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之所向

(2021-10-09 06:46:18)
标签:

关系第一

探究第一

活动范围

读书习惯

ppl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教育,心之所向

 

读书和写作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养成终身习惯的行为。在这方面,更需要有一批理科的教师为大家做出表率。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广东省王怀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学员、物理教师吴超老师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撰写的读后感。这篇读书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理科老师也是善于阅读和写作的,将理科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读书写作相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令人惊喜。

 

教育,心之所向

/吴超

 

今年是我踏上班主任岗位的第四年,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时常以自己是一个理科(物理)老师给自己少阅读少记录开脱,但当我翻开本书的自序,第一句话重重的冲击了我——“我是一名物理老师”。本书的作者常生龙是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在他如此繁忙的公务中,却依然坚持每周第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让我带着满满的崇拜和好奇开始了阅读。

书中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冲击和触动最大:

问题一:如果学生对教师没有信任,对班级没有认同,他会在课堂里学的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如何让学生对任课教师充满信任、对班集体充满认同感呢?——关系第一,知识第二。这里的关系包括了学生和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师生之间关系的建立。

暑期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表示质疑,学生到校不就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教师只不过是他学习生涯中的某一个过客。八月底临近开学,我再次翻开这本书该处,里面的观点开始说服我,激发我实践的欲望。

新学期我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培养更为融洽的关系,例如出板报跟学生闲聊他们日常的所见所闻、班会课上跟学生相互分享网络热梗、课间跟学生一起观察飞进教室的小昆虫等等。惊喜的发现在自己任教的学科课堂上,学生们更多的、能持续更长时间的看向你,看向黑板,更专注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关系第一,知识第二”并非将知识置于不重要的位置,而是利用良好的关系充分促进知识的传授。除了师生关系,还有生生关系、学生与教室环境关系等。

除此,书中提到的“探究第一,讲授第二”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因为课程进度的关系,我们常会舍弃一些探究的环节,改之以视频或口述的形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靠背记下了知识点,而对其中的本质、逻辑关系一知半解,试问我们又怎能要求他们在考试中的变式能顺利解出题目。其实学生并非完全不会,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只不过缺少思考的机会,实践的机会和表达的机会。尤其对科学学科,探究过程更是不容忽视,优秀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内在潜力,但现实中却常被一步步抹灭。所以我们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建立过程,将探究的环节还给学生。不用担心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因为,课堂上花的时间虽然多了,但学生真正理解后,就会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也就节省我们习题课的时间,因此总耗时其实是差不多的。而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真正的在学知识,在探究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问题二:你上课的时候,通常的活动范围是多大?

我们似乎经常局限于那三俩平方的讲台之上,而忘了我们讲课的对象是整个教室的学生。书中提到“教师必须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在教室里的任何时间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试一试在课堂上走下讲台走到教室最后,看看学生的反应。在我刚接班的时候,我习惯性的往后走,发现学生一个个用很诧异的眼神跟随着我,当学生有这样的的反应时,说明这个班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走动,才会让他们觉得很奇怪。走动技巧对促进师生之间的全面接触,保障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从细微之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技巧。

就这一方面我问过学生有什么感受,他们这样回答我“老师边讲边走近我,尤其是跟我对上眼神的时候,会让我紧张,更有莫名的兴奋!看着老师的眼睛好像能更容易说出答案”。

问题三:为何读书对教师如此重要?

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输入与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我们拿什么来输出给学生?靠那几句老生常谈的道理?怕是我们都说服不了自己,又怎能触动学生,让他们做出改变?而教师靠什么积累,没有更好的答案了,就是读书。每次读书,都是一次次跟智者交流的过程,读书带给我的乐趣不是单方面的全盘接受,而是看完自己对书中观点产生质疑时,会让我有马上去实践验证的欲望,而每次实践都会带给我意料之外的惊喜!这绝对是不读书无法获得的快感。

教育的闭环

以上三个给我很大触动的问题,它们看似相互独立,但通过我自己的日常实践,发现其实有一条隐性的线将它们紧密的连在一起。当我们跟学生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时,不用刻意,而是心之所向,你在课堂上就会很想往下面走,想走到每一个学生的身旁,想跟他们有眼神交流,不仅仅是我们给了学生鼓励,同时学生的眼神反馈也会带给我们满满的力量。就像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师生关系亦是如此,当教育发自内心的时候,当教育的语言带着教人为善的情感的时候,教师充满善意的眼神和真诚的微笑会瞬间被学生感受到,他们回应你的必定是独有的爱。当师生间用爱交流,你就会想要教给他们更多知识、带给他们更多美好的事物,你就会从心里想去阅读,想去学习,逐步见多识广,而学生喜欢有丰富阅历的教师,就很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就是这三个问题形成的闭环。所以,让我们从其中任意一步开始,找到自己的闭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