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思维重建教育·读《教育为人生》

标签:
美好生活建立联结系统架构复杂思维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埃德加·莫兰《教育为人生》一书有感
去年9月份,联合国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教育变革峰会,指出新冠疫情、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化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与教育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导致教育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学习危机和预算危机成为影响当前世界教育的两大利刃,亟须进行教育系统变革。为此,联合国提出五大变革主题,从学校转型、学习方式转变、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变革的具体要求,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变革要赋予每位学习者完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使其拥有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适应能力。
无独有偶。去年9月份出版的埃德加·莫兰的《教育为人生》中文版一书,也是一本引发读者系统反思教育系统面临的问题,探讨教育革新的方法和路径的佳作。在本书中,莫兰从教育面临的多重危机出发,提出要基于复杂性思维,建立一种新的适合当今世界和时代的教育。
目标:面向生活的教育
在莫兰看来,当下的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
比如说,师生之间相互不能理解。当学生发现知识可以从多样化的渠道获得,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且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既不便捷又会添加许多附加条件时,他们和教师之间的隔阂就开始逐渐增加。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学生和教师之间冲突的事件,就是这种危机的现实反映。
比如说,学科分离带来的危机。原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伴随着两大学科门类的逐渐分道扬镳,相应的知识交融逐渐减少,最后变得老死不相往来。自然学科虽然了解客体,却忽视了认知的主体;人文学科因为对自然学科了解甚少,也很难就自然学科领域发表意见。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文学科在学校里的地位日渐式微,哲学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见不到踪影。
比如说,整个公共教育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而陷入困境。互联网、微信、抖音等各种自媒体平台,产生了大量良莠不分的信息,这些信息绕过学校教育,培养了一代代的数据时代“原住民”。学生更开始的时候可能主要还是通过教师和学校学习,但很快就陷入到了互联网的漩涡之中。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逐渐沦陷。每个人都专注于与智能设备中的各种信息,热衷于虚拟的世界,反而对现实的世界变得漠不关心。人和人相见的时候寒暄问候的情况逐渐较少,做事情的过程中责任心逐渐消失,不文明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
……
这样的危机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的层面,它也是文明的危机、社会的危机,这样的危机会进而导致经济的危机,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文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危机。
危机总是和一个系统、一个组织相关联。每个系统和组织,都有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当其中的部分偏离正常运行轨道时,自动调节系统就会做出反应,将其调回正常的状态。所谓的危机,指的就是系统中某些部分的运行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以至于自我调节系统无法力挽狂澜。莫兰认为,当下的教育就处于这样的危机之中,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果断的措施予以干预,我们的教育将会面临更大的灾难。
在莫兰看来,教育危机的核心是育人危机。育人危机的核心是失败的生活教育。现在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学业知识和成绩的取得,往往远离现实生活,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常被教育自动忽略,人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是不教授的,教育忽视了教授人的互相理解,很少教授人们关于生活的艺术,不理解带来的痛苦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教育低估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很少引导学生懂得远离自我,学会自我客体化;懂得接受自我,学会思考和反思。从宇宙起源的认识,到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再也不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世界,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教育很少引导学生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的系统,了解不确定性对于我们的意义。
生活的教育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自主和思想的自由。自主性离不开所依赖的成长环境,也就是文化,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学生的成长环境紧密相连。思想的自由就是能够在众多的建议、理论和哲学中选择的自由;个体的自由是在各类生活场景中可能做出选择的程度。教育如果不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怎么能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人的美好生活,就是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到的。
课程:关注整体性及内在联系
莫兰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教育致力于知识的传递,但对于人的认知及其机制、弱点、困难、导致错误和误解的倾向视而不见,也丝毫不关心让人认识什么是认识。”这就是教育危机带来的直接结果。
莫兰说:“如果教导生活确实是一切教育的使命,我认为我们的学校课程存在根本缺陷。” 在他看来,缺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认知的了解;二是缺乏对理解他人的教育。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将其拍摄下来以便长久保存,但如果仔细观察所拍摄的照片,就会发现照片记录的信息与事物原本的信息并不一致,原来的立体图景变成了平面,其中还有变形、扭曲的状况。认知也是如此,它并非是对现实的原样拷贝,存在着一个转译、重塑的过程,永远存在犯错的风险。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认识自己的错误和错觉,了解造成谬误的缘由,都是生活中首要的需求之一。教育中诸多的师生疏离、亲子冲突、家校冲突,都是由不能达成理解与共识造成的。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会不停地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需要对其有所了解。我们生活在家庭、组织之中,也需要通过教育帮助大家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才能减少误解现象的不断产生。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在课程建设上做出重大的改变。过去我们总是根据学科来划分各类知识,但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学生很难将其和整体建立联系,不知道这些知识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学科化的、割裂的做法使得我们失去了联结和背景化的能力,失去了将所学的信息或知识放回到原来背景当中的能力。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正确认知,也妨碍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即在联系、结构上下功夫,让学生明白复杂世界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的方式。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出,孩子在未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原本就是用整体的观念来看到事物的,他们能够本能地感受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作机制。反倒是进入学校之后,越来越分割的知识,将他们原本习以为常的思维给打破,将他们整体认识世界的习惯给破坏掉了。
核心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碎片化的,整体性的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核心。要促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结,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需要关注以下四个要素:
一是系统。在很多人看来,将所有分立的学科加在一起,不就是整个系统了吗?这其实是对系统的一种误读。系统确实是由一个个分立的部分组成的,但组合而成的系统却具有“1+1>2”的效果,能涌现出局部或者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现象等。就像一个个单独的分子经由某种特殊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变成了生命体一样。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系统的、全局性的视角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
二是循环。也可以叫圆环。对事物真正的认识是在整体的认识和局部的认识之间循环的认识。就像我们学习单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含义;但理解句子又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选用什么样的单词更加合适。这就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学科,但同时也要放在整体的背景中来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促进联结而不是相互分离的概念和原理。
三是辩证逻辑。学会在整体的视角下、用辩证的方式看到相互对立的事物,不把它们看作是完全对立的、非此即彼各自的孤立存在。比如说生与死,看上去是多么对立的一对关系,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身体上的各种细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因为新陈代谢而死亡了,它们正是通过自身的死,实现了人生命的延续。我们每天使用的各种肉类食物,也是通过其他生物的死亡来维生的。“生命就是利用死亡的力量来维持自身的对抗死亡的功能集合。”通过这样的联结,我们虽然没有改变生与死相对立的本质,但与众多的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结。
四是全息原则。指的是在一个系统或复杂的世界中,不仅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之中。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太阳系的一份子,是太阳系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宇宙诞生之时的基本粒子,存在着比太阳系更早形成的碳原子,我们是和宏观宇宙相似的微观宇宙。
方法:系统性架构复杂性思维
上述四个要素,归纳了课程教学改革要聚焦的方向,也揭示了其背后也蕴含的思想方法,即系统性架构和复杂性思维。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叫“跳出教育看教育”,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要就事论事,要站在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思考如何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同样要跳出学科的局限,要从给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视角出发,思考该给学生提供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让学生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来感悟和体验。从系统性、全局性的角度多一些思考,自身那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更深一步。
在莫兰看来,所谓正确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混沌世界之中,我们自己也是这个复杂的混沌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学习,不能总是化繁为简,尽力避免复杂和混沌,而是要设法介入和熟悉它们,甚至要使我们我们自己,特别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符合复杂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要掌握秩序、规律或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竭力发现偶然性、机遇性、变动性、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不是追求可用于功利的真理体系,而是学会随时随地灵活机动地思想和行动。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能忽视人性和世界的复杂性,它们相互连接和相互渗透,使得每个人都赋有多重的生命,并生活在多种生命体之中:他自身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他所处的社会的生命、人类的生命以及生命的生命。为了改造现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和推行复杂性思维,主张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去思索多维的复杂性。复杂性思维既是自然的复杂性世界的构成部分,又是思考和理解客观世界复杂性的可行方法。
莫兰在书中,还对如何进行系统性架构,如何以复杂性思维的方式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做了案例式的介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例举了。
《教育为人生:变革教育宣言》,[法]埃德加·莫兰著,刘敏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