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麻醉肌松药肌松残余肌松监测新斯的明 |
分类: 麻醉笔记 |
[肌松残余]从定义上,Residual neuromuscular blockade它说的是术后四个成串刺激(TOF)反应比值<0.9表示存在残余肌松作用,是PACU经常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之一。约有四成入PACU术后患者存在肌松残余。近年来,各种短效镇静、镇痛药的应用,使肌松残余问题凸显。在临床上,当人们无法检测TOF时,观察或询问几个简单问题有助于判断。比如,是否全身无力虚弱,能否睁眼五秒钟以上,讲话清晰有力否、抬头、握手持续五秒以上、可否深呼吸、深咳嗽。引起全身无力的因素很多,如吸入麻醉药、低体温、电解质异常及炎症反应应激,但肌松残余也是重要因素。据报道,入PACU患者在首小时内感觉全身无力的占据九成,强烈提示肌松残余可能性高。而视野模糊、眼神游离的患者,也应高度怀疑肌松残余的存在。【Anes&Anal 2013;117(1):133-41】
[肌松残余]昨天刚发完,竟发现@新青年麻醉论坛 发的内容是《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得嘞,珠玉在前,我还好意思献丑吗?劈观点和学识,我自然比不过制定共识的专家。不过,专家共识的一大特点是,写的太简练,一般人能读懂,能明白,但还是不清楚该如何使用肌松药,如何把握拮抗时机和剂量,如何判断肌松残余等。这两年,肌松残余的这个话题在许多大牌杂志上均有研究与讨论,比如BMJ、Anesthesiology。今年上半年,CJA上倒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综述,题目是Residual paralysis:a real problem or did we invent a new disease?一看就知道,作者明显后脑勺有反骨,喜欢变向思考问题。按照作者Francois Donati的观点,如果肌松残余的发生率真那么高,它理应成为大多数麻醉医师每天必须处理和面对的问题。而针对欧美麻醉医师调查发现,其中只有15%在PACU见识过肌松残余的患者,若根据TOF<0.9来诊断肌松残余,其发生率又居高不下。那么,到底是麻醉医生难以诊断,还是TOF<0.9过于敏感呢?可能原因是,PACU呼吸相关并发症不能完全归因于肌松药,而肌松残余的症状、体征难以准确辨识,这使得二者出现显著差异。
[肌松残余]中秋节前值班,竟然漏写了一条。哎!所谈肌松残余甚少,或许是完成的麻醉case不够多,对肌松残余的关注自然减少。按照Sprung的分析,在美国梅奥中心1990~2000年间发生的223例心跳骤停患者里,24例与麻醉直接相关,这其中有9例与术中使用肌松药有关。而来自荷兰的更大样本研究则告诉人们,肌松药的使用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或持续昏迷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众所周知,肌松残余增加病死率的直接原因是,严重呼吸事件的发生。如果用套话来回答对策,我会列几条:肌松药唔的合理使用、加强肌松监测(切记,肌松监测无法预防肌松残余的发生。它只能告诉你,你的肌肉松弛程度如何)、常规使用肌松拮抗药、提高对肌松残余的认知。至于具体的,可参照《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Anesthesiology 2003;99(2):259-69; Anesthesiology 2005;102(2):257-68】
[肌松残余]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常规使用拮抗药可降低残余肌松发生率。众所周知,临床最常用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另外一种热切盼望的新药环糊精Sugammadex在国内也完成了三期临床(注:我觉得这个商品名翻译为 “速捷”挺好,既与前面几个字母谐音,又能暗示其快速拮抗肌松药的特点,哈哈 )。眼下,我们使用新斯的明时,需考虑到其作用机理决定了其拮抗作用的短板。换言之,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加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浓度,增加的这部分胆碱可以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竞争同一受体,也就是乙酰胆碱受体,从而发挥拮抗肌松作用。因此,当增加的这部分乙酰胆碱被消耗并再摄取后,游离的肌松药一部分内代谢清除,残留的部分还会“卷土重来”发挥肌松作用,这便为肌松残余埋下伏笔。那么,加大新斯的明剂量会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它存在封顶效应,据说是0.07mg/Kg。此外,加大剂量时身体可能表现出毒蕈碱样作用,如心动过缓、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痉挛和恶心呕吐等。因此,有指南建议新斯的明需与阿托品一起推注。这一条看上去挺死板的,想必是虑及单独给予新斯的明的利弊后作出的。anyway,无论怎么推注,还是要多注意两个药物的禁忌为好。【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29(8):809-12】
【肌松残余】在2015年10月,我看到Anesthesiology杂志又刊发了一篇研究,对老年人(70~90岁)术后肌松残余的情况进行了最新的调查,与其他年龄段成人相比,老年人发生肌松残余的比例大致为57.7%,而相对年轻的成年人则为30%。此外,存在术后肌松残余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也增高,包括肌肉无力、术后肺部并发症、PACU和住院时间延长等。此外,年轻成年人的术后肌松残余大多与肌松药物应用过量有关,但老年人术后肌松残余与用量的关系并不大。【PMID 26448469】
(重要提示:本内容仅供专业人士阅读,仅做学术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