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标签:
贵在坚持重在选择要有共鸣勤于动笔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我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
集全国各地的阅读达人于中国教育报读书会。这个暑假不同凡响,历时四十四天阅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和常生龙老师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两本书。收获满满的暑假邂逅全国各地名家名师,无比幸运和愉悦,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值得永久珍藏这段美好的记忆。于是执笔记录下留在记忆深处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本书珍贵的瞬间,将永久收藏这份美好。
一、读书贵在坚持
作为教师最怕听到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于是我常常督促自己把业余时间和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阅读。还带动也当教师的妹妹阅读。不过她会经常跟我说这样那样的理由坚持不了几天,就选择放弃。对于真正读书的人,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愿意。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常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当每天有很多‘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的时候,自然就会将阅读这件事情往后放一放,结果每天都有不少‘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所以就没有阅读的时间了。”是呀。我们都把读书当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而搁置了,所以才理直气壮地说没时间,坚持不了。
其实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最生动的教材。一个教师上课时,是带着他全部的阅读史来授课的。常老师说,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作为教师是教书育人,不单是教书,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教师自己不阅读,则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学生来;教师自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则很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推广全民阅读是教师绝无旁贷的责任。
要让自己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在阅读中寻找新的教育智慧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对教师“本领恐慌”;因为坚持,还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些年在“潘老师带你悦读”的潜移默化下蜕变着,多年以来我坚持阅读撰写读书心得,多篇读后感刊登在《湛江日报》的书香版页上;还勇于承担雷州市各类比赛和镇上的公开课;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白沙镇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回首走过的路,我不禁感慨:是阅读成就了现在勇敢担当的我。
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爱好者;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阅读贵在坚持。因为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才能成为心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因为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都能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的页面上摩挲不止。
二、读书贵在选择
常老师说,选书的时候要少一点功利性。阅读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这些营养品源源不断地供养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需要假以时日才能看到身体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在阅读时要摒弃功利性的想法,依据自己的阅读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顺利读下去的作品,先把阅读趣味培养起来。阅读的面要尽可能广,不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教育领域。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他领域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许可以借鉴到教育中来,为我所用。
阅读不能太功利,但选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想法或意图的。比如说要剖析自己在专业成长方面的短板和问题,有意识地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来补自己的短板。我从教之后在较长的时间内将目光只聚焦在阅读教参书上,其他书籍几乎没有“青睐”过,所以在工作很长的时间里,遭遇到教学工作平淡如“白开水”般的境遇,内心从来没有波涛汹涌般的惊涛骇浪,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内心已失去激情,眼神无光,脚下无力,得过且过“混日子”,回想这曾经的一幕惭愧不已。之后的日子无比幸运,成为“广东省潘唯女名师工作室”的一员,那时才意识到自己对课程的理论、课程的要素、课程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解都非常肤浅,究其原因是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欠缺,于是在潘老师的引领下,大量阅读教育专著和文化专著,并撰写读后感,自己从中获益匪浅。后来还因此参加雷州市心理教师能力大赛,在一段时间里集中阅读相关的作品,全方位地加以学习,还撰写了相关的德育论文并获奖。因为兴趣,我确立选择了一系列的阅读书籍,充实了之前的短缺,让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思想,做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读书,因为阅读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阅读的视野开阔,将相关联的书籍放在一起阅读就会给自己带来多元化的认识和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同步提升选择的品位和质量。
读得越多,也就读得越好。希望自己会在那些没有刻意寻找的时刻偶遇一本改变自己人生的书。巴罗曾经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在读书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才会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
三、读书贵在共鸣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着人的思想和心态。
“让不同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和作品的契合点,其实是读者和作者在努力追求共鸣的高境界。”如果读者沉浸在一本书中,就会有意外的收获、突如其来的惊喜、不期而遇的欣悦、心领神会的美丽。当读到其中那些精彩的言论时,仿佛感觉到了生命在血管中的展颤,那种不可企及的愉悦,令人感到一阵阵的眩晕。正如博尔赫斯所说阅读是一种经验,就如同看到一个女子,一见钟情,坠入情网,那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经验。
和作者产生共鸣,是阅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阅读是为了和现实脱离,同时也是为了在自己周边之外寻找和自己相近的人。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书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理念智慧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互动沟通,相鸣相和。日子长了,我们便获得了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
马克思说过:“我最喜欢做书的蛀虫。”是啊,书籍有着强大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走向它,品味它。阅读每一本书,都是同作者心灵的谈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智慧产生感应。
读以修身,情之所致,书中的故事可陶冶人、塑造人、教育人,其实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说在出行的路途之中,那些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还是注重社会公德,安安静静地读一会儿书,这熏陶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或许还会随着书的脉络而神游,或领悟诗词的豪情浪漫;或哲学的玄妙精深;或峰回路转、悲欢离合;或寻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如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雅之士谈心,同良师益友交流,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升华。
四、读书贵在动笔
书中介绍了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形式:书评、读后感和札记。札记也是一种常见的读书笔记类型。在阅读中,对某一句话比较感兴趣,将其记录下来,并随手附上一两句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札记。
和书评、读后感相比,札记更适合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人用来练笔。很多人喜欢读书,但就是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写读书笔记,不妨从札记开始。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句,就直接将其记录下来。之所以觉得它好,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不一定要写得很完备,两三句话,意思到了即可。这样一边记录,一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一点也不累,书读完了,记录的文字也就出来了。
我善长写札记,就如这个暑假精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和常老师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两本书一样。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句,我会直接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写上好的原因。虽然写得不是很完备,但是还是坚持这样一边记录,一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一点也不累,书读完了,记录的文字也就出来了。
书中介绍的三种笔记类型中,闪念笔记是我常用的。因为闪念笔记不需要专门的卡片,不用刻意思考,也无须讲究文采,关键是要将自己当时的感想或灵感记录下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没有及时被记录下来的思想火花,大多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闪念笔记也就是用来记录自己脑海中那些灵光乍现的想法、在阅读的时候让忽然之间产生共鸣的知识点之类的笔记。“如果在读书时看到了一段话非常触动人心,不要简单地将其摘抄下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也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然后尽快整理到笔记中来。”深有感触。每当阅读时,我总会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一刹那。由于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没有时间以及地点的选择,我常常会在半夜起床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生怕错过珍贵的一刹那,然后尽快整理到笔记中来。“整理每一个问题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写作的过程。”平时对笔记的整理养成了习惯,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那些凸显自己观点和思考的好文章,也就会像泉水那样润润流淌了。写作既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与他人沟通表达的途径。写作,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及材料组织能力,最终通过知识的积累,实现全面素质综合提升的目的。
阅读和写作,一个是吸取和输入的过程。我认为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涉猎广泛的阅读领域。读了一本自己心仪的书,作者的不少观点非常新颖,联想到了很多,也有不少新感悟。需要读写结合,深层思索,在阅读过程中浮想联翩,等待灵感火花迸发,就会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思考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作家余华说:“人生最好的贵人,是努力的自己。”我不由自主地又捧起常老师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