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植物园

(2010-05-09 21:29:24)
标签:

植物园

花朵

思考方式

丛簇

奇花异卉

密苏里

圣路易斯的春天已是尾巴,四处充满着狂野的绿色,压根闻不到春天正驻的气息。连我都换上紫色的T恤,公寓内开启了冷风空调。经不住美国朋友的持续推荐,终于在昨天赶赴附近的密苏里植物园,一睹植物之美。

我所住的地方,若消弭掉时间的维度,那将是寸土寸金。在方圆三英里以内,有1904年世界博览会,有华盛顿大学,还有这排名全球第四的密苏里植物园。沿着一条冷清无人的街道,在直行约两英里后,便抵达植物园。每周六上午,只要是本地常住居民,便可免费入园。若是在weekday,本地居民只需4元,外地游客则需8元。如果想看一些专门性展览,还需额外购票入园方可。这种做法很是怪异!按说,人流量最大的周末,应该全额购票方可入内,在weekday到可以抽一两个上午免费入园,以均衡客流量。

或许,人家的思考方式确与咱不甚相同。要知道,在圣路易斯市,类似的公共教育服务场馆,均收取十分低廉的门票,大多数则是不收取门票费用的。这得益于本市居民的长久捐助与纳税。一句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事实上,今年新上任的植物园长也直言,植物园的功能体现在四大方面:教育、保护、研究、休闲。毫无疑问,教育与休闲自然是面向公众的。那保护与研究呢?可参见互动百科的条目。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099/1848940705_7de3846f81.jpg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10/4577606470_285b0d5cea.jpg

作为一个长期忽视并漠视身边植物的人,我对植物并无深厚感情。沉默不语的植物,静态漠然的生命,我总是不能从植物身上,获取太多的教益。他们太经得住自然蹂躏,风吹日晒雨淋虫侵,他们压根不挪动地方。若不将时间过度放大万千倍,你都难以察觉他们的变化。在园内,游人穿梭如织,在丛簇花朵里拍照留念。各色形态与颜色的花朵,确实养眼。

“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尺。”在peter bernhardt所著的《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一书中,作者如是说。peter bernhardt正是圣路易斯植物园里的研究员。去年,当我看到书名时,满心欢喜的买来。遗憾的是,这本书博的成分并不高,事实上相当专业。对我这样的植物门外汉而言,确实有点难。好在,植物因植物猎人不辞辛劳的异域探寻,才得以光芒绽放。现在,展现于眼前的万千种开花植物,背后无疑有双看不见的手。一方面,植物猎人跋山涉水,出入蛮荒境地,在大自然的某个角落,像淘金一般苦苦寻觅;另一方面,在以植物学为肇始的西方科学界,植物无疑是最佳的研究和欣赏范本。植物是炫富的用具,植物是身份的象征,植物是时尚的代言......而这,正是《猎花旅人》(The Flower Hunters)所讲述的故事。

植物世界广博,最美的当属开花植物。花朵,无疑是开花植物最荣光闪耀的时刻。作为生殖器官的花朵,没有那种生物能像植物这般精心雕琢与修饰着它的美艳姿色。每当这时,我总想起一本很特殊的书《植物的欲望》。它不仅让我对植物另眼相看,也让我在对待其他物事时,有了新的思考方式。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33/4516520336_a81b63665d.jpg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02/4505942333_a30043a690.jpg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45/4510156384_b7c0859d99.jpg

近日玩《植物大战僵尸》有些上瘾,Lp亦如此。我不免心怀鬼意的设想,在这片拥有151年历史的植物园里,必定隐藏着为数众多的各式猛鬼。而这占地79英亩的土地上,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将助我一臂之力,驱散围聚在植物园创建人Henry Shaw的建于1849年的老宅Tower Grove House门口。

对我而言,植物园是养眼之地。尽管所知甚少,但很高兴能进入一片神奇的世界。我暗叹,还好能及时看到如此大量的花朵。再晚一阵,只能看它们疯涨了。好在,草木知秋,春荣秋枯。植物园里也有四季,待到秋日时,或将是另一番多姿多彩的样貌呢?
http://www.mobot.org/hort/images/tours/tghouse1.jpg
Tower Grove House
PS:拍照水平不佳,详可参见开心网。想看美丽图片,不妨点击Flickr上的密苏里植物园专区。本篇日志所用图片,大多来自Flickr。严格点说,是偷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国修铁路
后一篇:美国二二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