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今说195
(2022-03-26 11:15:07)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文化杂谈 |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著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再者,就像佛陀在祇洹精舍,有一个醉酒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居所,请求作比丘。佛陀命阿难为他剃头,穿上法衣。酒醒后,他很奇怪为什么自己突然变成了比丘,很快离开了。比丘们问佛陀:“为何要听喝酒的人说的话呢?”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是出家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佛陀说:“这个婆罗门,在无穷世中最初并没有出家的心,如今因为喝醉了暂时的发出微弱的愿望,因为这个缘故应该出家得道。”诸如此类,出家的利益,功德无量。因此,居士虽然有五戒,却不如出家。出家的戒律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著袈裟衣,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尚两足。何以捉足?
什么是沙弥、沙弥尼出家所受的戒律呢?居士想要出家,应该想要得到两个老师:第一和尚,第二阿阇黎。和尚就像父亲,阿阇黎就像母亲;应该放下生父生母,而追求得到出家父母。穿袈裟,剔除须发,双手握住和尚的双脚。为何握住双脚呢?
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黎应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尚。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
在印度以握住双脚为最恭敬的供养。阿阇黎应教授十戒,以便受持戒律。沙弥尼也一样,只把比丘尼作为和尚。式叉摩那应受持六法两年。
问曰: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答曰: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怀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年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问曰:若为讥嫌,式叉摩那岂不致讥?
问:沙弥受持十戒就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为何式叉摩那也能获得具足戒呢?
答:佛陀在世时,有个年长的妇人不知道自己怀孕了,而出家受持了具足戒。后来肚子大了,被长者们讥讽嫌弃比丘;因此定下了一个规矩,女子要用二年时间学戒律,受六法,然后才能受持具足戒。
问:如果是讥讽嫌弃,式叉摩那岂不是也要被讥讽?
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譬如小儿,亦如给使;虽有罪秽,人不讥嫌。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若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为和尚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
答:式叉摩那没有受持具足戒,就像是小孩儿,或者佣人;虽然有小的过错,人们也不会讥讽嫌弃。式叉摩那有两种:第一、十八岁的童女受六法,第二、结婚十年的受六法。如果受持具足戒,应在二部里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作为和尚或教师,比丘作为戒师,其他跟受戒法一样。
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如受戒法。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法。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戒律略说有五百种,广说则有八万种。受戒作业完成,就能获得无穷律仪,成为比丘尼。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跟受戒法一样。戒律略说有二百五十种,广说则有八万种。受戒作业完成,就能获得无穷律仪。总称为戒,被称为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