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梨树祖先栽培悠久洁白无瑕梨花带雨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说起梨花,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应该就是这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用带着春意的梨花来形容突然而至的雪景,在雪花飞舞的寒冷时节写出了满树梨花开放时的暖意,真可谓“妙手回春”。
尽管描述的不是梨花,但梨花在人们心中的意象,却藉由这佳句表达的淋漓尽致。千百年来,人们栽培梨树、观赏梨花、品尝梨子,梨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果,和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梨花是蔷薇科梨属梨树的花朵。梨树既是一种著名果树,又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它是落叶乔木,高度可达10米,树干有粗皮外护,树枝蔓延生长出去,形状如撑起来的雨伞。它的叶子呈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尖;表面浓绿色, 背面淡绿色。每年3-4月份开花,花有五瓣,花瓣近圆形或宽椭圆形,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淡淡的香味,花药紫红色。
梨花
梨的祖先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经过亚欧大陆传播到中亚地区,最后到达亚洲西部和欧洲。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梨总体分为亚洲梨和欧洲梨两大组,大约在6.6-3.3百万年以前开始分化,然后独立驯化,两个种群在果实品质等生物学性状上的显著差异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我国和西方诸国之间交流的通道,有很多物种也因此而得以引种、杂交,研究表明,新疆梨就是亚洲梨和欧洲梨杂交而成的产物。也就是在汉代时,我国的梨树就传入印度和中亚诸国。18世纪后,欧美也曾多次从中国引种梨树,以改善当地梨的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
梨在中国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记载中国黄河流域风物史实的《诗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梨,但提及相关种类檖、杜和甘棠。根据《尔雅·释木》中的记载,杜就是甘棠,东晋的博物学家郭璞认为就是杜梨。檖究竟是什么呢?郭璞等人认为,檖应当是一种被栽培的梨,是一种“有人亦种之”的、驯化程度比较低的梨。《诗经》中没有出现梨的明确记载,可能与它的栽培种最初并非出现在黄河流域,而是在江淮流域有关。
中国的梨按品种来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秋子梨、白梨、沙梨3个种群系列,即东北和西北耐寒冷地区的秋子梨系统;华北地区的白梨系统,及江淮流域的沙梨系统。秋子梨和沙梨都有野生种,唯独白梨未发现野生种。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品种梨的DNA的测量发现,白梨和沙梨相似系数最大,白梨可能由沙梨演化而来。另外,《齐民要术》中记载,梨用果实繁殖,在总共十余个种子长出的苗中,只有两株结梨,其余的皆为杜梨。如果其记载可靠的话,似乎也说明当时黄河中下游栽培的梨是与杜梨杂交形成的种类。
梨花
春风在催促着梅花、玉兰花、桃花、海棠花相继开放之后,又接着摇醒了沉睡中的梨树,在梨树还在似醒非醒之时,就签下了花开的约定,相约在春分和清明这两个时节绽放。
我们院子里就有梨树,我每天散步的时候都会看上它们几眼,前些日子梨树都按兵不动,似乎春天和它没什么关系,就在几天前,一个个花苞从树枝上冒了出来,像变戏法似的,一天一个样,没两天的时间,枝头上便有梨花开放,紧接着,一树的枝头上上便挂满了洁白的梨花。一朵朵洁白无瑕的梨花,随风摇曳,傲立枝头,蜜蜂在花中飞舞。成片成片的梨花从高空俯瞰,颇有“风吹梨花千层雪”的美景。
梨花是历史诗人咏物诗篇中的常客。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如诗如画的西湖,在清明时节,阳光明媚,吹起梨花风,游人如织。明人杨基的《菩萨蛮•水晶帘外月娟娟》中有“水晶帘外月娟娟,梨花枝上层层霜。”水晶帘外月光皎洁,月光洒落到洁白的梨花,好像涂了一层薄霜。诗人刻画出一幅的月下梨花美景图,让人迷醉。李白在《宫中行乐词八首》中写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采用比喻手法,将杨柳嫩芽的色泽比喻成黄金的颜色,散发芬芳的梨花的颜色比喻成雪的白,为我们营造了鲜明的梨花的意象。宋代的苏轼也有《东栏梨花》一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诗中,梨花、春柳,一白一青,相互映照,构成了春天的独特图画。
梨花
梨花一般开于寒食、清明左右。花开洁白,如玉似雪,素雅清淡,幽香沁人,历来为大众所喜爱。但因为“梨”与“离”谐音,因此梨花也同“离花”之意,我们所看到与梨花相关的古诗词,大多在写春逝,写离别,写别后的相思,其原因就在于此。
宋代晏殊的《无题》诗写道:“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大凡《无题》,并非无意,只是作者不愿或不能直抒胸臆。这样的诗很多是情诗。这首诗,作者从分离写起,然后回忆过去,引起无限思念和惆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塑造了一个极为幽雅、温柔的环境,表现了作者与爱人从前的状态,很有意境。
宋代的魏玉汝是一位才女,文学家魏泰的女儿,宰相曾布的夫人。朱淑真曾说:本朝才女,我只服李清照和魏夫人。由此可知魏玉汝之才名。她写有《减字木兰花》一词:“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这首词,由景及人,层层深入,十分雅致。月下梨花似雪,登楼孤雁长鸣,周遭萧凉宁静。春色深深,不知玉人何处,更无从寻找,只剩下桃花流水凝成深深的思念。梨花孤雁,表达了作者孤寂之情。春花流水,寄托了无尽相思之意。
梨花
宋代的辛弃疾写有《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人生的大悲哀,莫过于英雄老去,美人迟暮。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上片写词人想将春光留住,但芳草萋萋,落花随水流,只能徒劳地附在飘零的飞絮上。春终将逝去,而人也总会老去。下片写如流水般逝去的人生,镜中已是两鬓斑白。最后一句以风雨中的梨花作结,将这伤春之愁、伤时之愁都绾在梨花枝头,写得含蓄动人。
元稹到四川出差,沿江而上,路过嘉陵江。时值暮春,梨花盛开。元稹认为这些梨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江风一吹,漫天遍野。江上空中,无处不在,真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使东川·江花落》一诗:“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并将此诗寄给了白居易。白居易回诗《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白居易也喜欢梨花,他在这里把梨花比作闺中少妇。那意思就是:老弟啊,江上梨花能把你愁成这样吗?你就当是看美女吧,素装白纱,多漂亮。白居易把梨花比作美女,可以说是最拿手的。在《长恨歌》中,他就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他采用比喻表现手法,将美人的泪比喻成飘落的梨花,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而成语“梨花带雨”就是出自这句诗。
梨花
唐代刘方平有《春怨》一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该诗描写了一位女子,被进屋藏娇,但一天到晚也见不到一个人,十分清冷寂寞。“春欲晚”,既指春天将尽,也暗指青春已逝。梨花满地,也代表了爱情的凋零。美丽如满院梨花,却不曾有人来叩问心扉,真是寂寞惆怅啊。
明代唐寅有诗《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同样是写闺怨,刘方平的《春怨》以“梨花满地不开门”作结,而唐寅这首词则以“雨打梨花深闭门”开篇,勾勒出一幅冷清孤绝的画面。在这样的情景之中,春已匆匆逝去,而人却只能在伤怀之中度过,因为困于相思。最后一句也是相思词中的经典,相思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与君相系,所以早晚看天看云都在想你,可谓是将相思写到了极致。
清代的纳兰性德也有《采桑子》一词:“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容若这首词中,同样是整篇在写别后的相思,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直接写情,所以无一句不凄迷,无一字不伤怀。前面几句将情宣泄到极致,最后一句反而含蓄收束,以梨花月落作结,将分离之苦,多情人的痛苦与无奈都融于这满地落花,沉沉月色之中。
梨花
胡宏是南宋理学著名人物,主张抗战。尽管其父兄依附奸相秦桧,但胡宏严辞拒绝了秦桧的邀请,潜心治学。他在《春事》中写道:“走马寻春西复东,夭桃零落委残红。可怜日暮天低处,但有梨花弄晚风。”这首诗开头写寻春不遇,桃花都已经谢了。此时正当暮春时节,春夏之交,百花也正在交接的时候,其他的花尚未开。找了一天,一无所获。蓦然在远处,发现了一树梨花,表达了作者欣喜之意。虽然看上去是一首清新的小诗,但恰恰是作者不动声色地表达着对时政的不满,对治国人才的渴望。
张炎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后,见证了南宋的灭亡。他在词作《鹧鸪天》中写道:“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开篇化用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以悬念开头,营造了一个朦胧压抑的环境。人在故乡千里之外,望着燕子徘徊,梨花带雨,多么地伤感。修锲、卖饧,是寒食清明时的风俗,这正是祭祀祖先的时候,但只能在梦中相见了。晚上睡不着,折下一条柳枝,虽然不是故乡杭州的苏堤柳,也一样代表着无限的思乡之愁。
梨花
雪白的梨花,有如女子白皙娇嫩的肌肤,让梨花有多百般的娇美;但清明时节雨纷纷,梨花往往又命运多舛,无法承受暮春风雨的侵袭,又给人带来无尽的伤感。这使得人们喜爱梨花、托物寄情,写出了一首首流传至今的动人诗篇。限于篇幅,这里仅从众多的吟诵梨花的诗词中选择了数首,好在现在查询非常方便,网上有古往今来颂扬梨花的所有诗词,可以自行去查询。
梨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