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楝花风二十四侯送春迎夏文化意象ppl |
分类: 旅途随记 |

楝花
有一副赞美春天的对联这样写道:“烟景催槐叶,风期数楝花”。或许正因为洋槐花和楝花开花的时间大致相同,才给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吧。周三的博文推介的是槐花,那今天就来说说楝花吧。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字中,楝花有着重要的位置,这或许与楝花处于“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最后一个,排位比较特殊有关。“二十四番花信风”出自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书中记载了江南人们将春季八个节气分别以三种花开放的时间来征候,楝花正是最一个。宋朝孙宗鉴所著的《东皋杂录》里有段话:“江南自初春至初夏,五日一番风候,谓之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以为寒绝也。”古人计时,五日为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江南花最繁盛的时节,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具体来说,与小寒对应的三侯花分别是:一侯梅花,二侯山茶,三候水仙;与大寒对应的三侯花分别是:瑞香,兰花,山矾;与立春时节对应的是迎春、樱桃、望春;与雨水时节对应的分别是油菜花、杏花和李花;与惊蛰时节对应的分别是桃花、棣棠和蔷薇;与春分对应的是海棠、梨花和木兰;与清明对应的是桐花、麦花与柳花;与谷雨对应的是牡丹、荼蘼、楝花。程棨在《三柳轩杂识》里说:“楝花为晚客。”说的是楝花开在春天的末尾,姗姗来迟,因此楝花还有一个雅称,名为“晚客”。
楝花是来送春的,楝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已尽夏天到来。当然江南的人们在感受盛夏的酷热之前,还要先迎接一个湿答答的梅雨季。正如后唐人诗中所说的:“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楝花
楝树,属于芸香目楝科楝属落叶乔木,楝属植物大约有20种,我国主要是苦楝和川楝两种,川楝主要分布在西南一代省份,我国各地看到的楝树以苦楝为多。楝树高可达20余米,树形高大,枝干修长洒脱,树冠宽阔而平整,枝叶疏展。南宋罗愿在《尔雅翼·释木》中写道:“楝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尖,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芳香满庭。其实如小铃,至熟则黄,俗谓之苦楝子,亦曰金铃子。可以練(liàn),故名楝。”古人煮生丝或织品,使之洁白柔软,这个过程就叫做“湅(liàn)”(通“練”),楝树的果实可用于湅,故称其树为“楝”;楝树果实味道苦涩,故又称其树为苦楝。“苦楝”谐音“苦恋”,象征艰涩的爱情。这样一联想,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代人喜欢借楝树、楝花做文章了。
楝树春末初夏开花,夏日开蓝紫色花序,淡雅秀丽;秋日果实累累,冬日落叶后,金黄色果实和褐色枝干互相衬托,又为冬日增添了一处景致。楝树的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刚开始是小的青果,成熟之后变成黄色,宿存于枝头,经冬不落,据说是凤凰非食不可的“楝实”,有“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说法。因果实形似小铃,熟时色黄,又称“金铃子”。秋冬的楝树下,经常有小孩子玩耍的身影。男孩子们将楝果打下来,做弹弓的子弹;女孩子们则用楝果玩“抓豆儿”的游戏。
楝树的心材黄褐,纹理粗而美,质轻软,有光泽,施工易,经久耐用,是制作家具、乐器、建筑用的良好材质;楝树皮、楝树叶、楝树子具有明显的驱虫效果,萃取的楝素是极佳的生物环保杀虫剂。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蛟龙畏楝,故端午以楝叶包糉,投江中祭屈原”的说法。也因为其驱虫效果好,所以在印度,楝树被称为神树。楝树的叶、皮和花等,也是很好的中药材。


楝树果实
楝树的躯干有一种沧桑感,粗糙的皮,枯槁的枝,在春季其他植物都已郁郁葱葱的背景下,这样的感觉特别明显。要一直等到暮春时节、初夏的微风徐徐吹来,楝树才开始舒展枝叶,开出满树的花儿来。民间曾有“楝树暴乳,乡下伢儿叫苦;楝树开花,乡下伢儿苦得认不得家”的俗语,意思是说,待到楝树长叶开花时,农田里的麦子将要开镰,乡下的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
楝树的花开的安安静静,就在不经意之间,楝树的树冠上腾起了一团团紫色的如梦如幻的烟雾,远远看去,紫气迷离,仿佛还带着一层薄薄的水韵。直到这时,人们才会发现楝花的存在。楝花花型蓬松散乱,花朵细小,当繁花满树时,那些尚未长成的叶子,便隐匿在繁花当中,看上去就像一幅印满紫色小花图案的棉布,覆盖于楝树的枝头。一朵楝花虽然很小,但千万朵楝花团团簇簇,密密匝匝,集合起来,则蔚为壮观。台湾作家席慕蓉这样描绘苦楝:“你几乎不能相信,一棵苦楝能够开得这样疯狂而同时又这样温柔。”
楝花是一朵纤弱的小紫花。花萼上面是五片展开的小花瓣,花瓣的主色调是乳白色,有一点淡淡的紫;花瓣中间是深紫色的喇叭状细长花筒,花筒里包着黄色的花蕊。花蕊呈小喇叭状,深紫色,像是一个小风铃。五六朵小花长于同一个小花枝上,清雅无比。从花芽在枝头初现,到花蕾递次绽放,再到花瓣飘零,紫锦铺地,她慢慢展示着自己的花容,前后花期长达一月有余。
人走在楝树下,会闻到一种特殊的味道,清淡微苦,涩涩香气,丝丝缕缕,流淌在空气中,一点一滴,从半空润下来。这香气,在北宋谢逸的《千秋岁•楝花飘砌》里,描绘得很是仔细:“楝花飘砌,簌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楝花的形态、香味以及诗人的思绪,就这么一笔勾连,全写了出来,既成就了诗人,也成就了这小小的低调的花儿。


楝花
唐宋诗人留下了不少咏楝花的诗篇。如宋人张蕴《楝花》称赞楝花开放的时间选的好,正所谓“谢了蔷薇,又见楝花飞。”宋人刘天迪在《虞美人•春残念远》)中赞美楝花一树儿细细小小地开着,不争不抢的模样儿,真让人怜惜。宋人梅尧臣的“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则皆极力描绘楝花的花光明丽,绚烂夺目,但不及杨万里的“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之句,读来流畅自然、隽妙无穷。在南风轻拂“紫雪”飘舞中,一个生机更加蓬勃的夏季已临人间。
宋代关于楝花的诗词颇丰,苏轼、黄庭坚皆有诗作传世,如苏轼的“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黄庭坚的“苦楝狂风寒彻骨,黄梅细雨润如酥”等等。周密、吴文英、刘克庄等词作家也有不少,陆游更是有十余首关于楝花的诗词,大多都是描述楝花开时气候特征、景色或心情。比如周密的《浪淘沙》“柳色淡如秋,蝶懒莺羞,十分春事九分休;开尽楝花寒尚在,怕上帘钩。京洛少年游,谁念淹留,东风吹雨过西楼;残梦宿酲相合就,一段新愁。


楝花
写楝花最著名的诗篇出自王安石,他的诗《钟山晚步》写道:“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这首诗读起来清新可人,初夏乡村的恬淡景象,跃然纸上。其中“细红如雪点平沙”,写楝花轻盈飘落于地的姿态和颜色,非常优美。王安石写过好几首有关楝花的诗词,还有一首是《书湖阴先生壁》:“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描述了楝花繁花似锦,幽香暗度,细雨清风,吹落满地的景象。前一首轻快,后一首落寞,同是楝花,心情不同。
楝花开,春天去。所以,人们常借吟诵楝花来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唐代温庭筠曾作五言律诗《苦楝花》:“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这是唐诗宋词里面较早赞美楝花的诗词。温庭筠以华美的词藻描绘了楝花的形、色、味,寄托了他自己惜春的淡淡哀愁。诗的基调雍容华靡,很有那个时代和作者个人的特点,可以说是一首有特色的咏花诗。人们还常用楝花来指示逝者如斯、春光已老,正如李次渊所说:“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从诗中不难读出诗人在不经意间,抬头看到满树楝花时的惊艳,以及“惊见”时光匆匆流逝的心情。元朝诗人朱希晦的“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也有类似的意境。
宋末隐士丘葵的《初夏》,不以春逝而感伤,反而别出蹊径,用五月石榴红似火来形容即将到来的旺盛季节,读来令人振奋:“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


楝花
据野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还未登基为天子时,落难躲在苦楝树下休息,而熟透了的苦楝果子落下来,刚巧打到他的头上,朱元璋被打痛了很生气的对着苦楝树骂道:“你这坏心的树,会烂心死过年。”楝树每年农历新年前后,整株树凋枯败落,连树心仿佛都快要腐烂掉,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一直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有起色活了过来。这个故事的背后,无疑给楝树赋予了“悲苦”的色彩。
楝树果实味道苦涩,故又称其树为苦楝。“苦楝”谐音“苦恋”,象征艰涩的爱情。据说在台湾,苦楝树常与相思树比邻而种,楝树开紫花,相思开黄花,此花落尽,彼花初生,寓意“苦恋”配“相思”。 也有一些人喜欢用相思→苦楝→合欢(或银合欢)三种树来形容恋爱时的心情,这联想还是很丰富的。


楝花与楝实
楝树易成活。过去有“九楝三桑一棵槐”的俗谚,意思是说,人的一生中可以长成九代楝树,如此计算下来,只需不到十年的时光,楝树就能长大成材。楝树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也不在乎环境位置的好差优劣,它不怕旱涝,也不惧风雪,只要有立足之地,便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花朵美观又是重要蜜源,果实也能喂养许多野鸟,因此具有生态上重要的功能。
过去,物质缺乏,没钱买胶水,或者干脆就没有胶水可买。苦楝树干下流出的黄色树脂黏性极好,可以用它来黏合破烂的课本和作业簿。男孩子常用它来黏知了、做琥珀。他们捉一些小动物放在流出的树脂上,等树脂把小动物完全包起来,彻底凝固后,琥珀就做成了,晶莹剔透……


楝花
交大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乐燎原对楝花情有独钟,他认为,楝花的世界里,没有犹疑,没有怯懦,更没有悲泣,惟有竭力和感恩:竭力绽放生命,竭力散发清芬;感恩阳光雨露,感恩亲善比邻。它们深知躯微体小,花期短暂,因而团团簇簇,心无旁骛,静静地伫立于枝头,或与阳光同舞,或与风雨共鸣,充实而快乐地点缀着这个生机勃发的初夏。并为此写诗如下:“不屑争春擅众芳,淡妆浅紫沐晴阳。香风氤郁时时送,未计功勤独善藏。”
谢谢乐老师在赏花路上的一路陪伴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