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的风格
(2015-12-30 18:04:37)
标签:
讲台图书馆比赛汇报演讲 |
分类: 医学专业 |
赶早去学校,前往图书馆的顶层,参加某项教学活动观摩。图书馆所在的这座大楼,在十几年前还是相当潮的。那时,上海的天还是很蓝,光线映照在玻璃幕墙上,煞是好看。那时,我们的想象力还算贫乏,用词非常老实。要不然,它也早就被冠之以“裤衩楼”之类的称号。
在十五层的智慧教室里,将有来自三所医院的十位医生,通过汇报自己诊治的真实病例,来展现其专业水平。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医生的临床水平都是高超的。不过,鉴于来自不同的科室,若只从各自的病例出发,难分伯仲。若是从观众的角度,抱着赏析的目的来瞧,那显然有了高下之分。
参赛的很多老师,都是工作上的同事,从病床边到讲台上,说话的口气乃至举手投足,都映衬着各自的特点。有一位年长一级的师兄,开了头炮,思路清楚明晰,一如当年给我们辅导心电图一般。还有两位来自另一所附属医院的老师,她们曾带教过我的实习,指导我写过病例。多年后再见,讲台上的风格不曾有太多变化。这些风格很顽固,似乎难有丝毫的改变。这大概正是个体特质的反映,并不会因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矫枉。
幻灯片风格,倒是另外一个可以被说道的地方。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血液科大夫。她照着自己的幻灯,通篇的朗读,满屏幕的都是文字。既看不见机巧的页面设计,也没有关键的配图说明,直惹得评委主席提醒她注意时间。果不其然,在8分钟结束之时,她的确没有讲完。就在上个礼拜,参加医院的归国留学人员答辩时,院长说守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毕竟,作为一名老师,饶若连自己授课的内容都无法从时间上精确把握,那大约是没有好好的备课准备。
下午,科室内部有一个教学试讲活动。等我进入聆听时,已是资深教授点评时间。我感动于八十几岁的L教授,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并谈了改进教学质量的五点建议。意见不但中肯,操作性也很好。对这样的老者,我真是艳羡极了。
理论上,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遗憾的是,投入在此的时间却并不算多。一方面,对于教学的评价考核,似乎并不严苛。仿佛它并不像临床一般,可以有立竿见影关涉生死的影响。所以,等老师讲完课,无论是否精彩,立时并无准确地反馈。另一方面,对于上讲台,很多人并不情愿。在没有良好的激励政策前提下,上了讲台仿佛也没有积极的反馈影响,主动性自然打了折扣。
不过,上讲台给医学本科生讲课,本身是光荣的。这意味着,你是大学讲台上的一名老师,是高等学府的老师。而从实际一点的角度,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难度要比参加会议进行学术汇报难很多。前者要求自身将准确的重点信息传达给学生,还要调动一切要素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少,没有学生睡觉,就算合格了。
如此想来,不免紧张了,下个月我要给学生上两次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