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花
随着深秋时节的到来,很多树叶开始慢慢泛黄、飘落,那些依然保持绿色的树种,树叶也似乎没有先前那样翠绿了。人们的心态也随之做着调整,来适应这逐渐走向萧瑟的晚秋。
忽然之间,道路两边绿化带里,又有一大簇一大簇的鲜花绽放,那些硕大的、红色和白色相间的花儿比肩接踵,让这个深秋时节一下子生机活泼了起来。这些花儿有着吸人眼球的强大魅力,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并情不自禁地走过来,仔细欣赏它的姿态,花儿周边的天空仿佛因此也亮堂了许多。这逆势生长、在晚秋绽放的花儿,就是木芙蓉花。
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华东、华南各地,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称,又因其生于陆地,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在比较寒冷的地方,木芙蓉的株高只有1米左右,但如果在南方气候比较温暖的地方,可以长到4-5米高。它也是一种宿根植物,到了秋末初冬的时候,生活在北方的木芙蓉地面上的部分就会枯萎,等到来年又会从根部再生出新的枝芽来。木芙蓉多丛生,也因为这个缘故,花开的时候一片一片的,非常壮观和美丽。它单叶互生,叶子呈广卵形,叶子的边缘有锯齿,两面被星状毛,叶柄是长圆筒形的。到了深秋时节,植物纷纷停止了生长,连树叶都开始凋零了,但木芙蓉却是一枝独秀,开放出大而美丽花朵来。这些花生于叶腋部位或枝顶,花的直径可达8-10厘米,满树苍翠的绿叶衬托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儿,在秋天的阳光下开得格外艳丽。
木芙蓉花
木芙蓉花的风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的花大色丽,无论是孤植还是丛植于水边、路旁、厅前,都可使整个园林景色独具韵味。我们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是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几部分组成的。花梗是支持花朵的柄,也称花柄,花梗的长短因植物的不同而异,木芙蓉的花梗长约5-8厘米;花梗的顶端着生长着花萼、花冠和雄蕊、而托着它们的就是花托;花的最外一轮叶状构造称花萼。花萼通常为绿色,包在花蕾外面,起保护花蕾的作用。花萼由若干片萼片组成,开花之后随着花冠一起枯萎并脱落;花冠就是我们常见的花儿啦,位于花萼的内侧,由若干片花瓣组成,通常具有鲜艳美丽的颜色。花冠也有分离和结合两种情况,前者称为离瓣花,后者称合瓣花,木芙蓉显然属于前者,它的花瓣近圆形,直径4-5厘米,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位于花冠内侧能产生花粉粒的器官称雄蕊,能产生卵细胞的器官称为雌蕊。木芙蓉花属于两性花,它的雄蕊和雌蕊生长在一起,其中雄蕊柱长2.5-3厘米,无毛,包裹着雌蕊柱。一株或者一丛木芙蓉开花时,你能同时看到白色的、粉色的、浅红的、深红的各种不同的花儿,这是因为木芙蓉植株中不同部位含有的花青素不同而造成的。这些不同色泽的花儿同时开放,确实独具特色!
二是木芙蓉花能够一日三变。早晨的花儿是白色或浅粉色的,到了中午逐渐变为深红,等到了傍晚就会变成紫红色。因此,木芙蓉还有一个名字叫“三醉芙蓉”。芙蓉花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随着光照和气温的升高,花中含有的花青素和酸的浓度在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花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木芙蓉花和木槿花一样,花儿从绽放到凋谢的生命周期也只有一天,因为每天都有新的花儿绽放,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木芙蓉花儿可以开放很长时间。
木芙蓉花
木芙蓉不仅是一种风姿绰约的观赏性植物,在中医药方面也有着不俗的功效。木芙蓉的花和叶均可入药,叶有消肿解毒、散淤止血之效;花有凉血止血的功效。有名的“玉露散”和“芙蓉花油”等就是用木芙蓉的花和叶制成的。
唐宋时代,湖南湘、资、沅、澧流域广生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每到秋天,繁花似锦,光辉灿烂,唐代诗人谭用之游湘江后以《秋宿湘江遇雨》为题赋诗赞曰:“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从此,湖南省便有“芙蓉国”之雅称。
木芙蓉花
木芙蓉在我国栽培历史久远。作为花中的高洁之士,木芙蓉更是屡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辞赋诗歌等文学作品之中。
古时候,芙蓉既是荷花的别名,也是木芙蓉的名称,今天我们品味当时的文字时,需要根据所描绘的意境加以辨别。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中有“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这其中的“芰荷”、“芙蓉”指的都是荷花;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一句中的“芙蓉”则是木芙蓉,因为荷花属于草本,不可能在树梢采撷。《格物丛谈》已明辨之:出于水者谓之水芙蓉,荷花是也;出于陆者,谓之木芙蓉,又可称之为木莲。韩愈有一首题为《木芙蓉》的诗:“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就是借用“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一典故,将荷花和木芙蓉进行对比的。白居易也有“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极言木芙蓉的芳艳清丽,妩媚可人。
木芙蓉由于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耐水湿,特别宜于配植水滨。《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开花时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分外妖娆。为此,苏东坡说:“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范成大说:“袅袅芙蓉风,池光弄花影。”王安石也写诗称赞:“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形容木芙蓉的娇艳姿态。
木芙蓉较耐寒,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格物丛谈》中记载:“此花又最耐寒,八九月余,天高气爽,春意自如,故亦有拒霜之名。”王安石有《拒霜花》一诗赞曰:“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开元天子千秋节,戚里人家承露囊。”苏轼的《和陈述古拒霜花》一诗说:“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陆游也有《山园草木四绝句》:“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功。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其中“青女”指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首诗把木芙蓉不畏寒霜,深秋绽放的壮观描写得淋漓尽致。
木芙蓉花
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都借景抒怀,表达自己的心境,描写木芙蓉的诗作同样也不例外。王维在《辛夷坞》一诗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花自漂零水自流的画卷。诗人对这些花开花落,好象完全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哀其凋零,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表现的是一种万物自得自安的状态,体现了王维的禅境。南宋的吕本中有一首题为《木芙蓉》的诗写道:“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赞扬木芙蓉努力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展现着它不畏强暴的精神。作者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志向、情感,表达自己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多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有关木芙蓉的诗词、散文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收集研究,这里就不多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