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读《教育学讲授纲要》

(2020-12-28 06:22:34)
标签:

伦理基础

心理基础

教育过程

四段教学法

教育思想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一书有感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读《教育学讲授纲要》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归功于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他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在建构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品质,开创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征程。

《教育学讲授纲要》最初出版于1835年,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代表作。本书共有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对伦理学、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前者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后者给出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他把教育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管理,教学和训练,在本书的第二板块,重点对上述三部分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儿童(学生)分为四个不同的年龄段,分别探讨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本书的第三板块,则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学科教学、学生不同类型的缺点以及产生的根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度等,使得他的教育学体现更加丰满和完整。

一、教育学的基础

儿童的可塑性是教育学的先决条件。婴儿生下来之后,无论是大脑、身体还是心灵发育都未成熟,需要通过长时间努力,促使他们的大脑进一步发育、帮助他们身体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智慧、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正因为如此,教育学才有存在的价值。赫尔巴特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对经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时代在发生变化,过去的经验在今天或许已经不再适用,同时,儿童的可塑性受到其个性、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的力量既不能被低估,也不能无限拔高。

为此,赫尔巴特指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应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伦理学明确,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以下五种道德观念构成了道德的核心要素,它们分别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要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之中。

心理学则指明了教育的途径、方法和障碍。赫尔巴特认为,最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就是观念,人的心理是一个由各种观念的活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所谓观念,就是人的经验或活动中所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观念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个是人在与自然界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人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观念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以已有的观念为基础,去探索学习新观念,并形成一个个新的观念团、观念群,进而促进新思想的形成。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缺点或障碍,除了一部分与生俱来外,相当多的因素都与经验及社会交往的缺乏、事物初始观念的建构不准确、构建的观念团不够稳定等有关。

二、教育过程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学过程必须有更为具体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可以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概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持久的或者不断更新、不断变化、不断增强的欲望。这种有意识的情感、欲望或者说动机,都能在观念中找到源头。

赫尔巴特将兴趣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知识中生成的兴趣,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等;另一类是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生成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等。经验的兴趣是由感官的直接吸引力所引发的精神的渴望,比如说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物体、一种出挑的色彩、一种怪异的声音、一股特别的味道等,而产生的想知其究竟的欲望。思辨的兴趣主要有赖于对因果关系的的感知,想要知晓事物的缘由或未来发展的方向。审美的兴趣取决于深思的乐趣,通常与事物在人的脑海中产生的意象有关,包括诗歌、文学作品、绘画、雕塑、音乐等等。同情的兴趣强调要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学会换位思考,对其他人有认同感。社会的兴趣指的是要明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一个尽责守法的好公民。宗教的兴趣强调尊重不同的宗教文化,认识到人的心灵与宗教的依赖关系,认同它们存在的合理性。赫尔巴特的这种分类未必是最好的,也未必是周全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兴趣的“多方面”特征,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了人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中所要培养的各种各样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呵护这“多方面的兴趣”呢?赫尔巴特提出,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观念有哪些,明确教学的起点以及教学的节奏。其次,教学设计要设法引发学生的注意,只有那些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学习的意愿才会积极而强烈。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习惯于通过大声朗读来学习,有些通过抄写来学习,有些则通过绘画来学习。第四,教学必须多样化,要因材施教,以此来改善青少年智力方面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他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明了,给学生简洁明了地讲授新知识;联想,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系统,讲新知识加以概括和提炼,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新的观念团或观念群;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后来,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等人进一步将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理论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准备(情景创设)、提示(新课教学)、联想(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提炼总结)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师,很多教师今天写教案、上课依然采用的是上述的教学法。

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管理,教学和训练。管理强调的是纪律;教学突出思想性;训练指的是道德训练,是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思想

有人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个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非常简洁好记。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自诞生以来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潮流的今天,其核心的思想依然是值得借鉴的,其教育价值依然是熠熠生辉的。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除了赫尔巴特的原著外,书中还有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查尔斯·德加谟(Charles DeGarmo),结合欧美等国当前的教育实际和科学发展状况,针对赫尔巴特的诸多观点,从社会现实意义等方面所做的精彩评注,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讲授纲要》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查尔斯·德加谟/评注  盛群力 赵卫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多彩的花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