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下工作
(2015-12-20 11:18:44)
标签:
学习之道压力生存麻醉临床医生 |
分类: 从医者言 |
前几日,进行一台骨科手术的麻醉。这台手术不可小瞧。这是骨科脊柱手术中最大最复杂的一种,叫做脊柱侧弯矫形术。按照骨科医生的说法,属于“皇家手术”。今天的骨科主刀医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副教授,专攻这一手术类型,已是个中翘楚。更重要的是,会有数位更高段位的专家进入手术室,实际观摩他的手术过程,最后对他的手术能力和技巧进行一个评分。这决定了他能否成为一个重要奖项的竞争者。
病人若想经历手术,首先要接受的是麻醉。我早早地被通知,这台手术将提前进行护理和麻醉准备,以便手术能提前开始,便于专家组考核。我及早抵达了那间我再熟悉不过的手术室,可等病人进入房间时,留给我充分麻醉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病人17岁,是个男生,说话声音轻轻地,脸上倒看不出紧张。即便连接好监护设备,各项指标也显示他没有十分紧张。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毫无意外地完成了。可等到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时,我的住院医生仿佛感受到了周遭的一丝压力,竟然没有顺利地完成置管。环顾手术室内,骨科的主刀医生已经就位,有条不紊地摆放着病人的脊柱CT片和其他照片。若是在平常,这位住院医生的基本功是完全合格的,各类操作也是从容不迫。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按照手术室麻醉的“规矩”,当住院医生在上级医生的监管下无法完成某项操作时,上级医生本人就要出场了。对于这种略有狼狈的场面,我并不陌生。毕竟,住院医生的操作经验和处理的病例数比自己少,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显然也比自己高许多。
我更换上无菌手套,准备进行穿刺操作时,专家组进来了。顿时,这间原本宽敞的手术间变得拥挤起来,六七位评委围拢着主刀医生,听他介绍这个手术的难点在哪里,自己又完成了多少例此类手术?听在耳里,手下的活自然也没停下来。咦?当我用注射器刺入右脖颈的血管位置时,竟然没有找到它。我再次通过解剖定位确定了穿刺点,再一次的穿刺试探,依然失败了。此时,我的上级医生,也就是主任,进来了。他只是看了一眼,便打开无菌手套并准备起来。他摆开架势,随后漂亮地完成了一例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上述的一切,就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但若是平常,我“失手”的概率并不高。此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的主任,尽管嘴上没有多言几句,却在三五个动作后,快速准确地完成了静脉穿刺。如此以来,麻醉准备才算大致完成。饶若一直梗在此时的静脉穿刺上,这个病人正式开始手术的时间,想必又会延迟一点时间——或许是三五分钟,也可能是十数分钟。
说内心话,我不由得佩服主任。这并非只是单纯的临床技能,而是一种相对危机情势下的果断干脆处置。我无法猜度,当他抓起手套时的内心活动如何?我却不厚道地设想过,如果他也没有穿刺成功,又会如何?更可能的情况是,彼时的他,压根就没想过失败的可能性吧。
我曾读过一本书,叫做《学习之道》(The Art of Learning)。书名尽管很励志,内容确极为精彩。书的作者是乔希·维茨金。他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后来研习太极,竟连续21次获得全美太极冠军。
这两个领域的对抗性极为强烈,选手通常要在极大的压力下完成决赛并付诸实践。他认为,“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与弱者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危机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
读到这段话时,我不由得思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住院医生或许是感受到了周围的环境压力,以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原本熟悉的操作。我也可能感受到环境的压力,在失败的操作前无法立时决定下一步策略吧。
“那些高人一筹的人都是能将创造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人......从容应对每天的学习过程的心理就如同他人梦想着在危机时分能体验最高潮瞬间的那种执著。”
我不免想起之前一周的一次临床考试,我是被考的对象。我所需要完成的项目,正是麻醉医生再熟悉不过的气管插管操作。当我进行操作时,两位考官反复说着,“平常怎么做的,现在就怎么做。”
显而易见,当某一项活动被予以特殊的目的或动机时,完成它时的表现,很可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换句话说,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更标准或优雅,反而会让实际的表现更别扭难看。饶若当时的我的表现更从容自如一些,考试的分数可能会更好了吧。
上面的记叙,只是表明,生活与工作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有面临危机的可能性。如何恰当地调整心理状态,如何更从容地应对它们,可能会让自己发挥的更好,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