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处处有哲学·读《哲学有什么用?》

(2022-08-15 06:00:29)
标签:

生活问题

哲学思考

标准答案

有用之处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马库斯·威克斯《哲学有什么用?》一书有感

生活处处有哲学·读《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高大上”的,是那些有着深邃目光的哲学家就宇宙、人类、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刻思辨的学问,似乎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味”。很多人也常对哲学问题敬而远之,好像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来驾驭这些问题。英国作家马库斯·威克斯所著的《哲学有什么用?》一书告诉我们,哲学其实是非常有用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样也是哲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如果我们善于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或许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稀松平常的问题,其实也常常是哲学家们思考的切入点。本书的作者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将它们分成五大类,然后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长河中,把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盘端出,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原来自己并不寂寞,那些自己关心的、甚至有些难以说出口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在无形之中就拉近了生活和哲学之间的距离。

第一类问题来自人际关系。人是群居性、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完全独立地生存于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动、交往、合作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有很多应该处置好的关系,就发生在与自己最亲密的家人、恋人和朋友之间。问题是,越是认为相互之间应该非常亲近、关系密切的,越容易在关系的处置上带来困惑。比如说:“闺蜜的老公出轨了——我该不该告诉她”“我的男朋友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刷朋友圈”“我的伴侣送了我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可我觉得它们真的很丑”等等。

第二类问题来自职场。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必然要有一份工作。你只要参与到工作之中,就面对工作之中的各种关系。相比较而言,职场关系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关系,因为大家在工作中有着明晰的目标和愿景,即便有的时候观点不一致,也可以互相保留意见,在工作的时候相互合作把事情做好,大不了下班之后老死不相往来而已。但即便如此,如果不能理顺职场关系,也会给自己的带来诸多的烦恼和困惑。比如说:“凭什么我天天996 只能勉强糊口,而某些人无所事事却能日进斗金?”“为了我的远大前程而伤害别人真的好吗?”“我是否应该为了避免被开除而供出我的同事呢?”

第三类问题来自生活方式。从大的方面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的、日常生活的以及精神层面的活动都属于生活方式的范畴。但本书作者比较聚焦的还是狭义层面的生活方式,即个人或家庭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冠以生活方式,人们经常思考或者困惑的问题更多,比如说:“好人为什么难做?”“我的手机被偷了,我担心自己的信息被盗用”“我怕死——怕死这事寻常吗?”等等。

第四类问题来自美和心灵。哲学的一大流派,就是在各种变化的事物之中去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德谟克利特有关原子的思考到柏拉图的“理型”世界莫不如此。人们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真善美就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来认识和理解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的呢?这可以从一些具体的问题中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说:“回归自然是现代人的矫揉造作吗?”“莎士比亚的戏剧比《辛普森一家》更好吗?”“一堆破烂有什么美感可言呢?现代艺术是不是一场骗局?”

第五类问题来自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思考。社会生活以及政治体制的建立,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受各种规则的制约。每个人都希望生活的自由自在,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做,整个社会可能就会变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每个人都生活在由某种文化所构成的社会之中,自然也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我受够了别人对我指手画脚”“为何政客总是答非所问”“我该相信专家吗?”“我应该追求更多自由,还是更多安全?”

这些问题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熟悉,因为确实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考。本书的作者从五大方面总计提出了40个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从哲学的视角做了一番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哲学那浓浓的烟火气。

哲学思考的特点

看到这些熟悉的问题,是不是很想知道哲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回答的,是不是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中选择几个问题,看看哲学家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比如说“我该如何走出失恋?”这个问题,哲学家们会告诉大家,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面对痛苦。但在如何面对痛苦这件事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则是不一样的。波伏娃给出的建议是克服悲痛,并确保自己不会再受到伤害;伊壁鸠鲁建议你寻求减轻痛苦的方法,平息那些让你痛苦的欲望;芝诺则认为,不能因为坏事儿过于悲伤,也不能因为好事儿过于兴奋,想要改变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只会让你焦虑和苦恼;叔本华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说:摆脱痛苦只是徒劳,只能暂且沉浸在音乐或哲学中聊以自慰。痛苦嘛,习惯就好了。尼采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认为痛苦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应把痛苦当作机遇而非磨难。当你看到这些热心的哲学家给出的建议之后,你会如何抉择?是希望得到安慰和同情,还是选择宁静致远的生活?

比如说“我因为暖气温度的设置与我的伴侣陷入了冷战”这个问题,在哲学家们看来,实际上就是对“一个观点可以是绝对正确合理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所秉持的态度。秉持相对主义的普罗塔格拉认为,个人的观点只对自己有效,对别人不一定成立。因此,如果你的看法与别人不同,要意识到别人的看法是同样合理的。柏拉图从中发现了普罗塔格拉的逻辑缺陷,把极端的相对主义推向了自相矛盾的窘境。而赛亚·伯林则认为,绝对主义与极端的相对主义都站不住脚。虽然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当我们放眼四周,就会发现每个文化都存在着相似的价值与观念,就像撒谎、偷窃等行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自由、正义都被认为是好的。这些价值具有普遍性,只是在实施的细节上有所差别。

比如说“我的伴侣送了我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可我觉得它们真的很丑”这个问题,其问题的本质是人的审美差异,即我们如何界定某物是否为美。在哲学领域,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绝对的美,认为美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美。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这样一种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但是当具体的美的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可以辨识出来的。他们两人的共同之处是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性质。普罗塔格拉的观点与他们两人又有不同,认为一个人的美的观念,会随着时境的迁移而改变,美不是绝对和普遍的,而是受到特定文化影响的。康德也持类似的观点。

比如说“凭什么全部的家务都是女人来做?”这个问题,书中引用了9位哲学家的观点,但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尼采对20世纪以前的哲学家有关这一问题的态度进行了梳理,大都认为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当然,在那以前的哲学领域基本上都是由男性占据的。20世纪之后,人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在逐渐转变,认为男性在家庭事务上也应当尽职尽责,同时女性不应当属于屈从那一方。福柯指出,真正的问题关乎权力的本质,家庭事务的分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权力对另一种权力的支配。

看了哲学家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有没有发现哲学问题的特点?每一个问题都有众多的哲学家在思考,他们轮番上阵,观点又各不相同,最终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是哲学思考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有关宇宙的起源、人类的生死和意识等庞大的问题,还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小问题,都很难从哲学家的讨论中得到唯一确的答案。

这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失望。

哲学的“有用”之处

既然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哲学的用处体现在哪里呢?

哲学的用处不是体现在给出具体答案方面,而是体现在遇到事情时人该如何思考上。当我们在揣摩哲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哲学家首先会引导你去思考:“有用”是什么意思?人们经常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件事情,由此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就像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教师在给学生评价的时候,就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一种是看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给学生高的评价;一种是看学生的思考过程,只要有独到的思考过程,即便答案不完美,也可以给高的评价。这其中包含着有关“有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一种是结论有用,一种是过程有用。人们对“有用”的不同理解,来自于所处的文化环境。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思考太累,说想那么多干嘛,直接去做并给出结论不就得了,多省事啊?哲学家会说不同思维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哲学观念在支撑着。那些善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情的人往往抱持哲学的相对主义观念;那些总是批评别人想太多的,或许在无意识之中就走向了绝对主义的道路。对于这样的人,哲学家可能会提醒你,这些人或许是在“指导”你接应该去做什么,是想让你去接受他们的价值判断,对此你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没有可靠的论证之前,不要轻信他人就像哲学家对他们所说的:“不要擅自占领道德的至高点,也不要断定一些事物不言而喻就是错的。” 当然,哲学家也会提醒所有的人们,不同观念的争论并非是难以调和的,尽管在口味、道德等方面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放眼四海,不同的文化都有着相似的价值和观念。因此,彼此宽容才是最好的。

不仅仅是价值判断的问题,一些哲学家还可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从中发现话语体系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随着讨论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你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就会愈加明朗。就像这本书那样,作者把每一个问题哲学家的不同思考娓娓道来,把他们相互矛盾的、互相融合的观点一一罗列,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有关这一问题的确切答案,但你知道了原来这个问题是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思考的,原来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本质特征。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时,你的认识就更进一层,你或许就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了。

哲学的用处和价值,也就在此处显现。让人们在努力接近本质之后,更从容、清楚、更有理性地做出抉择。

 

《哲学有什么用?》, []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译,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