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再认识

标签:
基础素养核心素养职业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
分类: 我的著作读者评论 |
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郝云亮校长是教师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着,他在我的新作《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出版后,很快就进行了阅读,并撰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下面是他的文章。
核心素养再认识
——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
文/郝云亮
核心素养解决的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国际上,核心素养的概念在2003年开始得到认可并形成共识,我国是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才逐渐被认识,相关学者和教师才开始探索如何在课程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育这些素养。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培育的实践,终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认识上的不同,有理解的深浅,实践的冷热不均等,因此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加深对核心素养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培育这些素养。这本书恰恰就是理解和认识核心素养的最好的教材和读本。
一、素养分几类
各个国家对素养的分类各不相同,有学者经过比较,认为不同分类中能够得到大家相对认同的素养有四类,分别是写作、交往、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文化技能和公民素养。还有四类虽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共识,但多数国家认为很重要,他们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我国在2016年发布的学生核心素养意见中提出,我们学生素养包括三大领域和六大要素。三大领域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作者梳理了素养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并将素养分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三类加以阐述。
基础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即身体素养、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身体素养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体能认知和运动能力以及对身体的认知、态度和非运动性的身体活动等。道德素养有责任观念、爱人思想、诚信原则、献身精神等几方面。智力素养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生态素养、财经素养等。审美素养是基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技巧和审美理想等要素。劳动素养主要是劳动态度、协作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及正确认识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等。
核心素养是所有素养中最关键的素养。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最优代表性的是OECD和P21。OECD把核心素养界定为三类:一是灵活使用语言、信息或技术等工具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二是同异质集体构建良好关系、解决冲突的能力;三是自主学习、反思和行动的能力。P21即21世纪技能学习联盟认为,21世纪最需要学习的四种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与创造。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认为,核心素养都是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运用。只要给学生设立合理的目标,家长和社会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气,这些素养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第三类是职业素养,作者论述的不多。其实职业素养的内涵很丰富,包括比如质量意识、环保意识、成本意识和系统思维能力、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和客户沟通等,有的素养有专业性,有的也是职业生涯有共性的素养,是区别于基础素养和核心素养的。作者提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几个阶段,目前我们在这方面重视不够。
二、关键能力有哪些
在这部分,作者论述了四种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中的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区别与记忆、加工、提取和普通的心理活动,这种高级认知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者主要论述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内容。思维能力里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这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能力,但恰恰是平时教育中我们很少针对性的培养的,这方面是有缺失的,作者的相关内容对指导工作价值很大。沟通交流能力包括两种,一是理解他人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包括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二是准确表达和思考的能力。从思考的逻辑性、到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让他人能够快速捕捉到重点。自主学习能力是组织学习活动,整合资源,观察 记忆想象和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是因为有了交流和互动才得以存在,合作能力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团队集体关系,包括自我管理、遵守规则和过好集体生活等要素。作者认为自我管理很重要,他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人的活动由两种职能,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二是认识自我。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在认识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中提升的。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觉,关键在于坚持,重点在于态度。让一个团队高效运作,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如稳妥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协商合作目标,共同执行合作计划,调整改进合作关系,总结和分享合作成果等。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保护好奇心。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的就是人类把好奇心作为发展的驱动力。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推动人类进步。好奇心的培养在于多积累知识,积累的越多,可调动的资源越丰富,大脑建立起的连接点越多。要对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要善于主动思考等。其次是激发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原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想象力的培养需要联系和跨界,需要假设和猜想,需要艺术化的表达和理解,需要移情和体验。这些都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再次是培养创新思维,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质疑和批判,要善于用新的视角和新方法解决问题,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等。
同样关于职业能力,作者没有专门论述。
三、必备品格如何锻造
作者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三方面论述如何锻造必备品格的。
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作者引用鲍迈斯特的研究认为,意志力主要用于控制思维,保持专注,控制情绪,控制冲动等方面。但意志力的总量是有限的,疲劳的时候,意志力就弱。所以要调节好生活节奏。意志力可以培养的,有生理和心理的动因基础,和饮食习惯等都有关。还要能够抵制各种诱惑。要学会自我约束,作者提出,做好三件事,可以提升自我约束能力。给自己设置清晰的目标,这样就知道如何选择和权衡。制定简单明了的计划,掌握节奏和重点。偶尔给与奖励,不断保持活力和斗志。要注意培养微习惯,习惯可以改变大脑,习惯需要坚持。天生还是后天决定人的品格,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点一滴的建立习惯,长期的坚持不懈,新的习惯就会形成,并改变大脑结构,使习惯长期保持。
管理自我的同时,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心中有集体和规则。要学会尊重他人,不做损害自身健康的事情。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隐私,尊重他人人格。尊重工作、尊重规则,也是尊重自己。其次要有同理心,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同,作者认为前者指换位思考,后者是和他人感同身受。培养同理心需要知觉检核,要能够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你关于这个行为的猜测,然后请求对方予以澄清。比如看见对方生气,你有两种猜测,一是他对我不满,二是他有其他事情,比较着急。然后请对方澄清,这样就不会有误解,就会多一份理解。最后是奉献精神。要能在本职工作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不怕牺牲,还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
作者还论述了如何培养社会道德责任心的问题。要是明确使命,做什么样的人,这一角色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等。使命感是最能给人带来永久动力的心理机制。弘扬正面能量,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魅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实践。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榜样的作为表率,年轻人很难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能够独善其身。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不断培育优良品德。最后是要明晰责任等。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来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是解决培养什么的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清楚了,就可以把这些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制定课程和教学标准,在实践中针对性的落实。然而真正要转变现有教学方式是很难的一件事,作者认为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和未来技术改变教学形态两方面,对个性化学习做了很好的描述,认为教育正处于变革的新转折点上,遇到更多的挑战,只有通过更新学习观念,才能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本书的信息量很大,读起来不枯燥,可以获得很多信息。涉及职业素养和能力方面,没有过多的论述。素养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没做过多阐述。有的人认为素养就是能力,有的人认为素养和能力有内外之分,但核心要义是同样的,既然如此,还是可以做同一梳理的。对于能力或品格的讨论也有很多,无论从哪个角度阐述,只要有利于教师理解并落实在实践中,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线教师认真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