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卡片盒笔记系统思想之网闪念笔记永久笔记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有感
史蒂夫·乔布斯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曾表示:“创造力就是把事物连接起来。”今天的人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明晰知识的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更加重要。写作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把自己一个个的想法通过某种方式有效地连接起来,写作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就是一个“类似网络的系统”,是帮助人们在写作和学习时建立连接、促进思维的好工具。
卢曼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积累了90000张知识卡片,并在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帮助下,先后出版了58本著作,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了600篇文章。这还没完,在他的遗产中还有150份未完成的手稿,其中一份稿件的长度甚至超过了1000页。
一、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基础是一张张的卡片。卢曼的这些卡片是如何在写作和思考等方面发挥其价值呢?
先说卢曼制作的卡片。
卢曼的卡片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编号,依据笔记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词,为每一张卡片制作独一无二的编号,保证在检索的时候能够非常方便地找到它。二是正文,无论是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有所感悟,或者是在思考的时候有所得,都可以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但要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体现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三是参考文献。如果你的正文是借鉴了他人的文章、观点,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而成,那就要这条笔记的后面写上信息的来源。如果是自己思考所得,则这一部分留白。
再说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是一个卡片笔记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款个性化的、用于思考和写作的工具。它非常强调记之间的连接关系,努力把自己的那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想法、思考、灵感等,组成一个思想之网,很有点类似于超文本的特点。
这个系统是如何进行笔记管理的呢?
首先,做好卡片的编号。当你写下第一张卡片笔记的时候,为其编号1。然后,你又有了第二张卡片笔记,如果该笔记与第一张卡片笔记无关,为其编号2;如果与编号1的卡片有关,那就要为其编号1a。后面再来新的卡片,以此类推。
如果再来的卡片笔记与编号1的卡片有关,但与编号1a的卡片关系不大,那就说明这张卡片笔记和编号1a的卡片是并列关系,将其编号为1b;反之,如果这张卡片笔记是对编号1a的卡片的补充或评论,那就将其编号为1a1。
很多时候,卡片笔记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现行的,它可能与多个卡片笔记之间都有关联,这就需要先确定一个基本的编号,然后再对相关联的卡片做反向连接。比如说在编号23的卡片上写上“接15a、5a2b……”,慢慢地,一个网状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只要你开了头,写出了第一张卡片笔记,后面的卡片笔记的编号就会依次跟进。对于那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卡片笔记,在编号的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交替使用数字和字母。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或许就会发现,在编号为5的卡片后面,出现了5a、5b、5c、5d……等与该主题相关的若干个观点,在每一个观点后面,又会出现如5a1、5a2、5a3……的与证据、知识、论点等相关的笔记;而这些笔记的后面,还有进一步编号的笔记,如5a1a、5a1b、5a1c……,以及5a1a1、5a1a2、5a1a3……,等等。有了这样的一组笔记内容之后,你要想写一篇文章,是否就会方便很多?
也因为每写一张新的卡片笔记,都要将其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上,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这就迫使自己要经常不断地整理笔记,对已有的笔记内容进行反复的查看和推敲,以便在对新的笔记编号的时候尽量方向准确。对已经书写的笔记不断回顾和复习的过程,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相关笔记之间的联结。
其次,笔记的正文要简洁明了。每一条笔记仅仅写一个观点、一个术语、一个案例、一个想法,不要把多个想法混杂在一起。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冒出了好几个想法,那就用多条笔记来呈现。
把自己的想法作为笔记的基本单位,是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精髓所在。人的思维是由一个个的想法组合而成的,但在平时,读者无论是阅读和还是在网上检索,看到的都是一页页的文字或者个个的网络页面,作者会将他的作品按照篇章、段落一步步地推送给你,你所看到的都是文章的具体内容,这些文章的主题思想,其中一些段落的的核心观点等,都没有表达出来,它们可能分布分布在整篇文章中,也可能隐藏在具体的文字之中,需要读着在字里行间去慢慢品味。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和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每一条笔记就是一个想法,只要将这些笔记连接起来,就可以构建起一张思想之网。它不光是为了管理笔记,帮助写作,更是一种帮助人们思维的工具。这些用自己的语言建立起来的卡片笔记系统,所创造的是一种仅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建立相互之间联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张张笔记所记录的过去的思考,可以在某一主题下发散开来,引发更多、更深层次的联系,这是单凭自己的记忆来思考问题完全做不到的。
再次,发挥参考文献的作用。在卡片笔记上将参考文献的出处标记清楚,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当自己发现同一个想法在不同的文献中表述不一致的时候,需要按图索骥,通过参考文献再次回到原始的书籍、杂志中,对自己的引用进行辨析,判断是自己在转述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还是不同作者对此事抱持不同的观点。这样对卡片笔记重新回顾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炼的过程。二是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自己只是换了一种说话将原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表述,并没有新的创新和发展,那就需要在文中注明该思想观点的出处。有了卡片笔记中参考文献的记录,你就没有必要再翻来覆去地在书籍报刊中找寻作者的观点在何处了。
二、卡片笔记的类型
我平时就有记笔记的习惯,在工作期间记录了数十本厚厚的笔记,但平时却很少将这些已经记录的文字翻出来做进一步的思考。那些当时让自己非常有感触的想法和文字,慢慢地就被锁在了笔记的深宫之中。时不时也会有从这些笔记中挖掘一些素材的想法,但看着这些堆积起来厚厚的一摞笔记本,原本燃烧着的激情很快就消褪了。
那么,如何改变原有记笔记的习惯,让笔记发挥更大的效益呢?在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所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卡片笔记的几种类型。
1、闪念笔记
就是用来记录自己脑海中那些灵光乍现的想法、在阅读的时候让你忽然之间产生共鸣的知识点之类的笔记。
有记笔记习惯的人,身边总会带着便利贴之类的方便记录的小工具。现在更方便了,可以利用手机的拍照、录音、文字书写等功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如果你在餐厅吃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但手边没有其他的工具,那么餐巾纸也可以啊,虽然书写不是很方便,但简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闪念笔记不需要专门的卡片,不用刻意思考,也无需讲究文采,关键是要将自己当时的感想或灵感记录下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没有及时被记录下来的思想火花,大多数从此再也不没有出现过。
2、文献笔记
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专著、学术文章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来那些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有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卡片笔记不主张对引文进行原封不动的摘录,需要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之后,利用自己的话语言简意赅地转述作者的观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转述的基本要求是不改变作者原来的想法。这也是考查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作者的一个方面,只有在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转述才能真实无误地表达原意。
做文献笔记时,引文的相关信息如作者、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刊载的报刊、出版的时间、页码或者版面等要非常仔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后续检索和调用。
3、永久笔记
每天记录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需要抓紧时间对其做进一步的回顾、整理与思考。要按照上文所说的一条笔记一个想法的原则,用尽可能精确、清晰和简短的语言来重新编写卡片笔记,按照卡片笔记的规范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将其转化为后续创作素材的永久笔记。
每一张永久笔记都要经过度思考与精心设计。要认真分析新写出来的卡片笔记与原有的笔记所承载的信息是否存在矛盾之处,是否能够相互印证或者互为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一些想法结合起来,促进新的想法的生成,这些新的想法有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等等。也就是说,每在卡片盒中增加一张新的永久笔记,都需要对原有笔记做一番梳理,以保证新加入的笔记处在思维之网的合适位置上。
永久笔记制作完成之后,文献笔记可以单独放到一个盒子中保存起来,以备后续研究使用。原来记录下来的闪念笔记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将其销毁了。
三、利用卢曼卡片盒笔记法进行写作
前面提到,卢曼创建卡片盒笔记法的时间大约是在1960年之后,到他1998年去世为止,共制作了90000张永久笔记。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但如果平均分解到每一天的话,每天也只不过制作6张永久卡片而已。每天将自己的6个想法用简要的语言书写出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和决心,而且勤于动手,相信大多数的教师都能够做到。想想这些永久笔记给卢曼带来的丰硕的创作成果,多令人心向往之啊!即便自己每天坚持做上2张永久笔记,坚持十年下来也会带来了不起的成就的。
当永久笔记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产生群聚效应,我们就可以此来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作过程,与我们平常的写作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写作呢?第一步,确定写作的主题;第二步,围绕这个主题搜集相关的素材和信息;第三步,列出写作大纲,开始写作。这种自上而下的写作,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境况:在写作的过程中,忽然发现某一个观点欠成熟,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来佐证,于是就要按下写作的暂停键,回头去做资料收集的相关工作。好不容易查询到了更多的资料,又发现前后观点之间的逻辑不够严谨,于是又去重新构思写作的大纲,调整写作的思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这样的反反复复,使得写作的进度难以保证,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甚至还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这样的写作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为了某一主题搜集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在将文章写完之后就成了废物,不会再派上其他作用了。如果要写下一个主题的文章,需要重起炉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再次去搜寻相关的资料。而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所建立起来的思想之网,在永久笔记之间建立的是多元的、立体化的联系,同一张永久笔记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自上而下的写作具有线性写作的特征,从制定计划开始,到搜集资料,然后开始写作,最后完成计划,有点像工业流水线那样,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流水线都会停工。自下而上的写作则具有循环写作的特征,我们在做每一张永久笔记时,都已经在为写作做准备,但这个主题是什么可能我们并不清晰。当永久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写作的主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浮现出来。由于平时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已经很多,所积累的永久笔记也很多,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像搭建乐高积木那样,将相关的永久笔记分成代表相应观点的若干组块,以此加以组合和拼接即可。
功夫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永久笔记的整理养成了习惯,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那写凸显自己观点和思考的好文章,也就会像泉水那样汩汩流淌了。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德]申克•阿伦斯著,陈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