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20-03-06 06:15:44)
标签:

南极升温

极端天气

环境恶化

粮食短缺

ppl

 这几天,有一则消息一直牵动着我的神经。

 2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这是有观测记录以来南极洲首次测得超过20气温值;另外,今年的1月份也是全球最暖的1月。在这个月里,很多北半球国家的冬季运动爱好者因冰雪的消融过不了滑雪登雪山的瘾,居住北极圈内地区的人民则感到有点热而不太适应;而在更北的地方,北极熊、海豹和海象等动物的栖息地也在肉眼可见的消融。

 1850年以来,全球气温升高了大约1,而其中最热的七个年份全部产生于过去十年间(2010-2019),而最热的五个年份则全部是2015年之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9世纪末以来,曲折上升的全球气温

(图片来自:wikipedia@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9年世界各地不断创造记录的高温?6月法国44.37月比利时40.6,荷兰40.4,德国41.5……

 20201月,欧洲地区均温比此前20071月创下的最高温度还高了0.2,比19812010130年间的平均温度高出3.1。在欧洲东北部地区,差异则更为明显。从挪威、瑞典,芬兰到俄罗斯,很多欧洲东北地区的平均温度均高于平均水平6C。在挪威奥斯陆以北250英里的Sunndalsora,最高温度记录达到了19°C,比月平均水平高出25°C以上。

 异常高温并非欧洲专属,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东部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1月的平均温度同样“表现不俗”。如韩国气象厅24日确认,该国今年1月平均气温为2.8,是1973年开始监测全国气温以来的最高值,比1981年至201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3.8

 在干旱炎热的非洲,近来也是干旱加剧,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南部非洲区域代理主任的说法,南部非洲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南极。

 在南极西部,戴帽企鹅种群大小距离上一次测算已经缩水了75%!戴帽企鹅食物结构单一,它们只吃磷虾。现在,人们慢慢将南极磷虾视为常客,工业打捞船在南极水域工作非常起劲,在和戴帽企鹅争抢食物;而磷虾又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气温的升高,磷虾群越来越往南迁,那里有更冷的天气,有更厚的冰层,这使得戴帽企鹅的食物链出现断裂。塑料垃圾,也正在从南极的鸟类胃里发现。

 2016年以来,南极哈雷湾的帝企鹅连续3年受到繁殖率低下的影响,整个种群的数量难以恢复此前的兴盛。自1956年以来,英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该地区的企鹅,但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减少。

 南极的气温升高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会加剧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

 20152019年是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在20152016年,我们遭遇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水变暖,直接导致了多起超强台风的发生:如201510月登陆湛江的超强台风“彩虹”,是建国以来的10月份登陆的最强台风,导致1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32.4亿元;2017年美国遭受史上最强飓风季的破坏,造成数千亿美元的损失;2018年,台风山竹经过所过之处,共造成 87 人死亡;在印度,仅2018年当地政府就发布了近500个高温预警,而2010年时只有21个……同一年,全球共有 6200 万人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影响。

 最近受人瞩目的,则是山火事件。继近两年美国西部、加拿大、亚马逊雨林、西伯利亚等山火爆发事件持续爆出后,澳洲也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大范围山火肆虐。而在澳洲山火渐渐平息之时,接下来的强降雨的威胁也不能忽略。2月以来,澳洲多地已经发生了持续四天以上的大规模降水,悉尼的降水量也达到391.6毫米——这是该地自19902月以来的最高降水量,新一轮的洪涝灾害已经到来。

 其次,会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

 南极的气温升高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冰雪的融化。南极洲是储存着地球上70%淡水的宝藏地——那些冰川和雪域,就是人类天赐的淡水资源,这个地球上存冰最多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地球的“冰箱”,因为这个“冰箱”的存在,和与之相接的各大海洋的共同调节,和陆地上的森林绿地一起,以前温度偶有升高,也会被这些“杠杆”努力平衡。当大气层的温度持续上升时,它们不仅不再有能力控制局面,还成了首当其中的牺牲者。

 科学家预测,如果南极的冰川全部融解,南极洲也会全部瓦解,不复存在,而海平面会升高5060米。

 2010年时,世界上唯一横跨南北、东西半球的国家——基里巴斯,已经有两座岛屿被海水淹没;《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则表明,到本世纪中叶,约有1.5亿人将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上,越南南部可能会完全消失。

 第三,会导致粮食的进一步短缺。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还关系到数亿人和动物的肚子——气温降水异常以及极端气候事件使得全球范围内粮食生产率明显下降。举例来说,谷类作物在生长季对日间30的高温反应敏感,因此单产下降明显;其中玉米、大豆和小麦受高温、干旱影响最大。具体到国家,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南部非洲各国:南部非洲自2012年以来受到干旱少雨的严重影响,仅出现了两个农业能够正常发展的季节,因此不少国家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目前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16个成员国中,约有45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至少需要4.89亿美元来帮助他们应对这场危机。

 我们都知道,食物链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大家相安无事。一旦其中的某个链条断裂,将出现连锁的反应,最终将导致整个生态链出现巨大的变化,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人类自己。

 影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包括温室效应、大气气溶胶颗粒、烟尘以及太阳活动等。其中,除太阳活动外,其他三种因素都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温室效应的加重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有关——2018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水平达到百万分之407.4,据说是过去八百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二氧化碳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气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其余方面,乱砍滥发毁林也会导致植物对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减少,恶化二氧化碳的排放程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从冰芯以及现代观测中测得的80万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图片来自:wikipedia@Femke Nijsse

 除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主要来源也是人类活动:甲烷的增长主要与农业、天然气输送和垃圾掩埋有关;氧化亚氮除土壤和海洋里自然释放外,则通过使用肥料和燃烧石化燃料大量产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研究报告表明,20072016十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约有23%来自农林等土地活动,其中包括13%的二氧化碳、44%的甲烷和82%的氧化亚氮,这也是全球气温升高的“最大功臣”。

 201512月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内而努力;之所以设置为1.5,是因为一旦升温突破1.5的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

 问题是,即使我们兑现了《巴黎协定》的气候承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有可能上升3.2。另外,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会让各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化为泡影。

 细思极恐!如果人类在这方面不能达成共识,人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自掘坟墓。但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尽管如此,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行动起来,尽力让这样的境况到来的时间晚一点,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多留点活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