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升自我·读《洋葱读书法》

标签:
三类脑工作机制四种阅读法读书笔记ppl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彭小六《洋葱读书法》一书有感
彭小六的《洋葱读书法》显然借鉴了赵周的“拆书法”的相关做法和思考,是从赵周的拆书法中延伸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看,能过得到的借鉴或感悟或许会更多一些。
大脑的决策机制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人的大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是在不断地扩容的,后面进化出来的脑体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上,至少形成了三个脑层。它们分别是:原始脑,又称为爬虫脑,是人类在爬行动物时代发育出来的大脑;哺乳动物脑,是基于爬虫脑慢慢发育而成的;新大脑皮层,也称为皮质脑,是人类在最近的几万年的时间进化出来的。这是一种“人脑的三位一体”构造,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又相互连接,各司其职,为人类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保障。
原始脑是动物最先发育出来的脑部分,包括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在原始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这部分脑体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原始脑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它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偏好稳定,不喜欢变化。
哺乳动物脑指的是大脑中间的部分,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等。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和特别之处,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孕育情绪、注意力以及情感(情绪主导)记忆的主要温床,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人的情感系统一向是爱恨分明的,遇到威胁会吼叫、会反击,也会龇牙,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
新大脑皮层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正是该皮层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负责人类的理性决策。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
脑的上述结构特点,使得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偏好:一是简洁化。大脑喜欢简洁的,讨厌复杂的信息。二千多年前才创造出来的文字相对比较复杂和抽象,大脑不是很喜欢文字的阅读和书写。二是结构性。大脑喜欢结构性强的东西,结构越清晰,大脑越容易记住。思维导图的流行,与此是有关系的。三是图像化。大脑喜欢图像化的东西,从原始人在岩壁上绘画记事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在文字和语言还没有出现之前,图画已经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图像是人类大脑中天然的、基因里自带的东西。四是奖励自己。大脑总是觉得自己很辛苦很累,因此喜欢得到奖励。当它觉得做某件事情很有意义,很好玩的时候,它更容易在这方面施力。
了解上述这些特点,对有效开展阅读是很有帮助的。当你拿到一本书准备想要阅读的时候,如果你的原始脑对这本书不认可,它就不会做出改变;如果你的哺乳动物脑,对这本书也不认可,它就会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当原始脑和哺乳动物脑都感到不安时,你是很难学进去的,因为原始脑和哺乳动物脑会觉得这些信息没有用,已经帮你把大部分的信息过滤掉了,不会把信息传递到你的皮质脑——新大脑皮层。这是你的大脑的天生机制决定的。
人们在学习的时候,倡导循序渐进,其实就是要与大脑的内在偏好合拍,让大脑对将要开始的学习产生兴趣。比如说,你准备开拓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如果直接找到该领域的扛鼎之作来阅读,因为难度过高,大脑很容易产生排斥,不愿接受这些新的信息。你可以先找到介绍该领域的入门作品,如果有绘图版或者有较多的结构图更好,在熟悉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况之后再慢慢向原著聚焦。这样的学习过程大脑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产生兴奋点,更有利于内在阅读动机的激发和保持。
阅读的四种类型
一是碎片阅读。碎片阅读这个概念,是伴随着便携式智能设备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兴起而诞生的,原初是和书本纸质阅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担忧,担心这种新型的便携式的碎片阅读方式会颠覆过往的纸质阅读的传统,从而导致人类的思考逐渐变得肤浅,缺乏深度。
随着碎片阅读方式的日益繁荣,人们发现纸质阅读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日渐式微,出版业依然繁荣昌盛,纸质阅读和碎片阅读之间还存在着共生共进的新景况。人们在纸质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可以通过便携的手机直接网络查询,很多疑惑迎刃而解;人们在碎片阅读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图书,也会在网上下单,购买回来仔细研读。
本书的作者认为,碎片阅读作为一种方法,是带着目的和兴趣从一堆资讯里找到想要的东西,它的核心往往是一些概念。要让所读的信息变成自己可用的,在碎片阅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提炼,即选择对自己来说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把它们提炼出来。第二步是链接,即跟自己的经验相关联。第三步是融合,通过拆解提炼后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二是快速阅读。如果对一本书不是很熟悉和了解,不知道它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自己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读,不妨先通过快速阅读做一下统揽和重点提炼,然后再来做决定。
对于非虚构来的图书,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大约占比在20%左右,另外80%多是填充数字、细枝末节或者解释说明。快速阅读所要解决的,就是努力去把握一本书的重点、有价值的信息。快速阅读的步骤通常如下:首先提问,问一下这本书在同类作品中的地位。价值所在;第二步是预习,从目录和序言中,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架构,主要想解决怎样的问题;第三步是扫读,快速翻阅,并在重点的章节或者片段上做出标记;第四步是对标记出来的重点部分,结合自己的提问进行知识提炼,形成基本的结构;第五步是反思回顾,并对这本书是否值得仔细阅读做出判断。
碎片阅读是从一篇文章里提取概念;而快速阅读是从一本书中去提取概念,两者方法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先找出一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再进行下一步,只不过载体不一样而已。
三是主题阅读。如果你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做一些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就需要进行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碎片式的主题阅读,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式的阅读。知网、“即刻”app和云笔记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即刻”的用途是订阅自己想要关注的文章;知网是查询和下载该领域已经发表的文章和论文;云笔记则帮助自己进行信息的手机和归类,方便自己做集中式的阅读。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仅仅通过碎片式的阅读并不够,还需要建立该领域的专业书单,开展相关书籍的主题阅读。书籍的主题阅读从最开始书单创建之前建立一个简单的认知,到建立书单、快速阅读、扫读、建立框架,再到最后基于框架去寻找答案,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三是长时间研究一个领域,也就是基于一个主题做长时间的研读计划,开展长期的研究。比如说最近提出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是一个庞大的方案,涉及到很多层面和领域,如果想把这件事情搞清楚、有建树,必须要长时间研究才行。
四是深度阅读。专业的内容、自己需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底层规律的内容、核心的知识、延伸性强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读一遍之后不明白的内容……这些都属于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深度阅读通常遵循三个步骤,即寻找联系、探索背后的底层规律、多场景的应用。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得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来越牢固。强行记住某个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这东西对你没有用,就算强行把它记住,过后还是会忘掉。
读书笔记的本质
在一两千年前,西方的《圣经》还是用羊皮纸抄写的时候,如果有人能把《圣经》里的段落背下来,讲给世人听,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地位非常显赫的人。在那个年代,谁的记忆力好,一定会受人尊崇。随着印刷术的兴起、出版业的繁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忆里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志,谁的知识越广博,谁就是厉害的人。阅读的进化不再要求人们死记硬背,而是要具备三大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好奇心、拥有检索能力。读书笔记的本质就是从中延伸出来的,即在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并且理解这些内容,之后,这些内容能够被我们更方便地应用。
要做读书笔记,首先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标记。第二步就是对这些标记的内容加以收集,并和自己的经验相连接。第三步是对这些整理的内容做结构化的处理,它们将不再是一个个的碎片,二是一个框架,或一个思维模型,这些框架或思维模型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在你的脑子里到底能不能把碎片知识利用起来。第四步是根据上述框架或模型,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变成一份可供输出的文本。第五步是探索这些整出来的框架或者思维模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将书上的内容摘抄下来很有必要,但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把书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读书笔记真正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