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标签:
同伴共读感悟分享互相影响比学赶超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阅读感悟交流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生命中没有阳光。”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读书能让人欣赏到不同的人生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而愉悦,精神饱满而丰盈。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而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今年寒假,我们一年组的5位教师共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虽然时间比较短,感悟也不深,但我们还是于2021年1月7日进行了读书交流分享,特别荣幸的是杨校长、孙校长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交流会,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会议由臧君宏主任主持,她首先介绍了一年组教师的读书情况,然后对《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接下来,臧君宏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谈了自己的感悟。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让她明白: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 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这样的教师才是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她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教师。
夏昆老师把电影引进课堂,打破了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教学之路,让她深思。老师结合学生的成长心路历程,从经典的电影中选经典,列出了电影鉴赏清单,逐一去落实,在每部电影鉴赏前给出恰如其分的剧透,同时会穿插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样的电影可真让人垂涎三尺,观影后引领同学们写影评、谈感受、赏影视插曲,步步都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其实“电影”只是一个载体,是转变观念的依托手段,它告诉我们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地方,发展的不只是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循规蹈矩是最大的特点,教学缺乏创新,虽然每节课都在力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总感觉火候欠佳,也许这就是体制化的束缚,固化了我们的教学思想,即使也有时灵光闪现,尝试去创新,也往往没走多远,又回到了原有的轨迹中,真是惭愧。工作中总感觉我们重视了知识,看清了文化;重视了智商教育,忽略了情商教育;重视了课本讲解,脱离的社会生活。教育的道路该如何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心反思。
陈玉荣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陈老师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永正老师说: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她觉得学生喜爱的老师要有才学,有爱心,会赏识,遇到学生所发生的问题包括一些自己较为反感的问题不是立即发作,雷霆震怒,羞辱学生,而是善于设身处地,冷静客观地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既保护学生隐私,不伤及学生自尊,又能使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陈老师说从于永正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于永正老师说身教重于言传,他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也正是这些在细节上的“身教”,成就了于老师。对比自己,今后真的要多读书,多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
赵桂茹老师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她说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蕴含在有趣的故事之中。特别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是不能生硬的说教,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工作中结合教材和发生的事,巧妙地将道理藏在故事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就明白了怎样做是正确的。赵老师平时这方面做得很好,所以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吕新颖老师精读了第一辑——教学即创造中的前14页内容,读后受益良多,体会如下:
1.于永正对学生写字的要求严格,但不是体现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体现在书写正确与否上,孩子如果初学写字时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再要改正就非常困难。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时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时需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时品味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一定也要跟着下笔写,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鉴赏如上课。对每一部电影,夏昆都精心备课,不仅在观影前的导视上花费心血,更重视学生观影后的当场研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和读后感。每个教学安排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还有学生对知识的输出。
3. 用心写就的成长故事。史沃普是一位童书作家,10天的写作工作坊,教28个孩子写作。挑战是:他们来自21个不同国家,说11种不同母语。第一节课上,面对写作苦恼的学生,史沃普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很久”,答案显然是再写“很久以前”!然后问学生,接下来该写什么?他告诉孩子们,文字也会觉得寂寞的,他们会悄悄让你把其他的文字放在它们旁边。然后,他写了这样一句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师”,让孩子们看看还有什么词语可以放在它旁边?于是,学校,考试,功课等一个个词汇都出现了,接下来,学校后面又可以写出很多。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词汇链建立起来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写出来了。
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带有关键词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串,有结构的进行教学,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这样讲故事,更好的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虽然不多,寓意却很深刻,给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方面指明了的方向,今后她会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提炼、实践、创新,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组内最年轻的于淼老师,虽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但读书体会却很深刻。她说《用心写就成长的故事》这篇文章,让她感受很深。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寻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孩子们走向未来,做更好的自己!
杨校长、孙校长全程认真聆听的各位教师的读书交流分享,最后杨校长从态度、内容、方法、管理、专业成长等方面对每一位教师的读书分享言简意赅地进行了精彩的评述,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1.读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还要深入进行;2.希望每位教师通过读书提高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更活跃,思想更深邃,提高修养、气质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