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外滩画报足球罗辑思维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7月1日
收到读客图书孟汇一邮寄的图书《星际迷航:红杉》。孟编辑附带的信,虽是打印,却饶为有趣。按其说法,这是一本关于“炮灰”“小人物”的小说,并称自己作为“《星际迷航》电视剧的死忠粉,我能编辑出版这样一本小说,何其有幸!” 遗憾的是,除了完整读了《三体》三部曲,我的阅读体验少有涉及科幻小说。
7月2日
因参加校某读书会,需谈读书体会并制作幻灯片。左思右想,推荐了《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清单革命》(阿图·葛文德)。后因某些原因,只能讲一本。前思后虑,只能讲李笑来的书了。
7月3日
无意中阅读一本旧书,出版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前。书名为《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西蒙·库珀、史蒂芬·西曼斯基),这本书用数据说话,从数据的归纳分析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其中,谈到点球时,作者认为点球的判罚并不改变比赛结果的大致方向。
通俗地说,“如果你在对手的禁区内得到(或者至少有很大几率得到)球,也只能射门。许多点球都是错判的,但是每一个判罚都是因为一方在另一方的领地上长驱直入。所以一般来说,点球就成为足球比赛中力量制衡的一个标志。那也就是为什么强队得到的点球比弱队多,主队得到的点球比客队多。一般来说,点球的判断也就基本决定了比赛的走向。”
7月4日
近几日读掉《飞行中的科学》,一本饶有趣味的飞行科普小图书,适合喜欢点科学味的人;书的封面,没有英文原本的有味道。读罢,希望将书藏于书柜,待芦柑初中前后让他学学关于飞机的大小知识。不过,已经坐了五六趟飞机的芦柑,更喜欢的是火车出行。
7月5日
读罢《气候创造历史》(瑞士 许靖华),印象最深的倒是作者写书的方法,“将绘画风格融入写作”,按照画布大小尺寸事先确定一本书的体量,比如分为12章,每章写20页码即可。
7月6日
拖拖拉拉地,终于看完《罗辑思维2》。因有些篇章的音频听过,再读文字,算是印象加强版了。摘录些许。“我们的教育体系是用一个坚硬的外壳和枯燥的内瓤在中国社会中犁出一条深沟,沟两边的人从此命运截然不同,一边的人继续攀爬,一边的人从此和知识、书本、学问彻底绝缘。”
7月7日
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买入并大致读完《最年轻的科学——一个医学观察者的手记》(刘易斯·托马斯)。作者谈其行医,谈研究,饶有生趣。书中篇章《蚂蝗,医生及其他》值得再度细思。书中最后一篇《随笔与大地女神》,则道出了作者是如何不知不觉完成数本书籍的撰写的。
1970年,作者在一次炎症主题的研讨会上信马由缰、生趣有料的发言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弗兰兹·英格尔芬格十分感兴趣,邀(ming)请(ling)他为杂志撰写专栏小品文。
条件如下,“每月写一篇,每月的第三周周末限期交稿,篇幅不得超过杂志的一页,大约一千单词,题目不限,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稿酬是不给的,作为回报,他允许不让任何人改动我的文章。他们要么采用,要么不用,但不会给改动。”
作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条件。原因是,两人曾一起在波士顿市立医院实习共度18个月,英格尔芬格比他资历多九个月,是托马斯的头儿,英格尔芬格不但是亲密朋友,还是天生良师。
7月7日
参加学校书友会活动,参与发言交流,获赠图书一本《焦裕禄传》(何香久,河南文艺出版社),得书签数枚。
7月11日
得新书两本,《翻白眼吧!温蒂妮小姐》、《HELLO,中产》,均为中信出版社出版。前者似乎是毫无节操感的腐女之作,后者则是文艺装逼必备的伪中产所需。各取所需,自看自足!
7月17日
阅读今日出刊的《外滩画报》。专题为《中国酷医生 第二季》。我忝列被报道的四位医生。标题为《薄三郎:麻醉医生的文艺青年梦》。至此,算是被标签上一个“文艺青年”。
没法评价此篇报道所带来的影响,所听到的或许并非所表达的。可肯定的是,在可预见的多年内,不再接受个人专题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