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家所见,我的微信、微博最近长草了。确切点说,是长菜了!更准确地说,不但有菜,还有肉。用下厨界的话来说,这叫做荤素搭配。我从来都没想象过,我的下厨生活该是什么情景。好在,当你走在路上时,不管深一脚浅一脚,你都已出发上路。毫不夸张地说,我可忝列下厨界的低段位选手。
2010年,我在美国生活过一年。彼时,我的MBA老师就是我的大厨。MBA老师也是一位麻醉医生,正是他教会了我开车与做饭。他出现在我的豆瓣阅读作品《三郎,你在美国都干了些什么》、《美国,薄三郎都干啥了》。他会做很多菜,尤以回锅肉见长。回锅肉滋味丰富,十分下饭,显然是居家必备菜系。那一年,我是下厨界的边缘人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下手。说得准确些,便是刷锅洗碗。
如今,当我在芝加哥开始一年学习生活时,必须一个人自食其力。我所寓居的circle
park,在芝加哥小意大利城,一条taylor大街从中穿过。N多年前这里曾是黑手党的活跃区域,眼下则林立着各式餐馆店铺。我曾豪言,要将taylor大街所有店铺吃个遍。遗憾地是,刚吹完牛的我,便转身踏入厨房。
美国的厨房大多是开放式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公寓,也会装配标准化的厨房。厨房电器多以白色为主,包括电热炉、冰箱、微波炉几样电器。电热炉方方正正的,大多四个灶眼。拧开开关一会儿,通红的炉圈便成为烹制美味的热源。烤箱通常与电热炉融为一体,烘个披萨,做个鸡翅自然是小case。冰箱自然是巨能装,承载着从韩国超市、中国超市买来的各式蔬果鱼肉,成为源源不断的菜谱灵感的根本。
说句实在话,我的脑子里没有菜谱,只有记忆。当我掌锅拿勺时,很多画面涌来。我想起小时候帮母亲拉风箱,她向巨大的黑铁锅倒入花生油,滋滋的声响与葱花的香气,配合着叮当的锅铲声,便是夏夜最美的小夜曲。我想起父母在我出国前,与我包过一顿水饺。从擀皮到调馅,从和面到捏边,从下锅到蘸水,他们带我走了一遍,父亲说:山东人要会包水饺的。我想起曾与妻子少有的下厨经历,对照着手机菜谱,喋喋不休地争论到底放多少油与盐。
这一切,在我一个人下厨时,复现!
我之前绝少下厨。我微博上的许多菜肴,都是我的下厨处女作。不下厨有万千理由,最重要的一条是懒惰。当便利店里可以买到各式快餐,当叫份外卖可以分分钟在手机搞定时,下厨真是一桩麻烦事。更要命的是,劳碌一天后,下厨叮当响,满身油菜香,投入产出比似乎并不占优。更何况,隔三差五与朋友聚个餐,搞顿酒,压根无需下厨。
凑合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下厨则让我的饮食生活不再凑合。下厨让生活有机融为了一体。在可以买到全世界食材的超市里,挑选调料与新鲜食材,也是与我的好友互动的过程。前不久,我买了一份黄秋葵,在咨询大家如何烹制时,便收到了数十位亲朋好友的支招点拨。于是,我用秋葵做了两道菜,还写了一篇关于秋葵的科普文章。真划算!
当只有一个人时,怎么好好地饮食起居,显然是道重要的问答题。更重点地是,下厨既是解决吃喝的好方法,也是杀时间的好工具。仿佛也是在下厨时刻,我明白了出国的另一种意义。出国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精进,也是一种生活历练与人文观察,更是对个体置身海外全面能力的锻炼过程。
一年以后,如果人们看到一个自信满身、面带笑容、精神绝佳的我,没有变得瘦弱,没有情绪不佳,那便是生活层面成功的我。明年的那个我,必然有今天下厨的巨大贡献。
如果说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精确的流程控制,下厨则是一种模糊的艺术。好在,他们都算实验。
白天,我在实验室里从-80℃、-20℃及冷藏冰箱里,拿出我的实验药物与样品,用精确无误地计算与不容差错的步骤,进行一个个耗人心神的实验。
晚上,我则在公寓里从冷冻与冷藏冰箱里,拿出我的蔬菜与鱼肉,煎炸炒煮各色食材,予以适量、少许地调味品,完成一个个怡心悦神的实验。
大多数时候,下厨是孤独的。那些食物只有你一个人配享,你既是选手又是评委。大多数时候,我会将下厨照片发在微博、微信上,在阅读大家的品评时,仿佛有那么多小伙伴与我共进晚餐,让独自的进食不再孤独。
大多数时候,下厨是安静的。尽管听得见滋响的声音,心里却安静至极。我曾写道,“突然间,下厨成为下班后回顾思考一天工作的静心时刻!”身形挪腾,下厨却是精神专注的时刻,你思忖着食材的锅上变化,畅想着它的滋味变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作为下厨界新人,菜饭吃喝的事,你会看到更多。保持关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