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枝头春意闹

标签:
花色三变杏坛教学杏林春秋杏花文化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樱花过后是杏花。
每年的清明前后,是杏花盛开的时节。杏花的美,美得醉人。最初的花苞,其色彩还是比较丰富的,或绯红,或粉红,或菊黄,但随着花儿的逐渐绽放,花儿慢慢地就变成了最后的一片莹白,充满着浪漫和妩媚。杏花开放的时节,正好是春雨频繁之时,往往一夜风雨,伴随着的就是一地的杏花雨落,故有“杏花雨落,来岁寻约”的说法。人们因此也常将杏花、春雨等勾连在一起,让这春天变得更加富有韵味。比如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更是将绵绵春雨中的杏花,比作蕴蕴江南之婉约,来对标秋风萧瑟的塞北风情。
宋代的宋祁写有《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该词的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真是一字千钧,胜过万语千言!作者宋祁也因此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为了这一“闹”字,有几位“大腕”曾争持不下。李渔对“闹”加以否定,认为“争斗有声之谓闹”,红杏无声不能说“闹”;王国维却对这个“闹”字极为称赏,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钱钟书在《通感》里支持王国维说,认为“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人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不知道您最近是否遇到过这“闹”春的杏花。
杏花
杏树是蔷薇科杏属李亚科植物,是我国著名的观赏植物和经济植物。杏树原产我国,在各地广泛分布。它的树龄长,可活一百年以上,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于重要的地位。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我国至少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春秋时期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的著作《管子》中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五沃,或赤、或青、或黄、或白、或黑,有广泛宽大之意,突出了杏树栽培的数量多、范围广。古代常说“一色杏花三十里”,凸显的也是杏树栽培的广泛。
杏花单生,先于树叶开放。杏花开放在不同阶段均有别样的美。有人说“杏花看红不看白”,杏花含苞未开时,是那种怯怯的红,称之为“红蜡半含萼”,胭脂色的萼片,细致地包裹着粉色的瓣,夸张一些,就是“蓓蕾枝梢血点干”,很有待放的张力。随着花儿渐渐开放,原来的红色很快就变浅而成淡粉,但“粉薄红轻掩敛羞”,薄薄地抹上了一层粉,又淡淡地涂上一层红,遮盖住娇羞的面容,在百花之中占尽风流。完全盛开时,鲜红的萼片向后反折,把柔柔的白色花瓣推向前台,30多枚雄花蕊众星捧月,萦绕在雌蕊周围。一朵花,红红白白,粉粉嫩嫩,娇羞如豆蔻少年,难怪有人夸她“远胜桃夭与李秾。”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没有哪种花儿开放时,能如杏花般娇容嬗变,既美丽又魔幻。“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
杏花
杏花是中国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杏音同“兴”,有兴盛之意。杏坛是教育界的雅称,杏林是医学界的雅称,杏苑是人才汇聚之地的雅称,杏梁是华屋美宅的雅称,杏花村成了美酒的雅称。
据《庄子》记载:“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由此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不过,根据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不一定种有杏树或者跟杏有关。明末清初经学家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写法,“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但读书有那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仍然令人神往。
在孔子去世约七百年以后,杏的影响再次被一个人放大,这个人就是东汉建安时期医药学家董奉(公元220年-280年)。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轻时曾任小吏,不久归隐。某次途经庐山,看到当地人因战争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山上行医,且立下规矩:看病不收费用,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即可。没想到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的《神仙传》把董奉的事迹记载得详细:“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此后,“杏林”成为中医的别称,医者以“杏林中人”自居,人们以“杏林春秋”来展示中医药历史,以“杏林佳话”来表达与中医药有关的趣谈故事,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称颂品高术精的医家。董奉更是被誉为“杏林始祖”,与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杏花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引发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庾信(北周,513-581年)是南北朝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称“清新庾开府”说的就是他。他是南北朝后期的诗歌集大成者。庾信的《杏花诗》是以杏花为题的开山之作:“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诗中“依稀”与“烂漫”的对比,疏与密,构成了两样不同的意境美。“疏”引申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苏东坡将此意境发展极致,便是“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萍”。提衣走进月华如水之中,水流光耀,疏影就如漂浮的浮萍,极美。“繁”则引申出“皓若春雪团枝繁”或“红粉团枝一万重”。
“琼”是美玉,“红琼”形容杏花如玉一般莹润而被染红,表达的是“红杏红于染”的意思。杏花一般有三种颜色,初开时红,盛开时粉,将落时白。庾信用“红琼”来形容杏花初开时红润如玉的娇羞模样,令人忍不住心生疼爱。此后的文人们稍稍发挥想象,就将其用到美女的肤色上去了:“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舞袖遮掩下“雪绕红琼”,是多美的一截肌肤。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第一首赞美杏花的诗词,因为这“红琼”二字,也成了后来非议杏花的源头。
杏花
历代留下来的有关杏花的诗词佳句颇多,喜爱杏花的更是大有人在,但要说一生咏杏、爱杏的代表人物,应该首推金末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年)了。他写了许多与杏花相关的诗,在留下的作品中,咏杏的多达35首,另有十几处提及杏。在他的笔下,既有对杏花娇艳欲滴的形态不可抑制之喜爱的,如“袅袅纤条映酒船,绿娇红小不胜怜”“太一仙舟云锦里,新郎走马杏园红”;也有借杏花绚烂短暂的花期感叹功名抱负之失落和人生之沧桑变幻的,如“纷纷红紫不胜稠,争得春光竞出头”“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更有借花开花落的变迁抒发宗国破灭之后无可复制的故国之情的,如“荒村此日肠堪断,回首梁园是梦中”“荒蹊明日知谁到,凭仗诗翁为少留”等。元好问被人称为“咏杏诗词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家”,足见其杏花诗影响之大。
不同的文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赞美杏花、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如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表现了浓浓的春天的气息。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杏花
杏花、春雨,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低回吟咏,又勾起多少异乡人的乡愁,让他们梦绕魂牵。杜牧的《清明》抒写了“路上行人”的悲喜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本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而行人却在细雨纷纷的环境中孤身赶路,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牧童的随手一指却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那隐约可见的枝头红杏,那随风飘飘的古朴酒旗,这唤起了行人内心之间多少的热情和温馨啊!明代陈子龙有《画堂春•雨中杏花》一词:“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清明节前后,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在池塘和小桥边上,只见那毛毛细雨滋润着盛放的杏花,在微寒的天气下更显娇艳,也更为婀娜多姿。
也有借助杏花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和烦心之事的。李商隐的诗以捕捉和描绘日常生活中某种微妙的诗意感受而见长,《日日》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写的就是由烂漫春光所引起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意绪。“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丽日当空,春光烂漫,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勃勃生机。城郊野外,山路横斜,艳阳高照下山杏灿烂却微呈白色,亮人眼目却略带灰暗,折射出诗人内心伤春、伤情的纷乱不宁。什么时候才能使心绪摆脱眼前这种纷扰不宁的状态,能够象这百尺游丝一样轻松悠闲呢?晚唐诗人吴融的《杏花》一诗写道:“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吴融虽才华出众,但是仕途坎坷,几经沉浮。所以借咏杏花来表达自己“愿作南华蝶”的归隐之意。
花红易逝,红颜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说恨,这在古代诗词中当是普遍现象,戴叔伦的《苏溪亭》就是反映这种题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烟雨写美人怨别离恨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溪边亭畔,青草遍地,绿水悠悠,这般景致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恨。东风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阑干,凝眸沉思,“问女何所忆,问女何所思?”燕子不归,春光将尽,美人悲从中来: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何处是归期呢?
杏花
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美丽的杏花在不同人的眼里,所表征的意义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还会被刻意丑化和歪曲额,代表了一种轻佻的形象。
晚唐诗人薛能是第一个破坏杏花形象的人,他写的《杏花》把杏花比喻成轻佻风流的青楼女子:“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杏花的节操由此碎了一地。在薛能之后,吴融才含蓄地用“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来对杏花加以暗喻。而“粉薄红轻掩敛羞”其实也是吴融的形容,他的这一首杏花诗是,“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徘徊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更有味道。或许吴融应该不满,大多数后人都记住了南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并不知道“一枝红杏出墙头”本是他在晚唐的原创。
宋代以后,杏花更是被文人恶评。先是一些人发挥想象,把杏花用到美女的肤色上,“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继而变成青楼里的场景:“美酒一杯花影腻,邀客醉,红琼共作熏熏媚。”更有甚者,把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曲解,本是描写大好春色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却被“简化”成“红杏出墙”,意思全变。这种对杏花的非议一直持续到清代,李渔曾说:“树性淫者,莫过于杏。”杏树还被扣上了“风流树”的帽子。好在杏树不亢不卑,依然如故,并不将世人的这些看法当回事。
杏花
除了通过诗词来赞美杏花外,绘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北宋赵昌作品《写生杏花图》册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该图描绘的是一枝杏花,繁花盛开。画家用极写实的手法,将杏花粉白含俏、堆霜集雪之姿,刻画得栩栩如生,勾线精细,以粉白染瓣,富有层次。杏花尽显其晶莹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韵。《写生杏花图》形象秀雅清俊,设色古秀沉着,杏花娇而不艳,媚而不俗,花朵盛开而迎风招展,是宋代画家所流行的折枝画法。相传赵昌常于晓露未干时,细心观察花卉,对花调色摹写,自号“写生赵昌”。所作精于晕染,明润匀薄,特工敷彩,色若堆起,惟笔迹较为柔弱。有人评曰:“赵昌折枝尤工,花则含烟带雨,笑脸迎风,景则赋形夺真,莫辨真伪,设色如新,年远不退。”
明代沈周的《杏林飞燕图》中,杏花枝条垂下,燕子落于其中一枝杏花上。杏花枝条用浓墨绘制,花朵用淡墨点染,花蕊用细笔点染,团团春色毕现。燕子正在整理羽毛,燕子身形刻画细致。整图富有雅韵。
赵昌《写生杏花图》
沈周《杏林飞燕图》
说起有关杏花的绘画,就不能不提起著名的画家梵高。梵高以向日葵为特色,但也创作了一幅一生中最温柔的作品:《杏花》。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是哥哥提奥一直在资助他,鼓励他。当病中的他听到嫂子怀孕即将生产的时候,他特别高兴,计划着早点养好病,以便去见证侄儿的出生,他的哥哥甚至还将“梵高”作为孩子的名字,让梵高特别感动。他决定画一幅画送给侄儿,这幅得到了梵高超高评价,自认是花费了最大耐心的杰作,就是《杏花》。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1890年,高73厘米,宽92厘米,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杏花》看起来非常简单,就像一块蓝色背景上画满了花和树枝。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躺在杏树下望向天空的样子。如果你曾经躺在一片草地上,望向过天空,就会知道这种感觉有多么特别。好像世间所有烦恼都远离了,起码在这一时一刻,没有什么能打扰到你。梵高省去了所有可有可无的干扰,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平面效果。通常仰角带来的强烈透视压迫,也被他用弯弯扭扭的树枝,消解得一干二净。通常大角度的透视会增加紧张感,树枝蜿蜒交错却不杂乱,主干从画面下方向上伸展,而另一株杏树从上方交汇进来。每一朵花都被描绘出不同的姿态,显露出安静而动人的生命力。梵高在画中的色彩使用十分克制,除了几处花苞点缀的红色之外,几乎都是蓝绿色调为主。杏花看上去是白色,实际上都是淡淡的黄绿色。只有位于画面黄金螺旋中心的两朵,用了纯白色颜料描绘。需要提醒一下的,虽然这幅画叫《杏花》,但严格来说梵高画的并不是杏树,而是一株巴旦木,这从梵高为这幅画的命名即可知晓。
杏花的形象经常与其他艺术结合。2006年11月,一件清乾隆御制瓷胎画珐琅碗在香港佳士德秋拍上以1.51亿港元的天价落槌。这只珐琅彩碗的名字,叫做“杏林春燕”。估计在乾隆的审美里,是放不下这些家常的,浓情的,甚至也可以说略显俗气的形象的。也有人质疑这只碗上画的应是桃花,不是杏花。
梵高的杏花
“杏林春燕”碗
杏花也称为“中医之花”,味苦、性温、无毒,常用来治疗痤疮、祛斑,且具有中医美容的功效。杏花中含有丰富的苦杏仁苷、多酚、黄酮类、酶类、多糖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
杏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为:少女的慕情、娇羞、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