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目的育人规律家庭责任理解生命ppl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我是在“美篇”中读到这篇文章的,从作者提供的读书卡片中,知道作者是黑龙江省绥滨五中的教师,虽然不知其名,但有图有真相。作者认真读书的精神令我感动,她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还通过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和大家互动交流学习的成果,让我耳目一新。
阅读,照亮我们自己
——假期读《让教育更明亮》分享
文/红
读书,可以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读书,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读书,可以将生活中的寂寞换成享受!
整个寒假,我过的很充实,我有一个美好的计划,每天要读书,所以我收获很多,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常生龙先生的这本《让教育更明亮》。
随时阅读,随后记录。一个月时间,书让我翻了好几遍,也写下满满的文字。

作者的读书卡片
22年的教育生涯,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对教学诸多误解。读完,我深吸一口气,似乎看到了教育的曙光,让心灵更加通透,教育一定要先想明白,才能做得清楚,否则我们便容易闭门造车,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这本书从三个方面点亮了我的教育认知。
激活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发展之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但现实却让孩子成为大人心中的样子,不给机会让孩子们体悟人生,体验生活。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将去哪里?常生龙从六个角度阐述我们的教育目的,我觉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生活才会学习。班级孩子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不良习惯就是内务整理不好,比如用过的东西不知道放回原处,不预习、不复习等等。孩子有良好习惯,才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我们的教育指向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如何获得生活的经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人生。如今的学习已经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传动带,灌输给学生的是应试的套装知识,现实的教育是知识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割裂,当下与未来失联。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生活化,构筑生活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枯燥乏味的题。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寻求自己渴望的学问,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发展他的天赋潜能。让他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和成长。激活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才可以重新找到教育的出路,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体悟成长的喜悦,对未来充满期待。
立足育人规律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现实的教育恰好相反,我们忽略育人规律和成长过程,强调和关注学生成绩。常生龙以专业角度剖析学生成长规律,从心理学原理、生命节奏、学段特点、学习原理、教学规律、相信孩子几个方面阐述教育要立足育人规律,通过知识载体,达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我们的教学也是从教到学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书中提到儿童的生活节奏感和儿童的程序性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成人心情焦虑、情绪不稳极易影响孩子内在的秩序和节奏,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精神不集中。班级一个孩子,平日学习很努力,表现也不错,唯独考试时情绪焦躁,了解之后才知道,他担心考不好,会惹来父母的“混合双打”,最害怕回家,他们的心情好一点还可以,怎么都行,如果不好,孩子可就倒霉了。还有孩子的节假日,本应该需要心理和情绪上的调适,但各种培训班排得满满的,让孩子无法喘息。
本来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快乐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可是孩子的童年被我们的“教育”剥夺,我们设计的活动考虑更多的是有意义,而不是有意思。还记得当年我与孩子开垦荒地,种上我们心仪的作物,每天侍弄得乐此不疲,当时很多人反对,有人说耽误孩子学习,有人说我们不务正业,但是我始终坚持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有所体悟和感受,给他们向上、向善的力量,让他们看到自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几年过去,孩子们没因为我的多余活动而误了学业,反而给他们今后人生埋下了幸福的种子,让他们有了精致的自我感受力,从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重寻家庭责任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学习力,儿童阶段是孩子学习欲望、生长欲望最为高涨的阶段,孩子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重要,而家长的生活方式和情绪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家长忽略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作为家长就要反观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把教育责任推卸给老师,却在无形中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我们除了给孩子提供有序、温暖的成长环境,更要腾出时间陪护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教育呢?教给孩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方向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人生,不去抱怨,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给孩子积极的方向,有了这份乐观力量,孩子才不会被困难打倒,才有战胜自我的勇气。帮助孩子来辨别自己的各种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正确认识自我。作为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言行,讲原则地处理孩子成长的各种小问题,这样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积累财富,才会让他在社会中成为优秀的人。
读完此书,我隐约的感觉到,教育的问题,根本上说是哲学的问题。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不理解生命,不尊重生命,不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把教育当做一件任务、当做一项技术,教育是无法融入生命,催发生命的。甚至我在想,我们可以抛开教育来理解教育。不谈教育,只谈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如此,对老师和家长也是如此。自己做的好了,按照生命基本成长规律,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塑造自己,那孩子也一定跟随我们,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孤岛,或者说原本就没有教育。最初的教育是融入在我们的一言一行,出发于我们宇宙、苍生、人类和大自然的理解中。我们走的太远,建起了高楼大厦,却忘了初心。作者希望让教育明亮,就是让我们不要忘了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