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2021-03-31 06:08:54)
标签:

野豌豆花

救荒野菜

记元修菜

伯夷叔齐

ppl

分类: 旅途随记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花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人们曾对《诗经》中相关文字的出现频次做过统计,其中“薇”字在整部《诗经》中共计出现了12次,在《国风·召南·草蟲》中出现2次,在《小雅·采薇》中出现9次,在《小雅·四月》中出现1次。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诗经·小雅·采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这是一首征夫思归的诗,借春天田野里恣意生长的“薇”这一平凡的植物来起兴寓意,写一个出征战士久役归来,所见一切皆面目全非的无限感慨之事。开着紫色花儿的“薇”在眼前开开谢谢,征夫的归乡之期却一再延宕。一个离家已久的战士渴望回家,引起思乡之情的竟然是田野里非常普通的植物——“薇”。可见这“薇”就是人们心中那抹不去的一缕乡愁。

那么,“薇”究竟是什么植物呢?《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菜也。似藿。《说文解字注》有明确记载:“蜀人谓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谓之豌豆顚顚。”《汉典》则是这么解释的:草名,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又名“野豌豆”。原来,借由《诗经》被人们广为传唱的“薇”,就是古代称之为“菜”,现在称之为“草”的野豌豆。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花

野豌豆属是被子植物门豆科野豌豆族下的一个属,该属多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约有20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南美洲温带和东非,我国有435变种,广布于中国各省区。该属植物在农业上可以作为优良牧草、绿肥、食用及观赏用。饲用价值高,用作青饲、放牧、调制干草或青贮。也可以作为早春蜜源植物或水土保持植物;有些种类嫩时可食,有些为民间草药;少数种类花果期有毒。该属的代表性植物即野豌豆。

野豌豆是多年生草本,株高一般在30-100厘米之间。根茎匍匐,茎柔软细斜着向上升长或者攀援而上,具棱,疏被柔毛。伴随着春天的到来,野豌豆的小苗也悄悄地从泥土中拱出,抽出一个芽,长出一截茎,展开一片叶。小苗的顶端还向上生出一根细须,分叉的小手弯弯曲曲,向空中伸展着,如果周边有可以攀援的物体,就会抓住它使劲往上爬。它的叶子长7-12厘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有2-12对,与合欢树的叶子有点相似。不用多长时间,这些野豌豆就会开出紫红色的小花,在碧绿而纤细的藤蔓上点缀着的小小的花儿,如果不留心可能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你驻足留心观赏,就会发现它的美丽和妖娆。有一天,在在路边拍摄这野豌豆的花儿,旁边有人走过,看到我手机的相框中经放大处理之后的野豌豆花,非常的惊讶,连说没想到它在镜头前是这样美丽的存在。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花

花开过后大半个月,野豌豆上就开始长满了鼓鼓的豆荚。把豆荚摘下来,掐去豆荚两头,去掉圆绿的豆子,便做成了一个哨子。稍瘪的做成的哨子声音低微暗哑,饱满的豆荚做出来的哨子声音清翠而响亮。过去在农村的春日里,一群快乐的孩子人手一个这样的“哨子”,“呜呜——嘘儿”的声音此起彼伏,互相追逐和嬉闹着,颇有点孔子与曾皙对话中曾皙所描述的意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现在的孩子们,还能有这样的闲适生活吗?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野豌豆荚也是一道美食呢。待豆荚长至鼓胀豆子饱满,采来洗净,置于饭锅上蒸熟,豆子嚼起来像赤小豆那么香而酥;或剪去豆荚两端,放在清水中煮熟加入少许盐,吃起来又有水煮毛豆的鲜味。所以,有的地方把野豌豆称作“救荒野豌豆”。晒干了的野豌豆,炒熟了干嚼,又脆又香。老年人喜欢把它和小麦一起炒熟了放在石臼里舂成焦面,用开水调和,吃起来有点香喷喷的感觉,且不像干嚼那样费劲伤牙。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荚

“豌豆尖”是当下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蔬菜。采薇,采摘的就是野豌豆的嫩茎,将其作为蔬菜或者救命粮来吃。《采薇》的三段诗中,就是通过野豌豆从柔嫩、粗硬起兴的生长,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替,反映役期无休无止,以及异常艰苦的军旅生活的。

在过去,不管丰年饥年,野豌豆一直是主要的蔬菜。白居易《续古诗十首》中其三是这样说的:“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早上去掐野豌豆尖,黄昏也去掐,野豌豆没有了,拿什么来充饥?一个“薇”字,道尽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明代王磬的《野菜谱》称野豌豆为野绿豆,并赋诗称:“野绿豆,匪耕耨。不种而生,不萁而秀,摘之无穷,食之无臭。百谷不登,尔何独茂?”诗注此称:“野绿豆,生熟皆可食,茎叶似绿豆而小,生野田,多藤蔓”。

据说苏东坡被贬谪居黄州,友人巢元修前往探望,知道苏东坡喜欢吃家乡的野豌豆,就特意从四川给他捎过去。苏东坡大喜,特为其取名“元修菜”,并赋诗曰:“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诗里还写到烹饪的方法,“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大意是说,野豌豆洗净蒸熟、加点卤盐,拌豆豉与姜葱下酒,其味绝美。苏东坡不但好吃,也特别会吃,不但吃出了健康与营养,还独创了美食文化。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花

清《乾隆淮安府志》在“物产·蔬瓜之属”中收入“薇”作为地方蔬菜加以介绍,称“薇名野豌豆,藿可作羹,东坡所谓元修菜也”。苏东坡还有《记元修菜》一文,文中称:“蜀中有菜,如豌豆而小,食之甚善,耕而覆之,能肥瘠地。性甚热,食之使人呀呷,若以少酒晒而蒸之,则甚益人,而不为害。眉山巢谷元修,始以其子来黄州,江淮间始识之。此菜名巢菜,黄州人谓之元修菜。”清代余怀在《效杜甫七歌在长洲县作》中有“何时东海翻波澜,暂向西园采薇蕨”的句子,说明野豌豆在清朝还是百姓寻常吃的菜。

现在,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的营养和绿色环保。许许多多原生态的野菜又走上了餐桌,野豌豆也被视为营养丰富的时令蔬菜。据检测,每100克鲜嫩野豌豆茎叶含有蛋白质3.8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9克,钙270毫克,磷70毫克等多种营养物质。豆荚的营养价值则更高。

除食用外,野豌豆也是可以全株入药的一味很好的草木药材,具有发汗除湿、温肾调经、通络活血、祛痰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遗精月经不调和咳嗽痰多等;还可外用于治疗疔疮。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花

在历史上,野豌豆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救荒上。

《史记•伯夷列传》有“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死了,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反复推辞,最后不得已而逃走。没想到叔齐还是不肯继承君位,也出逃了。此即著名的历史典故推位让国。

两人在逃跑途中不期而遇,一致决定去投奔西伯昌,因为他们听说西伯昌教导国民要孝敬老人。可是到了西岐,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要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冲上去谏诤,还差点掉了脑袋。武王伐商功成,伯夷、叔齐不与武周为伍,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到首阳山上隐居。山上没有吃的,只好掐野豌豆尖尖。在快要饿死的时候,两兄弟你一言我一句,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春来了,我们采薇去

野豌豆

伯夷、叔齐的行为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舍生取义”的典型,备受后人称赞。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贤人”(《论语·述而》), 韩愈更作有《 伯夷颂》的专文加以颂扬。唐代的王绩也写有《野望》一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现在正是野豌豆花儿初开的时节,赶紧走到田野路边,找寻它的踪迹,也采上一把,亲自品尝一番它的滋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