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教育

(2022-03-11 06:47:28)
标签:

教育公平

更高质量

均衡发展

立德树人

ppl

3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主题,对2022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报告中与今年基础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如下: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十八大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提出,一方面是突出和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了航向,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世人当下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办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句话就是一面镜子,经常地借助其来反思办学的行为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让那些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的教师和学校离教育的本源越来越近。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会公平。教育差距主要体现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主要是为了减少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是为了减少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覆盖面、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等配套措施来实现的。

在机会公平基本上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接下来教育公平额关注点会发生一些转移:一是由注重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到注重缩小“校际差距”,办出更多老百姓喜爱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二是由注重“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过程公平”,让所有的孩子在学校里享有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三是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规则公平”。逐渐减少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政策性的照顾,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最近逐渐取消的与升学相关的加分、减免政策,就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事例。

3、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对一所学校来说,教师第一。只有有好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才能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五育并举”的现代化人才。教师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很多时候,一所学校的质量、声望,就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名师创造出来的。

一所成熟的学校,一定会着力构建薪酬、福利、荣誉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一个能让教师体面生活的薪酬,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的基础;构建培训、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实际需求的福利体系,可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在校园里有像在家里一样的温暖。而一个能关照到不同群体的荣誉体系,可以满足教师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4、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从去年暑期带现在,“双减”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最强音。减轻学生负担这一目标,在社会上是具有高度共识的,但要将其进一步做好,需要厘清负担产生的原因,这样可以找到减负更准确的切入点。学生负担过重,与学习的性质有关。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事情,在他们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他们已经通过这样自觉自愿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说人类的语言。但为什么进入学校之后,这样的自觉自愿学习少了?学生负担过重,与学习的内容有关。知识可以分为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两大类,两者不可偏废,但在那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对直接经验的关注和实践太少太少,跛着脚走路自然是走不快的。学生负担过重,与学习的状态有关。学生是饶有兴致地去学习,还是颇感无奈地去学习,这中间的差异很大,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育人方式的转型,其实就是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而做出的改进措施。绝不能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少学习内容、减少课程门类这样简单。如果学习的性质、状态不发生质的变化,无论怎么减少内容,负担都不可能会减下来。“减负”是一个世纪课题,需要我们一同来实践和研究。

5、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我们在幼儿教育方面是有欠账的。无论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建设、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培养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很多地方因为缺少资金,将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办成民办,背离了教育的公益属性。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上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一方面拓展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鼓励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办园,以增加有效供给,缓解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调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多为老百姓提供“离家近一点、价格低一点、质量好一点”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6、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县域高中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是教育的高地。当时人口的流动额迁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县域高中有大量的生源,也积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县域高中整体的教育质量令人刮目相看。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县域高中的优秀教师被大城市优厚的待遇所吸引,一个个跳槽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县域高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以及教育质量的下滑;很多学生的家长因为动拆迁、为孩子找寻更高质量的学生等原因,纷纷选择报考城市里的高中……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县域高中的本学质量逐渐下滑。

从目前的情况看,单独地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难度估计会比较大。很多孩子已经远离家长,在大城市茁壮成长,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县城去读书,那些早已离开的教师也不可能重新回到自己的母校工作。要促进县域高中建设,必须要综合、多元施策。上海提出的“五个新城”建设,就是很好的示例,当各种资源当聚焦在某一处的时候,其教育也就有可能水涨船高了。

7、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教育的形态、类型越是丰富,教育就越有活力。办好特殊教育,提升特殊儿童受教育的年限,本身就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办好继续教育,让更多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继续学习的意愿,有方便学习的平台和资源,他们就能够在这个突变的时代迎头赶上。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地方的教育,主要就依赖于民办教育,自己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制约”。

8、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十九大的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这次会议再提此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认识。

9、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基所在。这句话体现了大国办教育的魄力和坚定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