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长书谱积极求变坚持阅读滋养心灵ppl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至今在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书单中,还能够找到这本书的影子。今年7月,本书的修订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之后继续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不仅跻身当当的“图书畅销榜”中,还在最近进行了第二次的印刷。
很多读者不仅阅读,还通过读后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下面的这篇文章,是广东省王怀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徐静老师撰写的。
用阅读去拥有世界
文/徐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在手已有些日子,假期里细细揣摩一字一句,被作者常生龙院长读书之精专广博所深深震撼,10年间,500本书,每本都有深思考的读后感,这是多少爱书人也可望而不及的。全书没有明确提出读书之技巧,但是篇篇读后感都能透出常院长的读书之法,润物细无声。想起自己的阅读,在专业阅读方面最多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偶尔做的摘抄,时不时就被抛之脑后。而读后感,在没有任务驱动之下,从未自主完成一篇,想来自有些惭愧。怀玉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任务,正是能让我们带着目的再次精阅读,思维便沉潜而活跃,心情便宁静而兴奋,书中的文字不再是过眼云烟,让我能够有思考、内省、建构。
01读书,要精于选择
这不是单纯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能够引领老师专业成长的书谱,这本书里有作者在难以取舍之下最终选择向大家推荐的50本书,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五个专辑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思维、思想的词语化过程中,对每本书进行了深入理解与高度概括提炼,让读者一下子能从核心内容中有所启示、打开阅读的维度,提高阅读的高度、深度、广度。
02读书,可以内通
时代在瞬息万变,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会一成不变。唯有读书,向巨人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思维认知、思想理念、技能技法等有内通顺畅之感,不再有穷途末路、黔驴技穷之困境。
《教师与学生说话的艺术》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说话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防止暴力;二、善用鼓励;三、学会倾听;四、拒绝伪善。确实是,当老师处理教学中不断出现的一些小事、冲突等,我们需要懂得用技巧来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改善教育教学状况。说到语言暴力,确实常常会引起他人甚至自己的痛苦。在沟通中,我们要真诚地表达自己,也要有关切地倾听,读到这一章节时,我自然想到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沟通中我们也需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有人说,一个人有着幸福的童年,他可以用童年治愈一生。做教育的我们,需眼里有儿童,心中有儿童,蹲下身子看待儿童,发现并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更要在实践探索之中不断丰富对儿童、对童年的认知,为学生创建幸福的童年成长环境。蒙台梭利说:“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作者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启示我们要重新发现童年,努力做到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幸福成长为他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03读书,可以外达
人要会读书、善于读书、知道如何读书,作者常院长就是典范。一个人读书多了,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面貌长相,但是精神长相却能足以改变,以至外达。中国有几千年的读书史,书籍的出现及几经变革,书本的市场属性、文本变迁、载体形式、书籍形式的演变对阅读都有着影响。于是,人们的读书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传统的纸质阅读到新时代的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但是,中国的人均阅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确实令人迷惑、促人反思。作者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我也想说:“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当自己烦躁不安、内心苍白时,书能够给予慰藉及前行的力量,让自己不管是顺境、逆境,都可以安然处之。“人心至灵动处,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我一直在做一个坚持阅读的人,在修行的路上笃行,我也在做一个极力推广阅读的语文老师,用阅读滋养儿童的心灵,提亮生命的底色。阅读,于我,于学生,都是同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