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习惯阅读地图专业成长美好人生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郝云亮校长是我在博客中相识的书友,我们都喜欢读书,并且每周坚持写一篇读后感发布在博客中,通过互相学习,让我的阅读视野有了不少的拓展。我写的每一本书都会邮寄给他,郝校长也会仔细阅读,并撰写文章对书籍加以评价。这篇文章就是他在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一书之后撰写的书评。
用阅读照亮教育人生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文/郝云亮
每个老师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有效的路径。或者是现有的方法脱离实际,太过抽象和低效,或者现有的理念太过宏大,无法让人消化并及时转化,或者教师工作是在太多琐碎和忙碌,让老师没时间去反思和选择。本书作者是一线教师成长为教育名家的典范,他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如何通过阅读构筑起教师成长的精神图谱,对教师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让阅读成为一种可能
没有人会否认阅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从阅读中获取有效消息,愿意用阅读助推个人成长。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一旦做到,定将受益无穷。
有一种方法可以把阅读理想转化为实践,这种方法被实践证明是可以做到的,是有效的。很多人买了不去读,读了也就只读一半,无法坚持读完。或者读完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读下一本。似乎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理想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作者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可以这样读,而且确实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是可以做到的。他坚持每周一本书,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坚持了15年。这是一种事实,是有可行性的。我曾经听说某人一个月读一本书,当时也想学习,但没坚持下来,因为没有办法证明他是否真的这样做,也就缺少榜样的示范意义。作者每周把读后感都放在博客上,这就告诉想读书的人,每周阅读一本书是真实可以做的。既然他可以做到,那你也就可以。有了这样的激励和引领,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每周一本书的阅读队伍。
阅读内容以非虚构类为主,更有助于专业成长。阅读的目的是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养。这就决定了阅读的内容是以非虚构类为主。作者的阅读涉猎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但总的说,都和所从事工作有关。教育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就不仅仅是教育学本身的问题,凡事和人有关的信息,都应该主动获取。和虚构类的书相比,这类阅读难度会更大,但还是可以坚持,只要坚持,阅读的能力就会提高,兴趣就会被激发,阅读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就更加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构建自己的阅读地图,把世界看在眼中。以每周阅读1本书计算,一年可以读50本,以可以阅读60年计算,一生也就只可以读3000本,而目前每年出版的图书要达到50万册左右,即便再快一倍的速度阅读,一生所能阅读到的书也只是九牛一毛。这样就需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经典的书籍阅读。作者曾经也是拿起看上去会感兴趣的书就去读,后来发现,这样没有什么章法,而逐渐发现不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绝活,会策划各具特点的书籍,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于是作者开始学会了专题阅读,寻找相关书籍的方向逐渐明确,逐渐构筑自己的阅读地图。本书中,作者推荐了50本书给读者,事实上,这只是作者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作者在阅读中的收获的感悟和见识,足以吸引更多人主动阅读。而这些阅读书目构成的地图,就成了作者眼中的世界,读的越多,世界越大。
让阅读成为一种可能,阅读的价值就会充分被发挥。
让阅读引领专业成长
按照目前统计,我们每人一年读书不到4本,有的国家人均可以读到几十本。阅读数量的差异,会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首先要主动开阔眼界,丰富内涵,客观认识世界和人本身,很显然,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和实践的结合才会实现。到底如何用阅读引领专业发展,使自己更加优秀,到底该阅读哪些作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用阅读实例一一给出了答案。
通过阅读把握教育本质。阅读教育经典,认真读几本打底的书,对教育的本质有了系统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就可以用这些认识去理解所从事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认为,有些作品可能距离我们很远,但这些思想就像灯塔照亮人们漫长的教育之路,指导人们承担起挑战无知的重要任务。读《论语》可以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理解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可以把体会孔子的教学方法,这些思想依然指导着今天的实践。读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杜威、陶行知、读叶圣陶和布鲁纳,这些大师的作品厚重而深刻,历久而弥新,会让我们对教育有这更多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发现科学方法。教育是有方法的,我们的方法大都来自同行的经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有着越来越多的认识,逐步构建了关于学习的科学理论。了解和掌握这些,对于有效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逆向教学方法,如何认识大脑的工作原理,然后以脑科学为导向设计和实施教学,如何了解记忆的构建和遗忘规律,然后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泛在的学习中心等等,这些都是新技术引发的观念变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拒绝接受这些,还是依靠原本直觉和经验去教学,就会和时代脱节。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最新发现,才会让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收到更好效果。
通过阅读学会独立思考。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不能分辨真伪,这些信息就会起到误导作用。出于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排斥在集体之外,因此和他人意见态度一致,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而我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会忽略常识,忽略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认识。比如认知提升是需要自我思考和感悟才能形成,而这需要时间,而现在的孩子恰恰没有时间,学到的内容应该放到实践中才会产生信息增量,恰恰学校教学给孩子的实践太少。校园里应该充满生机和趣味,而孩子感受到的都是负担。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劳夫的《何为家庭教育的本质》,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等,他们讲的都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常识,也是我们最需要坚持的真理,多读这样的书,会让我们在坚持理想,承担责任的智慧和勇气都大幅提升。
通过阅读推动自我成长。让学生成长,自己首先要学会主动成长。成长,也是需要智慧和方向的。谁来推动你成长,哪些方法最有效,如何确定教育价值观,如何养成好习惯,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其实都是成长中的关键环节。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有很多,只要认真阅读基本,就会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方法,不断推动自我实现更好发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教会我们如何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赢的高效人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家如何让教师和学科、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自己有效融合,打造教学共同体。《首席教师》告诉我们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团队建设、校本研修三个方面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类似内容也许在大学的理论课上我们都学过,但那时因为没有具体情境,内容脱离实际,知识没有焕发出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再读这些书,就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都羡慕名师,有愿望让自己成为优秀教师,但纵观名师养成的路径,坚持阅读,在他人实践中获取有力量和智慧,是必要的法宝。可能很多人只愿意临渊慕鱼,那坚持阅读和实践就等于归而结网了。
在阅读中体验美好人生
阅读让职业少些功利目的,多些真诚和真心。教师一定是在服务他人成长中获得自己的人生幸福的。工作不是人生的目的,谋生也不是工作的目的,本质上说工作是为了提高、发现和实现自我,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得幸福人生。幸福在于感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教师是奉献的职业,教师一定是在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收获教育的成就感,体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提升自我和服务他人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作者认为,事务是普遍联系的,许多原理和规律都有普遍性的意义。他认为,工作和生活不能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这样思维受限,无法做好工作,也无法收获幸福。因此我们要开阔视野,广泛涉猎,从更宽更广的范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发现价值,看透本质,这样才能仰望星空,提高育人能力的同时收获更多体验。
阅读让世界更加广阔。在作者的阅读书单中,除了教育学有关的书外,还有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书籍,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作者想告诉我们,其实生活原本是很好玩的,要保持好奇心,不能太功利,凡事以完成任务为重,要注重过程的乐趣。创造力的源泉在于投入和精益求精,多才多艺的人会有更大的创造力。通过阅读,也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学会用科技改变世界,在人文经典中寻找人的价值,通过哲学学会追问和求索。总之,世界很大,很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认识的多了,对世界的思考就多了,格局和胸怀就更大了,就会更客观和豁达的看成败和荣辱,看现在和将来,也就学会立志和立业。
在阅读中发现人的价值。康德认为,道德和知识是有直接关系的,道德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的基础上的。作者说,阅读不仅使专业上有所收获,构架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联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能力,阅读还会让精神有更多的收获,丰富了心灵世界,厚实精神底色。作者认为,通过阅读,会发现自己的真心,激发探究的好奇和冲动,也会对世界有更多的敬畏,并能学会用感恩和充满喜悦的心态面对世界。阅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形成一种习惯,固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影响整个的一生,包括价值观和人生观,会真正改变一个人,让人更加善良、宽容和豁达,让人有更多的责任感,让你在更深入的领域更独立的空间里思考和体验,也避免了浪费了很多无聊的时间,让岁月更有价值,收获更加沉淀。
和本书相比,我觉得作者本人更是一本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人生态度、职业操守和成长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分析和模仿。作者已经出版了几本著作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就是作者思想的外显。读作者的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应该透过文字,去理解作者的价值观和求学、工作的智慧和方法,这样对读者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才会不断推动自己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