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动力明晰方向读书笔记坚持不懈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出版以来,得到了各地教师的欢迎和喜爱,很多读者不仅阅读,而且还写下了读书的体会文章,其中有一部分散见在网络各处,只要上网搜寻总能有新的发现。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是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赵剑峰老师在几年前所写,至今读来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修订版也已经由出版社审定完毕,即将正式出版。衷心感谢大家对拙作的厚爱!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文/赵剑峰
常生龙老师是从我们淮北市走出去的名师,大约20年前在我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上,我曾聆听过他的讲座,其中的“前概念”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生龙老师“十年磨一剑”,通过广泛阅读,笔耕不辍,终于结集成册。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读书是件好事情,都想让自己沾些书卷气,但为什么极少有人能做到呢?怎么才能让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读罢《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之后,觉得有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借鉴。
一、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的动力问题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所有问题就可以归结为阅读的问题,教育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阅读的竞争。(本书P120)诚哉斯言!哀哉斯言!前几年一度流行的高考后撕书,其实学生撕的不是书,撕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有考试、有练习、有对话、有交流、有讲解、有背诵……但是,缺了最重要的阅读,没有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失去了终身学习的动力。这其中就包括已经从学生成长为教师的我们,扪心自问,教人读书的老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除了《读者》、《故事会》,读过几本像样的书?教人读书,还是先从自己做起吧!点燃心中那把火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薛瑞萍说:“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读书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什么口号,不需要痛苦地坚守,最关键的是要能从读书中找到乐趣!
二、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的方向问题
互联网时代,要警惕“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让纸质文本、经典书籍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具体读什么呢?常生龙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循着他的足迹去读书——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常生龙老师在书中还特意为我们提供了延伸阅读的书目,方便我们按图索骥。当然,读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难以复制。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觉得,历史教学、历史学、教育教学、人文素养应当是我们阅读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随性阅读。什么都别说,先选一本你最喜欢看、爱不释手、能一口气读完的书,然后延伸出五本,从这五本再延伸出来,然后慢慢梳理出自己的书单、自己的阅读方向。
三、要想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常态,必须解决好读书笔记的问题
读书笔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梳理、深化自己的阅读,使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一点,记忆更持久一些。二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提醒监督作用。每到周末,就是提交读书笔记的时间,督促自己合理安排好读书的时间,见缝插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通过定期发布读书笔记,阻断自己偷懒懈怠的退路,也通过读书笔记,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互相鼓励,并肩前行!实话实说,每读一本书,要及时把读书笔记写出来,这对于稍偏内向、文笔并不流畅的我,可能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希望通过这一历程,把写作变成一种享受,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早晚都要赶路,那就从今天开始启程吧!
风雨无阻,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