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生死(一)
(2010-03-26 10:57:07)| 分类: 从医者言 |
1
山西乙脑疫苗乱象,本来并不复杂。从来都不会同媒体/公众对谈的官员,从来都不可能显露真相的稳定大局,意味着这一问题将一乱到底。一时间,N多科技记者开动马力,快速学习起乙脑疫苗的知识,疫苗的运输管理知识,甚至疫苗如何产生作用的最基本常识。有人查找Lancet上最早那篇有关乙脑临床研究的文章,有人则找到WTO有关乙脑疫苗运输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其产生的可能影响。有人则贴出比喻拟人连篇,将科学内容拆乱的文章,详解疫苗。
事实上,一支正常的疫苗,若仅是温度变化,大多只是失活(效)而已,极少引发如此严重的致伤(残)问题。换句话说。运输过程中温度管理不当,或许事小,背后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未尽可知!
小时打预防针(也就是打疫苗),都是各村的赤脚医生背着冰箱,到各所小学,拿着玻璃针管,非常骇人的扎向每位心灵幼小纤弱的儿童胳膊上。要以现在局面看,当年能从各种疫苗中健壮存活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实际上,当年条件简朴、价格便宜的疫苗注射,并没有产生过问题。
的确,疫苗这玩意绝不适合冰冻,也不适合高温。虽有WTO文件显示,将乙脑疫苗放在常温下(22摄氏度)放一天大约是没问题的,但人家写的很清楚,无中国乙脑疫苗的相关数据。乙脑这种亚洲好发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有两种疫苗株。我猜度二者效力相当,简单推断国内乙脑疫苗常温储运或无问题。
我所在的实验室,有一间cold
room即冷藏室,里面常年保持四度,冰爽宜人。大部分非固体试剂,若未标明需要-20摄氏度以下冷冻,我们大多放置在4度的冷藏室里。我常设想,要是哪个晚上被人给关这小黑屋里,只能与各式各样的冷冰试剂、抗体、细胞为伴时,情何以堪啊!
2
我猜度,自己肯定冻不死。首先,人体在冷环境里有适应过程。尽管体表问题骤降明显,但躯干的核心温度将几无变化。此时,体表及外周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发,维持核心温度的平衡稳定。此外,心率也将下降,机体耗能及代谢将下降。但从整体而言,身体仍将大量耗能。毕竟,小身板对抗持之以恒的4摄氏度,是得靠热量维持的。
那热又如何呢?
今天晚上,在ICU听了一位Fellow的讲座,题目为Fever as a
Host Defense,即《发热:人体的防御武器》.主讲的老师发音含混,细语快声,但胜在漂亮的幻灯布置与内容精粹。
首先,这位哥们展示了1937年4月12日TIME杂志的封面。尽管封面的伍尔芙老师与发热没啥关系,但在这一期TIME的健康版里,却描述了全球首次热治疗(Fever
Therapy)学术会议。这次会议上,全球各路热治疗大师们齐聚一堂,描绘热治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当时,热治疗都治疗什么病人呢?淋病(gonorrhea)、I期或II期梅毒(syphilis)及由其引起的麻痹性痴呆。当时的医学家们发现,当人体处于感染状态时,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人们认为,或许升高的温度直接或间接将他们杀死。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热疗法更是备受欢迎。它能让患者自感舒服,痛疼减轻。
为了升高体温,医生想了不少的招数。直接热水浴,风险太大,很容易引起烫伤;电热毯、高频电气透热疗法,则似乎比较靠谱。简单点说,病人就像那三明治两块面饼中间的肉一样,被两块钢板所包裹其中,然后通交流电加热,来升高体温。在屏幕上,它就是一个黑乎乎的铁制棺材。
彼时,热疗法的出现不过十数年。1927年,意大利的精神科医生瓦格纳·贾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1857年~194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的原因,正与热疗法有关。当时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是为顽疾,贾雷格也在一直寻找疗法。后来,他从美国敖德萨(Odessa)的一位奴隶主那里,偶然听到一个偏方。原来,奴隶主通常将身患梅毒的奴隶赶到蚊蝇滋生的沼泽地里,让他们感染疟疾。疟疾引起的发热,能使麻痹性痴呆症状减轻。
这相当于丢车保帅!简单点说,感染另一种疾病,是身体处于发热状态,无意间“治疗”了原本存在的疾病。贾雷格受到启发后,开始尝试让梅毒患者接种疟原虫,来治疗麻痹性痴呆,并最终获得成功。尽管,贾雷格的论文发表多年后才发表,且存在伦理问题,但正是这一功绩,让其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3
接下来,哥们抛出一个问题。人体热度的极限是多少呢?
42度!这个问题不言自明,大多学医的人都知道这样几个数据。简略点说,人体正常体温在37度(不细说体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人体体温的上限是42度,而低于35度同样非常危险。老师补充道,1949年就有美国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正确答案是这样的:
人体的最高体温,超过41.1摄氏度这种情况,可能性仅有4.31%,超过42摄氏度则完全不可能。而在临床上,目前较为统一的意见是,体温超过38.3摄氏度才算是发热。然而,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对发热这一症状如临大敌。
这位老师展示了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患者对发热身为恐惧,他们认为发热可能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对医生的调查确是,极少数医生认为发热会引起死亡。大家都知道,发热意味着什么?答案是感染。大多医生只要看到发热,立马想着退热,查找感染源,查看是否有抗生素使用指证。可降温退热是否好呢?
调查显示,医生认为退热对患者可能是好的,护士则认为凉爽一下对患者是舒服的。可是,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的变化受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降温是否会产生有益的临床价值呢?
答案并不容易得出。随后的时间里,这位老师通过临床观察性研究、对照研究与机制方面,详细剖析发热与危重病患者结局的关系。简单归纳为,发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对ICU的患者而言,一味降低体温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明天继续,另开一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