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更有效地学习·读《如何学习》

(2020-06-01 05:56:36)
标签:

遗忘的价值

睡眠的意义

学习的方法

认识的提升

ppl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本尼迪克特·凯里《如何学习》一书有感

学会更有效地学习·读《如何学习》

 

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里,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励志标语比比皆是,旨在提醒学生学习就像登山一样,是一项艰苦的旅程,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登,才有可能到达山顶。当然,等攀登到了山顶之后,学生又会发现自己所攀登上的还只是一个小山包,后面还有更高、更艰险的山峰在等待着自己呢。不少学生努力地攀登着,他们登山的动力,与其说是源于好奇心和探索心,还不如说是因为惧怕跌落下来更为确切。

那么,学习真的就只有这华山一条路吗?

一、大脑的学习机制

在大脑中,内嗅皮层是一个重要的脑区,对生物的记忆和导航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海马,是构筑新记忆的地方,如果没有海马,你将没有办法记住任何新东西。大脑最外面那层薄薄的外皮层,叫“新皮层”,是存放意识和记忆的地方,就像一个构图复杂的“百衲被”,每一块布片都担负着特殊的任务。视觉“衲布片”在后脑勺附近;控制运动功能的“衲布片”在大脑的两侧,也就是耳朵附近;还有一块“衲布片”在左侧,负责语言的翻译与诠释;其近旁还有另一块负责语言的说与写。

一个新的记忆通常是这样构建起来的:首先,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进入大脑,大脑便会当即对其作出回应。脑神经元的核心作用是充当一个开关,它从通道的一头接收信号,然后“点亮”或者“翻转”这一信号,随即从另一头传送出去,送到这个神经元连接着的另一个神经元。其次,大脑会通过海马将亮起来的神经元连接成网络,并在最快时间内添加上它所作出的判断、赋予事物的意义以及说明。再之后,大脑还要沿着大脑新皮层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据点,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这一被点亮的记忆网络固定下来。

大脑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个独立的模块,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所有这些“小型程序”全部都能同时运作,并且常常同时跨越左右两个脑半球运作。其中就有这样的模块,负责构筑一段记忆,它每时每刻都忙于解答“发生了什么”,而它作出的判断,则通过海马汇编成码。比如说,我们在群体中生活,如果不经意之间听到有人说话时提到了自己的名字,但没有听清楚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就会假想出一些东西来,把那段我们没听清的“八卦”给补上。这一模块就在大脑左半球的某个地方,具体的位置还不是非常清晰,但科学家已经确认,该模块确实是存在的,它能迅速地把与之相关的各种记忆信息串联到一起,并搜集现有一切可收集的素材来解答。当然,它是对大脑新皮层各个区域所存储的信息的内部搜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

大脑的运作机制和电脑不一样。如果我们将文本、数据、图片等存储到电脑之中,只要我们点击文件名再次打开,总能显示和原来存储完全一致的文件来。但大脑并非如此。大脑虽然也将对相关事物的感知、想法、得到的资讯等都放进了记忆网络之中,但因为这些信息不是存放在同一个地点,每次有新的刺激引发这些记忆往外冒时,所激发起来的神经网络的组合会有一些不同,大脑给出的记忆信息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后面一次被提取出来的记忆信息不会覆盖或者替代掉原来存在的内容,而是前后的记忆内容相互交织、相互重叠在一起,用科学家的话来说,人类是用记忆来改变自己的记忆。

我们听一个人将过去发生的某件事情。每一次讲述都会有些变化,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记忆提取和重新加工组合的过程,因此不大可能是过去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但大的样貌是不会改变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过目不忘”,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符合大脑的学习和运行的规律的。

二、遗忘的作用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想方设法和“遗忘”作斗争,努力记住重要的知识,一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使用。

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很多时候,遗忘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

遗忘在大脑运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这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记性不好,刚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看到一个比较熟悉的人可是怎么也说不出他的名字,等等,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我们本身的缺点;相反,这恰好证明大脑正以其恰当的方式工作着。人有意识进行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能量的损耗比较大,另一方面需要提取得各模块的储存信息比较频繁,为了保证思维活动的有序开展,大脑就会主动屏蔽掉那些与当下的思维活动不相干的信息,当然同时也会将一些有些相关但相关程度不是很高的信息屏蔽掉。这些被屏蔽掉的记忆,依然被储存在相应的记忆模块之中,在做别的事情时说不定又会被提取出来了。

如果人没有遗忘,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有的储存信息都出来,会让你很快就迷失方向,无所适从;你躺在床上想睡觉,但各种各样的记忆信息永不停息地在你的脑海中飘荡,让你思绪万千、辗转反侧;你想和一个人做深层次的交流,但与之相关的其他的人和事,都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让你很难将目光聚焦在所要讨论的具体事务上;如果你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走,那此起彼伏不断冒出来的思绪,会让你的行程危机四伏……

谈起遗忘,人们总会想到艾宾浩斯那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告诉我们,学习一组新的信息,如果没有后续的强化,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就会逐渐衰减,一天之后能够保留下来的大约在20%左右。对此,有很多科学家专注于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发现艾宾浩斯在实验中提供给被试对象的,都是那些没有任何语义的音节,大脑“留不住”这种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也不擅长对这样的信息的学习,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的衰减曲线。

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的百姓,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本身都是有意义的,既可以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储备,又能够促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记忆,重建新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就是有问题的。在学习新知识最初的几天里,哪怕没有做过任何复习,记忆也会增强,大约要过四五天之后才会慢慢衰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并非只沿着单一的方向一路消退下去,它还有另一条走向,即记忆的增长。大脑会对其中一些可能后面用得着的信息进行强化,而遗忘其他不太有用的信息。

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人的大脑能储存的东西可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这一量级的空间足以储存我们从摇篮走到坟墓的长长一生中每一秒钟的所见所闻。现在的研究表明,一旦你把什么存进了大脑,那就一定永久地存在了那里。所以,记忆的储存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提取能力不同于储存能力,是用来衡量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的。与储存能力相比,能够提取出来的记忆容量很小,而且提取能力往往很靠不住,既能瞬间形成,也能瞬间消减。我们说很多事情被遗忘了,可能更多的是相关事情的信息无法被提取出来而已。

就以记名字为例,提取能力指的是你能想起其中某个人名字的速度有多快;而储存能力指的则是你与某个人之间的熟悉程度有多深。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遗忘有助于学习,其作用之一是发挥“过滤器”的功能,将无关的信息屏蔽掉,以便于我们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其作用之二“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大脑有意识地遗忘掉一部分信息,让记忆变的一时提取不出来、但仍然保持在那里,这种机制要求我们在提取记忆时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而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对关键信息的记忆。其作用之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持续地探索一件事情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有意识地选择遗忘,让潜意识在内部继续运作,说不定就在某个瞬间产生“顿悟”,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想苯环结构的发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等,都是经典的案例。

三、睡眠就是学习

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睡眠有助于人们储存并标识重要的记忆,既包括智力上的也包括身体上的。另外,睡眠有助于我们把一些细微的、清醒时难以注意到的关联给联结起来,另辟蹊径地解决某个数学难题,或是能够演奏中提琴乐谱中一组特别困难的指法序列。

人的睡眠通常由几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属于轻度睡眠,也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一夜当中,通常会有45次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次大约持续2030分钟,这时,大脑几乎就要进入意识觉醒的边缘,不过随即又会沉入无意识的深处。在这一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燃烧着熊熊炽焰,忙着进行模式识别,以帮助我们感知在白天的思维中显现不出来的各种关系。大脑还会将情绪激动的状态下所形成的记忆之中的内心感受部分剥离出来,只保留其中的主体信息和具体细节。第二阶段与运动记忆有关,这个阶段的睡眠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与运动相关的各种技能,比如说体育运动、移动鼠标、手指协调等等的发展。第三和第四阶段通常是慢波阶段或深度睡眠阶段,如果让人缺少这一阶段的深度睡眠,不但不利于美容,而且还会削弱睡眠对记忆的辅助效果,尤其是对刚刚新学的数据、信息、词汇、姓名、日期、公式等的记忆。

在失去意识的停机状态中,大脑实际上是在澄清记忆、深化技能——睡眠是完成这两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步骤。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睡觉就是学习。我们清醒时,神经元每时每刻都在形成着各种连接网络。而睡眠的首要功能就是解开那些在白天新形成的不必要的连接,同时“巩固那些连接网中形成的有意义的成果”。清醒的时候学习效果自是最佳,等收效越来越低时就应赶紧去睡觉,再拖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而接下来的工作,睡眠会帮你继续完成。

研究还表明,白天睡上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学习辅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不相上下。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一系列看上去有悖常识的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说按照传统的观念,学习的时候,最好要有一个专心致志的安静的场所,但科学家们的发现却是,频繁更换不同的地方,学习效率反而更高。比如说想要熟练掌握某项技能,传统的做法是反复持续地进行强化训练,而科学家们的新发现是,把学习化整为零、随机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很多时候反而能提升大脑的记忆效率。比如说,传统观念中的那些懒惰、漠视、分心等学习的大敌,在科学家的眼中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大好人”。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找来阅读。

 

《如何学习》  []本尼迪克特·凯里/  玉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接骨木花
后一篇:绣线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