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一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学之士。他们触类旁通、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富有创新,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闪发着熠熠的光辉。他们涉猎广泛、跨界综合,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世人的面前,让人汗颜,无法超越。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忽然发现,尽管有这个领域或者那个领域的专家,但像过去那样横跨各个领域的博学之士越来越难出现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积累知识的速度是很缓慢的,知识的总量也是有限的。那些充满好奇心、对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很感兴趣的人们,只要自己愿意,是有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籍,掌握人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总结梳理出来的各种知识的。如果他还有很强的探究欲,不满足仅仅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喜欢做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就会在一定的领域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观点。因为一个领域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这些新的观点就很容易成为其创作的素材,让其在该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丰富上做出新的贡献;也因为一个领域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有限,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涉猎不同的领域,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才发生了新的变化。活字印刷术的运用,使得书籍的出版、人们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只有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一下子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了;原本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工作,现在普罗大众也踊跃参与其中了,这大大提升了知识创造、文化积累的速度。同时,因为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同一领域、同一件事物的探索研究之中,使得每一个领域新知识、新规律的发现也不断提速,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日益丰富、认识不断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要想穷尽各个领域的知识已经不太可能,即使是一个博学之人,也只能在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做一些深入的探究,成为这个研究方向的翘楚。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产生和学科发展的速度,以指数函数的方式突然爆发,现在一天的时间里所产生的信息量,如果全都变成文字,以书籍的方式记录下来,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完一本书,要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阅读。而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面对无限增长的海量信息和人生苦短的巨大矛盾,人类必然就会做出选择和调整,不再追求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的博学,而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领域,瞄准这个方向精心研究,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就是说,从博学到专精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其做个万金油式的、没有任何特点的人,不如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至少可以让自己有点成就感。
不妨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比作一头大象。在过去,这些知识就像是更出生的小象(大约100kg),虽然也有一定的块头,但站在这头小象的跟前,还是能够一览无余地了解其方方面面,把握其基本的特性的。而现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则像一头成年的大象(体重大约有10000kg左右),当你站在这头大象的跟前时,就有点“瞎子摸象”的味道了,你忙着观察它的腿,就看不到它的背,你研究它的长鼻子,就顾不了它的尾巴。
过去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博学之士,是因为它可以掌握人类所积累的所有知识;今天的个人最多只能掌握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人们只能专注于越来越狭窄的领域。这应该是未来对人类的一大限制。在理解了这些基础上,有一些事情就可以做深入的思考了。比如说,现在的高考改革,亮点之一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希望学生不要过早就偏科,应该接触更多的学科,让自己的知识视野更宽泛一些。那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如何促进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呢?比如说,在个人只能掌握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决策不出现大的偏差,该建立怎样的机制来加以预防呢?
加载中,请稍候......