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花

标签:
湿生草本栽培悠久佛焰花序浑身是宝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芋头花
芋头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植物,但有多少人见过芋头所开的花呢?
我是在中原地区出生、长大的,在我的老家那里根本就没有芋这种植物,虽然到上海工作之后经常会吃到芋头,但对这种植物的植株形状、生长特征等还是缺乏了解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南方的田野里见到了芋的植物,还同时看到了它所开的花儿,让我倍感惊奇。
在江南一带,芋头开花的情况似乎不是很常见。2005年9月19日的《无锡日报》曾有这样一个简短的新闻报道,说家住江阴长泾镇泾东村陈典桥的马某种了40多年的芋头,以前从未看见过芋头开花。前两天,前两天,他上芋头地里看看,突然看到碧绿的芋叶间冒出了羊角一样的黄花苞儿,长长细细的,一天后,花儿盛开,一尺多长的黄色独花瓣里包着同样颜色的棒形花蕊,花的下部有长约5厘米的绿色果实状物。他感到十分奇怪,就去问了村上比他更年长的老人,大家都说芋头开花从没见过。听说芋头都能开花,村民们都跑来看热闹,无不啧啧称奇。
或许芋头的品种不一样,倒是云南等地的芋头开花比较常见,当地的人们还将其作为一种蔬菜来食用呢。
芋头花
芋头是天南星科芋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湿生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印度及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区。中国栽培芋头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管子?轻重甲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日事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次日树麻,次日绝菹……”可见芋的地位不亚于麦、麻。
公元前1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迁徙一部分人到蜀地,当时卓王孙也在迁徙之列,他自愿到岷山下居住,理由是“吾闻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饥。”(见《史记?货殖列传》)这里的蹲鸱,指的就是芋头。芋头,又名芋艿、毛芋,在我国古代亦称芋渠、芋魁、蹲鸱等。
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的《氾胜之书?种芋篇》有这样的记载:“种芋,区方深皆三尺,取豆箕纳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取区上湿土和粪纳区中,箕上厚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践之,旱则数浇。箕烂芋生,子皆长三尺,一区收三石。”对于芋头的种植有了比较全面的整理。《齐民要术云》也有如下记载:“宜择肥缓土近水处,和柔粪之,二月注雨可种。率二尺下一本芋,生根欲深,斸其旁以缓。其土旱则浇之,有草锄之,不厌数多。治芋如此,其收常倍。”不仅详细介绍了芋头的栽培技术,对芋头种植的产量也有了关注。到了西晋、南北朝时,我国种芋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已有14个芋的品种。
芋头植株
现在的芋头栽培种是通过长期的栽培驯化和选择而来的。一是自然选择,野生芋头生长于沼泽水浜地带,长期自然进化形成水芋,随着水的涨落而发生生态变异,形成水早兼用芋头,再形成旱芋。另一种是人为选择,经过人类的长期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各种栽培类型,后逐渐引至较高纬度地区种植。
芋头种植的踪迹遍及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分旱芋、水芋两大家族,水芋味胜于旱芋。苏州、杭州一带的“红梗芋”“白梗芋”,福建的“槟榔芋”和浙江奉化芋艿,乃芋中之佳品。如浙江奉化芋艿,以个大、皮薄、肉白、味鲜、易烧酥而闻名,当地流传一句俗话:“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正道出了奉化芋艿的知名度。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南邻》一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一个秋日的傍晚,杜甫到他家里做客,首先看到的,就是头戴“乌角巾”的锦里先生。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指的是这位先生的家境并不富裕。从杜甫对他们全家的描述中,可知锦里先生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芋头
芋头主要通过生长在地下的球茎进行繁殖,与一般的植物通过开花授粉繁殖的方式不同。所以很多地方种植的芋头是一般不开花的,只有云南有那种能开花的野生芋头品种,这个此前已经交代过。我这次能够见到开花的芋头,绝对属于幸运者。
芋头的花序最外层的苞片称之为佛焰苞,是因其形似庙里面供奉佛祖的烛台而得名。整个“佛焰花序”,恰似一枝插着蜡烛的烛台。天南星科植物所开的花儿,大多都有这样的佛焰苞。芋头的佛焰苞长成之后长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
芋头花长得很有特点,看起来有点像象牙,有着非常细长的花径,花茎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紫色的,另外一种是绿色的。花茎是可以食用的,不过前者口感偏麻一些,有经验的人一般会选择绿色的花茎。花茎的顶端才是佛焰苞,佛焰苞的颜色从淡黄色至绿白色都有,里面包裹着肉穗的花序,这才是芋头真正的花儿。其中,它的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厘米,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厘米,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厘米,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厘米。花期2-8月。
如今在云南地区,芋头花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食用蔬菜。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再加上有大棚种植技术,在云南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是菜市场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菜,吃起来有浓郁的香味儿。芋头花含蛋白质高,富含钙铁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氟的含量也非常高,所以经常食用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也能很好地保护牙齿。
芋头花还是一种中药,具有很好的抗肿瘤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芋头花
芋头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兼粮食作物,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而且芋头的淀粉颗粒小至马铃薯淀粉的1/10,其消化率可达98%以上,尤其适于婴儿和病人食用,有“皇帝供品”的美称。除主要利用淀粉外,芋头还可以用于制醋、酿酒、分离蛋白质、提取生物碱等。
宋代的苏轼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当时苏轼被贬流放于海南,生活窘迫,一家每日常以芋头充饥。儿子苏过看父亲年高,生活如此清苦,想弄点好吃的孝敬父亲,可家徒四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天,他用芋头和碎米煮了一道汤。没想到,苏轼吃得眉飞色舞,并即兴作了上述这首诗。而且还特地为此诗作了一个长长的题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即芋艿)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苏东坡的诗与诗题把这“玉糁羹”描述得色香味俱全。
芋头的球茎“玉体如脂粉且柔”,博得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极口揄扬,吟咏之佳句屡见于诗文。唐代王维留下“香食青菰米,嘉蔬紫芋羹”之佳句;宋代陆游感叹:“风炉歙钵生涯在,且试新寒芋糁羹。”并对芋头推崇道:“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明代高启咏芋曰:“寒斋自煨啖,不用岳僧残。”芋艿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一些地方还流传中秋吃芋的习俗,缘于“芋”与家人相遇的“遇”谐音,且蕴含能遇到好兆头之意。
芋头
芋头不仅口味好,营养也很丰富。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芋头含有的黏液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芋艿为碱性食品,能中和体内积存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美容养颜、乌黑头发的作用,还可用来防治胃酸过多症。
芋头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抗癌防癌。中医认为,芋头味甘辛、性平,有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块、牛皮癬、汤火伤等功效。
芋头的食法五花八门,荤素皆宜,经烤、蒸、烧、煮、炒等,皆可成美味。其中有一种吃法叫“煨芋”。在宋代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中就有“煨芋”的记载,即在灰火中把芋头干炕香熟。他认为有了煨芋头,就可“却彼羔羊”,不想吃羊羔这类美味珍馐了。此说法虽有点夸张,但煨成的芋艿确实香甜适口,酥糯味美,更能让食客体味品芋之趣,民谣曰:“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正道出了个中之妙。
芋头花
芋头全身都是宝,不同品种芋的球茎、叶片、梗和花茎,都可加工成多种食品。除可做出美味佳肴外,还可用于生产现代保健品、营养品、医疗食品、特色糕点、饮料等。在工业上,它还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化妆品中的增白剂。由于芋头淀粉的颗粒直径小,而均匀、与皮肤黏着性好、滑爽、增白度高,因此远优于稻麦、玉米等其他作物的淀粉。
也由于芋淀粉颗粒细小保水性能好,溶胀势大,可用作照相纸的粉末和药片的赋形剂。在肉制品生产中添加一定量的芋淀粉,可以起到黏合、填充、增强持水性等作用,使肉制品的品质明显改善和提高。
利用芧头黏滑的特征,其提取物可作为冰淇淋悬浊液或其他胶状食品的乳化剂、增稠剂和润滑剂。除此以外,芋头的提取物还可用于陶瓷制作、农药造纸、印染、化肥、印刷、胶卷拷贝、浆料、纺织、腊肠加工等领域,以及作为井液处理剂、工程现场临时凝固剂和多种成型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