纯幼稚的妻子艾米利娅做衬垫。
《裘里斯·凯撒》中,光明磊落的博鲁托斯与阴险自私又狡猾的安东尼对阵。
《李尔王》里,李尔自始至终在他的遭遇里,比较着他的三个女儿的不同性格和为人。
如果说,用对比原则设置剧本中的人物,能使戏剧情节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是情节产生的源头的话,那么,设置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对比,就能进一步刻画人物,丰富情节,使戏剧效果大大加强。试看:
开场时凶悍泼辣的婆娘,落幕时成了温柔驯良的妻子;
打定了主意要一生一世做个光棍的人,坠入了爱河;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豪门大款,最后成为穷光蛋,遁入荒林,憎恨人类;
战场上的盖世英雄,拜倒并死在美人的裙下;
原本正直善良、头脑清醒的军人,在功成名就之中野心膨胀,走上弑君灭主的罪恶道路,最终灵魂扭曲,自取灭亡。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性格,就是这样大起大落地转折,由正向反或由反转正。即使没有读到他的剧本,光听到人物转折的梗概,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四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设置情节,展开情节。
莎士比亚研究家们很早就指出,莎剧的情节跌宕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是多层次多线索的,或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有驻场之别,有的难分主次,而是彼此衬托,互为补充。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莎剧多层次多线索的情节设置,是为其按照对比原则设立的人物服务的。
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平行发展,是对比情节的典型范例。《无事生非》最能说明问题。
克劳迪奥和总督女儿希罗由相识、相爱、婚变到冤情昭雪;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由相互间冷嘲热讽、遇见不平一起挺身而出,到真诚相爱、终成眷属,这两条线平行发展,始终相互陪衬,并作鲜明的对比,使全剧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交错式进行的情节线,如李尔王在三个女儿家中的遭遇,《驯悍记》中的驯悍线和爱情线,其进行过程是交错的、时起时伏的,其实质却仍然是对比,只是并非同时横向地作比较,而是在先后纵向进行比较而已。
运用两条以上的情节线来进行平行或交错的对比,只要指出这种现象,人们不难把莎士比亚的一个个剧本予以解剖,而找到其中的奥妙之处。然而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莎士比亚另一种情节对比技巧,那就是同一情节发展中的对比态势的设置。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全剧的情节线是单一的。如果平铺直叙地叙述这个爱情故事,则剧本无疑将会湮没在几千年来太多太多的爱情悲剧之中。但莎士比亚展开的情节不同凡响:罗密欧不http://s14/middle/58cde10fgb0b7df0c2d4d&690想动手,非得动手;不想杀人,非得杀人;不想分离,非得分离;神父的设计,偏遭瘟疫阻隔;可以生合,偏叫死别。这种对比的情节态势如同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造成了惊心动魄的效果,使《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千古绝唱,成为爱情悲剧中的经典之作。
在《哈姆雷特》中也有端倪可寻。生来为善的王子第一次看到了“恶”,精神高尚而行动软弱的他,揭开了罪恶的内情,他思考着人生哲理,在消灭罪恶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在整个情节的展开中,充满着“刽子手的职务不合他的性格,而命运却又偏偏要他做个刽子手”的矛盾。这种设置在情节发展中每个细节处的对比态势,使人物和情节产生无穷的动力,同时提高了剧本的品位。如果是一个单纯的宫闱复仇故事,能产生得了哈姆雷特这样一位忧郁、犹豫、沉思而优美的复杂矛盾的王子形象吗?
五
莎士比亚善于用对比来烘托场景,制造气氛。
以造成罗密欧灾祸的那一场决斗为例。场面开始时,他和对手提伯尔特正处在截然相反的心情之中。罗密欧刚刚在神父的主持下和朱丽叶秘密结合,怀着万般柔情,想对凯普莱特家族的每一个人表示亲善。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却怒气冲冲,为了在第一幕开场的殴斗气还未消尽,为了罗密欧居然敢潜入凯普莱特家参加假面舞会,他正要找罗密欧算帐。因而他们一见面,便有以下的对话:
提伯尔特 罗密欧!我对你的仇恨使我只能用一个名字称呼你——你是一个恶贼!
罗密欧 提伯尔特,我跟你无冤无恨,你这样无端挑衅,我本来是不能容忍的,可是因为我有必须爱你的理由,所以也不愿跟你计较了。我不是恶贼。再见,我看你还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人。
提伯尔特 小子,你冒犯了我,现在可不能用这种花言巧语掩饰过去。赶快回过身子,拔出剑来吧!
罗密欧 我可以郑重声明,我从来没有冒犯过你,而且你想不到我是怎样爱你,除非你知道了我所以爱你的理由。所以,好凯普莱特——我尊重这一个姓氏,就像尊重我自己的姓氏一样——咱们还是讲和了吧。
接下来的场面尽人皆知。罗密欧的好友不答应,和提伯尔特拔剑相斗。罗密欧加以阻拦,提伯尔特趁机将其好友刺倒致死。罗密欧这才燃起怒火,在决斗中也将提伯尔特刺死。莎翁用对比的心态把这一场戏烘托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和读者完全站在罗密欧的一方,同情他的无奈举剑。
在悲剧《李尔王》中,当李尔被两个女儿逐出门外的时候,这位昔日的君王在狂风暴雨中流浪,内心里翻腾起更大的暴风雨,他吟诵出那著名的独白:“吹吧,风啊!猛烈地吹吧!”紧接着,外在的雷电风暴和内心的雷电风暴联系对比起来:http://s15/middle/58cde10fgb0b7e898cb1e&690
“雷电,你尽管轰吧!尽管吐你的火舌,喷你的雨水吧!风、雨、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你们的高兴,降下你们可怕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的、遭人贱视的老头子。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老头作对。啊,啊,太卑劣了呀!”
这场暴风雨,随着李尔内心风暴的起而起,止而止。莎士比亚呼风唤雨用来烘托、创造气氛的本领,可谓大矣!
六
还应该对“对比”做些思考。
构成戏剧情节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戏剧技巧中应该还有铺垫、伏笔、悬念等元素。它们与对比之间有什么关系?
矛盾冲突,是由对立性的差异引起的。差异或不同正是因对比而获得。因而在戏剧结构中,下列因果关系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对比——对立性差异造成的障碍——矛盾冲突——戏剧动作。
铺垫、伏笔、悬念,究其实质,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对比,只是按时序排列,把对比的结果加以延滞,到一定时间以后再加以显现而已。
这样看来,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所领悟到的对比技巧,实在不能小看。
就一个剧作家来说,如果能像莎士比亚那样,在创作中运用对比的原则设置人物、编写情节、营造场景气氛,并以他全部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语言积累,去实现他的对比性的构思,这样的剧作至少在技巧上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有一定的可读性、可看性。
进而言之,如果按照对比原则筛选生活素材成了习惯,引起了观察方法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剧作家就有可能将对比技巧融进自身的素质之中。就像大师们那样,进入创作的自在境界。
这样看来,“对比”不仅仅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了。
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
容我们在另一个场合再作讨论吧。□
http://s12/middle/58cde10fgb0b7ec5a47cb&690
http://s13/middle/58cde10fgb0b7ee1b2ee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