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读有所获”不妨这么做

(2023-04-01 09:23:40)
标签:

专业阅读

深度阅读

读写成果

阅读方法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此文发表于320日出版的《上海教育》3B刊上

教师“读有所获”不妨这么做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刘波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收获颇丰。这本书是作者基于自身多年的阅读实践,并结合阅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是一本“理实相融”的教师阅读指导著作,可以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阅读指明方向、优化方法、增加收获,更好地走在持续阅读的道路上。

因阅读结缘,我和常生龙先生结识已有10多年,读过他的多本著作。我本人也是一名教师阅读推广人,对教师阅读也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共鸣的地方,有些地方也给了我新的启迪。

构建以专业阅读为主的阅读体系

对于教师的阅读来说,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现实中,的确有不少教师不知道自己读些什么好?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网上请别人为自己推荐阅读书目。作者认为,教师的阅读是一种专业阅读。所谓专业阅读,就是带有较强目的性,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让教育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进行的阅读。因此,教师的阅读不是率性而为的,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为自己寻找适宜之书。

能为自己构建阅读体系,是一个教师在阅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作者在书中提到,随着阅读的持续推进,他逐渐进入了构建自我阅读体系的阶段,他把自己由七个知识板块构建而成的阅读体系形象地称为“七巧板”。

学科的本体知识、教育管理的知识、课程建设的知识、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知识、资源整合的知识、教育哲学的知识、“五育并举”的知识,这七个知识板块,就构建起了作者的阅读体系。

作者指出,有了自己的阅读体系,教师的阅读就能有所依循。这样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就会依据阅读体系来检视自己一个阶段的阅读状况,并不断加以调整。

尽管教师的阅读是专业阅读,但每个教师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阅读基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可以说教师的阅读是个性化的,构建阅读体系是不能照搬照抄的,而是必须要自我订制的。

当然,我们强调教师的阅读是专业阅读,主要是说明教师阅读以专业阅读为主,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阅读。教师的阅读,要实现“专业内内行,专业外不外行”的追求。

现实中,教师除了阅读数量不多外,专业阅读不足也不容忽视。我所在的镇海区,原先很多教师也没有专业阅读的意识。有些教师在分享时候曾提到,以前很多专业著作是属于自己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后来形成了专业阅读的习惯,才知道以前自己错过了很多。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纲要》(专业发展)明确指出 ,中小学教师要掌握专业阅读方法,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阅读书籍,熟练运用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用结合等专业阅读方法,养成专业阅读习惯。

因此,构建以专业阅读为主的阅读体系,是教师在阅读方面的追求目标,同样也还是让自己在阅读上不断精进的手段。

坚持以深度阅读为主的阅读方式

作者认为,教师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在当下这个移动互联时代,人的阅读心理很浮躁,教师作为社会人,也难以免俗。

前些年,《新华每日电讯》曾以《经典名著缘何成为治疗失眠利器》为题,对《红楼梦》位于广西某出版社开展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的现象进行了报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权威主流媒体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报道。

在广西某出版社所开展的那个报道中,我国四大名著全都入榜。《红楼梦》还是那个《红楼梦》,缘何现在会死活读不下去,主要是读的人的心变得浮躁了。

不可否认,碎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碎片化阅读成为了数字阅读的新常态。我记得《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我们要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不能一概否认浅阅读的作用,要把深度阅读在数字时代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强调。

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只是阅读的载体不同,并不是区分深度阅读的关键,关键还在于内容。现在,不少教育理论刊物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它们推送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有深度,如果下载下来慢慢读,也是深度阅读。但即便是纸质书,有些内容也是很浅显的,多读也无益。

作者在书中提到,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看就能懂的书;第二类是看了半天完全看不懂的书;第三类是看上去似懂非懂、会产生很多疑问或困惑的书籍。作者认为,第三类的书籍最有价值,往往能够帮助教师对教育教学形成一种根本性的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也能最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者的观点,可以用舒适区边缘理论来解释。对于具体的教师而言,处于舒适区边缘的那些书最有价值,作者认为的第一类书在舒适区内,第二类书在困难区,第三类书就在舒适区边缘。

于漪老师倡导教师要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这跟作者所倡导的深度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在书中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相关观点时,指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主题阅读。当然,在开展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深度阅读非常关键。

形成以写读后感为主的阅读成果

教师阅读的成效如何来显现?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从长远来看,教师阅读的效果会体现在自身视野的开阔上、综合素养的提升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上、职业幸福的增进上等。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曾提到过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你坚持读书,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名人。

我觉得教师阅读最直接、最可显现的成果就是教育写作水平的提高。而教育写作水平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是很重要的,毕竟教师的职称评选和名优教师考核是需要有教育写作成果来支撑的。

写读书笔记是教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最直接和最经济的方式。作者认为,阅读和写作,一个是汲取和输入的过程,另一个是释放和输出的过程,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作者认为,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形式:书评、读后感和札记。在作者看来,书评往往是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写书评需要读者自身要有一定的阅读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阅读过有些同类型的书籍,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面看待这本书。札记则是在读者在阅读中,对某一句话比较感兴趣,将其记录下来,并随手附上两句自己的感性和体会,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札记。作者认为,札记比较适合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人用来练笔。

我觉得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写读后感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作者认为,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某些方面特别有感触,而后有感而发写而写成的一篇篇文章。作者特别强调,读后感比较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让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有感而发。

我在一本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是一篇称得上文章的文字,全部知识、经验、思想、语言能力综合运用后的总输出。可见,要真正写好读后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指出,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与思考与实践,并输出文章等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在阅读后还能用所学知识用自己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可见读写不分家,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

作者自身就是“读写结合”的典范。从2005年他评上特级教师后,每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3000字左右的读后感,并公开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一直没有间断过,并先后出版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这两本读后感的精选文章,并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教师在写读后感过程中提高的教育写作能力,是能迁移到论文写作和课题报告写作上去的。以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年轻教师励蔚为例,她在2020年加入镇海区的“啃读挑战”活动后,因为每月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写作能力。2021年底,她在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的学科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且是整个宁波市唯一的一等奖。20228月,她还在浙江省教科院组织的暑期家访育人案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纲要》(专业发展)也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掌握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日记、读书评论、教育教学论文等专业写作方式的具体形式、方法和步骤,提高专业写作能力。可见,写读书评论也被官方纳入到了教育专业写作的范畴。尽管这里提的是读书评论,但中小学教师具体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以读后感的方式进行。

如果一位教师每年认真写个三五篇的读后感,几年下来,肯定会感受到专业阅读带给自己的“红利”。

教师“读有所获”不妨这么做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