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事不简单

标签:
吃饭淘金解码教师阅读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文/郝云亮
(此文发表于《教师博览》杂志2023年3月中旬刊上)
从书名能看出,这本书讲的是教师读书的事儿。类似的文章和书籍已经很多了,这本书和其他文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从阅读方法讲到阅读的脑科学原理,从个人阅读体会讲到关于阅读的科学研究成果,从普通阅读讲到教师专业阅读,区别于一般经验性漫谈,这本书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信息量很大,因为资料很多,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值得一读,对于了解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有非常大的直接帮助。
读书如吃饭
我们都知道读书重要,但读书的习惯很难养成,关键是对读书重要性理解不深,在面临很多事务的时候,总是把紧急的事情放在前面,读书放在后面。根据时间四象限原理,作者提出,读书是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这是区别一般“读书重要但不紧急”的认识。之所以重要紧急,作者又提到生存余力公式,就是说,读书使生存力量强大,这样面对各种生存负载,就会有余力,生活就会更加轻松轻松、得心应手。
对教师而言,这是应对本领恐慌的最好办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思考指导,自己就要有更多的信息储存和世界认知。教师要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就要时刻关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基本理论。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就要通过学习,把握正确方向,提高认识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实践。更重要的事,教师是身体力行的对学生一言一行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态度、人格魅力、学习态度和方法,潜移默化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都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提高。
对每个人而言,阅读是提高人生幸福重要手段。作者提出,读书可获得心灵慰藉,无论是孤独还是忧虑,或是有各种不顺心的情绪时,读书都可以帮助自己和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精神给养,用别人的人生或思想历程,来审视当下的自己,获得更高的人生感悟力。读书可以让自己和现实分离,给自己一个不受打扰的完美的精神世界,无论现实或内心多么贫瘠或困顿,或者多么浅薄或浮躁,读书都可以让我们更加安静,让麻木的内心变得灵敏,真切又冷静的感受和体验这一切。读书让我们从更高处,从多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生,对世界有更加详细和丰富的观察和体验,进而提高幸福生活的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就是“读书如吃饭”。吃饭重要吗,当然,不吃饭无法生存,不读书也如此。我们每天吃饭的不会去考虑吃饭很重要,但都知道不吃饭肯定不行。读书的重要性是印在骨子里的,不需要每天都提醒自己,但离开读书,人将无法成人。饭提供身体营养,书提供精神食粮,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使人成为人的重要手段。
读书如淘金
教师阅读是一种专业阅读,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更高的要求。在读书内容的选择上,作者提出了“七巧板”的阅读体系。概括起来,可以包括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学科本体知识,我们安身立命的专业,其实我们了解的很有限,教学实践更加需要不断扩宽和挖深专业视野和能力。结合工作实践的专业阅读,可以让我们逐渐构建起基于教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深刻领会学科思想精华,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的思想方法,这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是教育管理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现代管理学起步比较晚,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无论是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工作项目管理,都有深刻的认知逻辑和发展规律的,已经有很多书籍,但涉及企业管理的比较多,教育管理的并不多,普适性也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寻找类似的书籍,用跨界的思维理解管理的本质和内涵,改变经验式、直觉式的管理方法。同样,学习心理学起步也比较晚,现实应用就更有限,但却都是直接关系个人成长的本质,教师要通过广泛阅读,了解脑科学原理,人的认知原理和身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要求,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再次是课程建设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要有能力结合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补充内容和重构教学流程,这需要大量的课程建设素养。同时,要有个性化的开展教学评估的能力,如此就要具备关于评价评估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上学时候学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内容也有限,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体会,才能提高教育能力;最后是更加丰富综合性知识,包括教学资源、教育哲学、五育并举方面的知识。世界是完整的,为了认知方面才分成各个学科,学完之后要有能力把他整合起来理解,这就需要而更加综合的知识。人的成长也是系统的,人的发展路径是多元的,都需要教师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获得提高,才能指导学生全方位成长。
当然,教师学习和学生学习,和其他职业者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学习要自我导向,要自主和自觉,把学习看成是职业生涯的必需任务,同时要强调学以致用,能结合实践和指导实践。每年图书出版几十万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十分有限,如何确保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作者提供了几个非常好方法。顺着出版线索找书,有几个关于出版教育方面系列丛书的出版社,很多书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借助专业图书榜找书,中国教育报等很多媒体每年都有各种图书排行榜,这些都是经过专业和读者筛选过的书,专业指导价值就很高;利用豆瓣软件等网络媒体找书,豆瓣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对每本书有个打分,这个由很强的参考性,微信读书也是很好的参考,还有其他媒体;最后是在他人的作品或评论中找书,胡适说,看书是为了看更多的书,越看书,知道的书就越多,就可以不断发现更多优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供了根据书的不同类型,利用知识树原理来找书等方法。总之,读书如大浪淘沙,吹尽黄沙始到金,只要有心,读书的目标明确,读书能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帮助的经典作品。
读书如解码
作者从更深层次,从脑科学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解读阅读的过程,这是很有趣的一个内容。人脑在过去十几万年的发展过程中,习惯了通过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是动物植物,大山大河,田园村庄,人脑习惯了捕捉这些全方位立体的信息,一看就可以识别。这个过程,可以用人工智能的信息识别来理解。发明和认识文字那是近几千年的事,十几万年形成的基因或获取信息方式,只通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和文字视别,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现在人脑还是通过识别图像来获取信息。对于阅读而言,大脑先捕捉到的是一张图片,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个字,都是以图片的形式进入大脑,然后大脑再把图片内容进行扫描识别,每个笔画、每个字、每段字的含义,这样一一重组,生成新的理解。所以,阅读是个综合的工程,一个字会促使大脑迅速掀起一场智慧风暴,调动大脑各部分理解其内容含义。有人说,学习外语可以防止大脑衰老,从这个道理上讲,一门新的语言的运用,的确可以全方位调动大脑各部分功能区协同工作,产生新的动力和生机。
当然这用从阅读过程中脑工作原理角度来理解阅读原理,理解解码的过程,解码也可以从阅读过程和方法上来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种阅读方法,就是对内容解码的过程。
带着问题阅读。拿到一本书先不急着读,先要了解本书的基本情况,比如这本书要讲一个什么问题,作者的学术背景、其他研究成果,本书的基本结构和行文风格,作者讲的这个问题对自己有那些帮助等等,就等于全方位系统的了解要读的背景内容,然后再挑几个章节读读看,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通过书名了解主题,看目录可以了解论述和写作结构,如此再读,心里有框架,内容就可以做填充,认知系统就形成。
读完之后要思考。很多人停留在阅读过程的快感,读完之后,书一丢,似乎任务就完成,其实读书之后的思考和分析,比阅读的过程还要重要。要回顾这样几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什么样的过程,有哪些论据,还有就是作者这样的论述过程和提供的论据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可靠,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和信息可以补充,这是需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全书,而不是简单的听之信之。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自己产生什么新的想法等等,要做深度回顾,才会产生新的智慧。
以此为主题拓展内容。一本书还不足以了解这个问题的全部,可以以此为主题,看更多的书,别人是否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更好的说法,提供不一样的信息,或者这个问题属于哪个更大主题的分支,这个更大的问题还有其他分支等等,读的多了,就可以构建一个知识树,有主干,有分支,环环相扣,认知系统逐渐枝繁叶茂,这样得到的信息就更加丰富系统和完整,就会不断拓展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很多人读书之后画一张思维导图,对全书逻辑有清晰的梳理和总结,这是解码的一个过程,其实对一个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所读内容画一张图,这是对某一主题进行解码,可以获取系统的认识。
作者还讲到写作的问题,就是阅读输出,让输出和输入互为一体,相互促进,作者提到了很多具体写作方法和文章发布的途径,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鉴和学习。
本书由很强的可读性,内容既是作者学习的积累,也是切身的感受,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细读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