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戏剧教育角色扮演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为叶良骏老师《赤子之心》一书写的序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尊陶行知的铜雕塑像,是叶良骏老师送给我的。每当走近书橱,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时,仿佛能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对我的注视,也总会想起叶良骏老师为虹口教育所做的一切,一份感动油然而生。
(一)
和叶良骏老师相识,是因为陶行知。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对杜威的教育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也充分认识到,杜威所倡导的教育主张是基于城市化已经发达的美国社会实际而提出的,当时的中国,大多数孩子还没有机会读书,完全照搬杜威的教育思想,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于是他在借鉴美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着力探索与我国本土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不仅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也是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依然熠熠发光,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越是学习陶行知,越是对他充满了敬仰,所以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陶师陶队伍中的一分子。
叶老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她的中学阶段,就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里就读,潜移默化地受到很多影响。这些年来,她矢志不渝地宣传陶行知、身体力行地践行陶行知,通过各种途径让社会各界重新了解和认识陶行知,着力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因为陶行知的缘故,我对她逐渐有了一些了解,后来虹口教育局组织教师观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才知道叶老师在戏剧方面也颇有研究,这让我对叶老师更加敬佩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对我影响很大,我也一直在探索区域层面践行的方法和途径。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叶老师心潮澎湃,萌发了创编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现代京剧《少年中国梦》的念头,并力邀虹口教育局作为主办方,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尽管在剧本编写、选择剧团、集中排练等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这部戏还是如期和大家见面,仅在虹口区就演出了60场,区内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都观看了这部大戏,并被深深地感动。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戏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也找到了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一条坦途。
(二)
上海承担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率先试点的重任之后,我们充分意识到,必须从课程的视野积极推进改革,为改革提供鲜活的经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在叶良骏老师前期的戏剧实验的基础上,虹口教育局提出要在区级层面启动一项新的课程建设——高中学生戏剧进校园课程。从教育综合改革的角度考虑,是要加强和改善美育建设,通过建设区、校两级互动交融的戏剧课程,为全区面上的美育工作开展提供示范和经验;从高考综合改革的角度看,是要改变学生过去假期被家长安排四处补课的教育生态,为高中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吸引全区各校的高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戏剧的排演之中,为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实践的平台。
自己亲自动手创编剧本,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叶良骏老师为此付出了无尽的心血。每一部剧本的创作,她都要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实地考察,到博物馆、陈列室等处查询并核实相关历史事件的产生的脉络,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采访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后代,找寻第一手的资料。那些被她编入剧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有些曾经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生活过一段时间,她也会到当地去采风,力求所讲述的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准确无误。这还不算,她还要兼顾上海高中生的实际,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来将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剧本。而且每年一部大戏,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其中的辛酸苦辣,相信只有叶老师本人才能说得清楚。
(三)
“选修一门戏剧课程、学会一项戏剧技能、观摩一场戏剧表演、参与一次戏剧排练、推出一部学生演出的新戏”,是我们加强美育、深化高中艺术课程改革的主旨,目标是通过根植于各高中学校的学生基础以及艺术资源,努力打造精品剧目,为学生美育的体验式课程开辟新路径。而区级层面的戏剧课程建设,就是这一改革的牛鼻子工程,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为了让高中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与叶良骏老师的沟通下,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每年编排一部与虹口的历史文化题材相关、对今天的中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戏剧,除了专业的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制作之外,所有的演员、剧组的场记、部分道具的制作、道具(服装)管理、剧务、通讯稿撰写、海报设计……均由在舞台表演方面“白丁”一个的高中学生担任。
于是,每到暑假,叶老师和他们的专业团队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从全区高中学生之中海选演职人员,把那些对戏剧感兴趣又有潜质的高中生选拔出来;对他们进行表演基本知识的培训和表演技能的训练;分配角色和剧组的各项任务,为每个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让他们不管担任主角还是配角,不管是做演员还是幕后工作者,都能安心地在团队里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角色和岗位的任务分解、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排练,以及在个体努力基础上的合成,让学生们慢慢地进入到角色扮演之中;学生带妆彩排,并最终走上宏大的舞台……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导演平时所接触的都是专业的演员,现在要面对的是一群白丁,很多话说了半天学生都听不懂,真的有“狗咬天无从下手”的崩溃感;时间又是如此的紧迫,只有一个暑假的时间,就要让这些没有任何舞台经验的学生们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能够为大家奉献出一场爽心悦目、让人惊艳的大戏,但叶老师和他们的专业团队做到了。
叶老师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和导演等专业团队的成员们进行协调,让他们不要着急,相信这些高中学生会一点点进步和成长起来;仔细观察入选的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戏剧最需要团队合作,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戏剧的排演中找准定位;对每个岗位学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观察,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做到及时的回应和真情的陪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安心在剧组之中;通过亲身示范、传帮带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表演技能和专业水准,激发他们各方面的潜能,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专业,在完成演出任务的同时喜爱上戏剧……如果没有叶老师的坚持不懈和循循善诱,这件事情是做不成的。
叶良骏老师在创作每一部戏剧的过程中,都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意义,就拿《东方之舟》这部戏剧来说,整部戏强调的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忍耐、坚持和希望。这不仅是对那段特别的日子里犹太人生活的写照,对今天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在当下的“速食”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希望立刻看到结果,不愿意等待;希望立刻就有成效,不愿意坚持……但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每一场精彩的演出,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研究和试验、经历一次次的排练和磨合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没有一件事情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对学生演员而言,这三个词也是演好每一部戏剧的关键。要在别人享受悠闲假期的酷热夏季集中排练,付出很多的辛劳和汗水;要学着进行“角色转换”,走出自我,深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之中,将他人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要学会团队合作,把控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整体的关系;要背诵大段的台词并声情并茂地展演出来……这都需要高中生们具有忍耐的品质,相信坚持的力量,同时又对自己充满希望。
(四)
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戏剧呢?
余秋雨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
戏剧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方设法把所扮演角色的喜怒哀乐理解透彻,并且用他的心境呈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戏剧强调团队合作,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作品,充分关注到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接受其他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逐渐学会包容与尊重。有助于增进同理心以及对他人的关注,学会尊重他人,养成完美的人格;戏剧契合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经由表演,学生切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人物命运的起浮跌宕带给他们的丰富体验,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排练演出过程中要涉及动手、思维、执行、表达、组织、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才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正是由于有上述的共识,叶良骏老师和他们的专业团队才愿意深耕于此,一次次挑战自我。
我们知道,很多学校都有戏剧社,很多老师也在指导学生排演各种各样的戏剧。但他们所做的要么是排练几分钟的课本剧,要么是模仿一部戏剧作品的片段,很少能编排一部长达100分钟左右的大型舞台剧,给学生创设如此广阔的戏剧舞台和多元的演出时空。但在叶良骏老师、殷超斌导演等专业人员的倾情帮助下,学生们做到了!正是他们这些文化、戏剧界专家的加盟,使学生出演的每一个剧目的艺术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学生的演技也突飞猛进,学生从这群敬业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做人,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叶老师他们做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划算的。辛辛苦苦创编了一部大戏,费尽波折给排练了出来,公演了几场之后就结束了,因为学生要上课,不能向专业演员那样四处巡演。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戏剧得不到文化基金的资助,没有机会参评优秀节目,要想通过排演戏剧来赚钱更是天方夜谭。
但为什么叶老师他们仍然坚守于此呢?那是因为他们对教育事业浓浓的爱,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责任感,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次真心的付出,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叶良骏老师和他们的专业团队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戏剧的无穷魅力。
《赤子之心——红色戏剧剧本及创排》,叶良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