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论十四
(2015-10-11 14:02:26)
标签:
面罩通气临床麻醉气管插管通气困难全身麻醉 |
分类: 麻醉笔记 |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给予肌松药进行面罩通气,既可帮助麻醉医生判断是否存在面罩通气困难,也能预防低氧血症。曾有观点认为,为防止面罩通气困难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困难,应采用浅麻醉诱导。但是,浅麻醉本身就会使面罩通气困难风险加大,而使用肌松药后,面罩通气有效率大幅增加。
因此,在给予肌松药前,应该明确下面一些问题,在脑海里想想对策:
第一,面罩通气困难(包含面罩不可能通气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发生率多高?是否可提前预见?面罩通气困难是指使用面罩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发生率一般在0.15%-1.4%。
预计面罩通气困难指标有:BMI>30kg/m2、络腮胡、Mallampati 3-4级、57岁以上、小下颌、鼾症、男性及颈部畸形(因受过放射引起)。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影响因素只能说明面罩通气时可能存在问题,并不能预计面罩通气困难。
第二,诱导后面罩通气困难的原因何在?原因可能在于:1、面罩与面部密闭性不好;2、鼻-咽-喉径路气道未打开,而仅归咎于面罩原因;3、麻醉性镇痛药与肌松药使气管肌肉松弛,引起气道狭窄塌陷;4、麻醉诱导后,上气道应激反射增加,如胸壁僵硬等。
前段时间,还有朋友询问面罩通气时,最大压力应该是多少?我想了想,他其实关心的是饱胃患者在麻醉诱导时,若需要面罩通气,我们应该怎么做?
最近,在Anesthesiology上有一篇研究,就对面罩通气的适宜压力进行了研究。我们知道,不合理的面罩通气可能使充气,导致胃内压增加,增加反流误吸风险。研究者Bouvet等通过使用超声监测胃内气体的方法,发现面罩通气的压力最好不超过15cmH2O。这可能为临床麻醉时反流误吸高危患者的诱导提供一些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反流相关因素包括胃容量、食管上段与下段内压力、肠道内压力。我们知道,食管是由上段括约肌和下段括约肌形成的单向管道。上括约肌压力减去气道压,约等于胃内压;下括约肌压力减去胃内压,约等于反流压。
de Leon等研究发现,下括约肌屏障功能在全麻状态下明显受限。而且下括约肌屏障压力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在全麻状态下的下括约肌压力接近为零,说明即使较小的胃内压也会引起反流。肥胖患者的下括约肌更易松弛,反流风险增加。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肌松药可使上括约肌压力降低到15cmH2O以下。
那么,到底应如何处理饱胃的肥胖患者?首先,事先放置的胃管破坏了上段括约肌与下段括约肌的解剖结构,增加下段括约肌短暂松弛的几率,破坏上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不过,放置胃管是否增加误吸的风险,目前尚不明确。
其次,为防止面罩通气过程中气道压高于上括约肌压力,推荐麻醉诱导过程中使用压力控制模式行面罩通气。第三,要注意同一型号的面罩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应采用必要的方法和设备使面罩内压力低于上括约肌屏障压力。
参考文献:Anaesthesia.2014 doi: 10.1111/anae.12792.;Anaesthesia 2008; 63:113–5.;Anesthesiology.?2014,120(2):263-5.;Anesthesiology 2014; 120:326–34;Anesth Analg 2010; 111:149–53
(作者/薄三郎 胡宝吉)
麻醉论十三:剖宫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